□楊馨德 郭 莉
經濟新常態中,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不斷推進,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都進入的新時代,經濟從以往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因此企業不僅要實現對自身利益的滿足,還要轉變發展模式,在新形勢下基于社會發展方向,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然而,三氯氰胺、地溝油等事件的頻頻發生,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雖然具備企業社會責任的共識,但未深入進行研究與構建相應的管理機制,難以對企業誰的責任誰承擔進行全面控制與管轄。因此,從法學與經濟學角度深入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分析,制定適合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監控的完善體系與制度,從管理與監督角度規范企業行為,促使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從法律層次進行企業發展規制,是企業社會責任在新時代發展的重要課題。
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與立法,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剛剛起步,研究與相關法律比較薄弱,不像西方有趨于成熟的立法與司法制度,特別是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群眾基礎薄弱,群眾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沒有相關的法制宣傳教育與司法體系監管,導致企業違反社會責任事件頻頻發生,特別是在蘇丹紅、轉基因以及三鹿事件后,群眾才開始警醒,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但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股東對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要求,使得企業在利益與責任之間搖擺不定,極大地影響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對法治社會的建設造成阻礙。
協調企業股東的個人本位論與責任的社會本文論,協調經濟與責任,進行經濟與法律的協調發展,承擔起社會責任的同時,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重要攻克課題。經濟學的核心是社會本位論,是以社會群眾利益為基礎,以社會群眾利益為立足點,結合法學對法律法規監控的強調,以法制社會建設為主,從利益與法律角度,協調企業經濟與責任發展,實現推動社會建設發展的目標。經濟學中法學是其核心要素,基于企業的首要生存問題與社會責任等,按照法律進行企業責任運作,可促使企業在承擔社會法律責任的前提下,協調好消費者、員工、供應商和環境等多方面的責任,加強對社會價值理念的追求,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健康發展。
現如今我國市場經濟體系趨于完善,企業在員工合法權益與消費者利益等方面逐步取得優良成績,但大環境下,依舊還有不少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過分地追求短期利潤,對環境與社會造成嚴重影響,不僅損害了員工的利益,還會加劇社會問題,例如很多工廠依舊是直接向河流中排放廢水,使得環境污染問題加劇。為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要從勞動法與經營法等法律角度對企業行為進行規范,以經濟學角度的經濟利益發展反思企業行為,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從法律角度加強企業與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界定各種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促使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利用經濟學的分析,促進企業責任的履行,從市場經濟自主經濟調節等調度,實現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明確社會企業責任,是在一切追求利益的同時,確保企業社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平衡,使得企業能夠在和諧、有序的市場經濟活動中獲取更多的利益,穩定發展。另外,法學是為了促進企業法律的制定,借助經濟學角度的分析結果,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律體系,使得企業更加明確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在相關法律法規下制定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內容,在健全與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法律法規中,持續性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協助企業主動承擔起企業相應責任,管理者能在企業發展中,意識到經濟效益與企業效益統一的重要性。通過經濟學與法學的統一,實現經濟利用追求和責任意識加強的統一,確保企業在發展中遵從法律法規,規范約束自身行為,并且實現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共進退。
基于經濟學與法學角度的分析,要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先要強化立法,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通過立法的方式明文規定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目標與方式,在司法程序不斷完善背景下,實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全面督促與監控,科學規劃行為規范,促使企業自主履行社會責任。利用法律的手段,制定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法,修訂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部門法,梳理地方法規,從上至下全面完善與健全法律體系,及時清理不切實際、不符合勞動保障和安全衛生等法律,從實際情況入手逐步完善政府規章和地方法規。此外,司法程序要對企業侵害利益以及濫用經濟權力的案件格外重視,為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加強構建公正且高效的司法環境,強化司法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完善集團訴訟外增設公益訴訟程序,公正進行企業法律制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主,加強對行規規范的制定,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并對企業自身道德建設進行全面規劃,提高法律制定力度,將《公司法》《環境保護法》《社會保障法》《產品質量法》等全面落實到企業發展的市場經濟管理中,進一步細化企業社會責任,做好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同時,加強對企業自身經營和發展行為的監管,促使企業切實履行資源利用、社會發展、社會福利等責任。
此外,還要加強企業道德建設,健全責任評價體系,企業道德規范是企業評價內部員工行為的關鍵,無論是倫理還是法律,都對企業行為有相應的標準。當前法律對社會責任的規定是原則性的條款,并沒有相應健全的處罰和管理制度,致使法律執行力度不足,難以發揮懲戒與警示作用。因此,僅完善法律規定是無法保障企業社會責任法治化的,還需進一步做好企業道德建設,用道德規范企業員工行為,調整企業的發展方向,采用相應的責任評價體系,堅持用榮辱與共以及公私分明的道德標準對企業發展進行評價和約束,提高企業道德建設水平,創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通過公眾對企業發展的評價對企業發展進行全面評估,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從社會、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創建符合企業發展的責任評價體系,確保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機制與國際社會標準的無縫對接。
企業社會責任是市場經濟環境對企業自身經營與社會自然環境影響的要求,企業在市場發展中不僅要做好自身經營生產,還要考慮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從權益與責任兩個角度,維護企業與社會和諧關系,達到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