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婧
不確定性是指個體不能預先判斷所做決策或者是所面臨的事件、情景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人們面臨的選擇或者事件引發后果不止一種,那么他就面臨著不確定性。Van den bos(2003)認為不確定性有兩種:信息不確定與自我不確定。信息不確定是指人們面臨決策和判斷時,可用的信息匱乏,或者是現有信息不能使個體對后果作出確定性的判斷。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遇見。比如商業談判中不確定對方的底價,新員工不確定自己的工作職責,新的辦公系統是不是比原來的辦公系統更好用。這類不確定性可以通過搜集更多的信息來解決。自我不確定是指個體在遭遇沖突情景時對自我的懷疑。比如員工比別人更加努力工作,而別人得到嘉獎,自己的付出卻沒有被看到。此時,個體就會對自我概念產生懷疑(原有概念是認真工作是正確的,但認真工作沒有被認可,個體就會對“認真工作是正確的”產生懷疑)。自我不確定比信息不確定更深層次,對個體的情緒產生的影響更明顯。
創新是指打破原有規則和思維,產生新的、有價值的產品或思想。創新意味著與過去不同,沒有先例可以遵循。20世紀末,能力心理學(包括智力和創造力)的普及引發了人們對創新能力的關注。對創新的研究主要通過對創新能力構成和影響因素探索。創新能力具有多維結構,因此,創新沒有統一的概念界定。創新是在一定的環境中,使用獨特的思維模式,產生出打破常規的想法和見解,并利用已有的資源生產出適合社會需求的產品、方法或者成果。創新意味著有所變化,包括認知的改變、行為的改變和環境的改變;創新意味著風險,風險在于結果和過程的不可預測。創新需要個體有強烈的動機,因為創新的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是失敗,如果沒有強烈的動機,那么很難支撐個體對不確定性的結果做出努力。有學者認為,不確定性能夠引發個體的趨近動機(McGregor,2001),而趨近動機對個體的創新行為有積極作用。
創新行為通常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多依賴于使用策略克服其不確定性,但卻沒有具體說明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和過程。“解決創新問題的過程包括:減少最初的不確定性、積極選擇信息,已達到并驗證創新的結果(確定性)”。因此,從原有認知到創新思維的跨越可以通過逐步接受和克服不確定性來實現(Gurova,1976)。
(一)不確定性環境對創新的影響。創新依賴于環境,Amabile等(2012)認為環境是創造力產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那么有利于創造性的環境有什么特征?Baer和John(1994)認為創造性環境具有挑戰、冒險、爭論、沖突、開放性和自由度等特征;認為,在不確定環境下,開放式創新有利于企業創新戰略的構建(孟丁,2015)。
無論是挑戰性、沖突性、開放性還是冒險性等創造性環境特征都與不確定性緊密相連。比如開放性,開放性環境意味著沒有明確的規定,處在這種環境的個體不能明確地被告知怎么做,做了的結果是什么。挑戰性和冒險性也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他們的后果都是不確定的。相比流程化,刻板的環境,不確定性環境更有利于創新行為的產生。當個體處在不確定性環境中,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約束,邊界模糊,個體做出任何有利于解決問題的大膽思考和嘗試,在這種環境下,個體更容易產生創新行為。因此,不確定性的環境可能對創新有促進作用。
(二)不確定感對創新的影響。不確定感是指人們在遭遇不確定性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會對人們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產生影響。不確定感管理理論認為,不確定性導致個體產生不確定感,個體對這種不確定感是厭惡的,因此會通過加強自身價值感來降低不確定感。不確定?反應趨近動機理論(uncertainty-reactive approach motivation theory)(McGregor,2001)也認為,處在強烈不確定感中的個體有強烈的價值觀和補償信念,而補償信念會帶來個體強烈的反應趨近動機。比如對自己的目標更加堅定,忽視與之無關的追求。換句話說,不確定感會讓人們產生強烈的趨近動機,它們會拉響大腦的警報系統,對不確定性的信息更加敏感,搜集信息的能力會更強。而趨近動機能夠促進創新(Dreu,2011)。從這個角度看,不確定感對創新可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不確定性容忍度對創新的影響。不確定性容忍度是指個體在面臨不確定情景時,所產生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上的差異。Freeston在他的廣泛焦慮模型中發現IU(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高IU,也就是低不確定性容忍度的個體寧愿知道確定性的負性后果,也不愿在不確定性中等待。比如,他們寧愿知道自己會在60歲死而不愿意無法預知死期。對不確定性的容忍被認為是心理學中衍生出人性化領域的最主要原則之一(Ball,2009)。Kornilova(2003)認為,應對和克服不確定性被視為判斷和決策心理學的核心構成之一。Dugas(2004)認為低不確定性容忍度是一種極端的傾向性,個體對于概率極小的不確定性都拒絕接受。高IU個體在面臨不確定性情景和事件時,盡管消極事件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他們都認定不確定性是難以接受的。
既然不確定性的環境伴隨著創新的整個過程,那么是不是人們越能接受不確定性的存在,就越能更好地處理不確定性。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和耐受程度不同,影響著個體對現有的非最佳方案不滿程度(Zenasni,Besancon & Lubart,2008)。創新要求人們有著解決不確定性的積極性,那么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和接受程度就會對創造力產生影響。有研究表明,不確定性容忍度越高,其創新行為越低(張敏,2013);吉虎(2018)的研究也表明不確定性容忍度與個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意向正相關,個體越不能容忍不確定性,那么創新能力和創業意向越低。還有研究表明,不確定性容忍度與個體的決策困難負相關,也就是說不確定性容忍度越低,越難作出決策(李志勇,吳明證,陶伶,何雪蓮,2012)。有研究表明,不確定性容忍度低的個體,容易出現情緒調節困難,他們的情緒表極端化,極端化的情緒導致了認知調節困難,由此對創新產生了負面影響(Francis,& Dugas,2016)。由此可見,個體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和耐受程度與其創新能了有著正相關的關系。
不確定性的環境對創新行為有可能促進作用,個體在確定性按部就班的環境中,更容易產生創新性行為;不確定性環境引發的不確定感能夠增強個體解決問題的動機,從而使個體創新表現更好;而個體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影響了個體利用不確定性來促進其創新行為的程度。換句話說,不確定性環境通過不確定感影響個體的創新行為,前者是外部因素,后者是內部因素,前者通過后者來影響創新行為,而不確定性容忍度可能調節這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