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剛 中國消費者報社
近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一些無良商家為牟取暴利,置國家法律與不顧,頻發產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三鹿奶粉等事件的發生,嚴重侵害消費者的利益。食品安全、產品質量好壞等,直接關系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層出不窮的假冒偽劣產品與消費糾紛,刺激著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許多媒體推出消費者維權類節目,幫助消費者捍衛自己的利益。在新媒體時代,新媒介不斷涌現,媒介環境明顯改變,呈現新的傳播方式、傳播主體。并且沖擊著傳統媒體,電視、報紙等,新媒體的交互性、實時性明顯提升。新形勢下,要實現媒體和受眾的良性互動,準確把握新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傳播變化,促進良好的互動傳播。
采用司法、行政等途徑,對消費者的正當權益進行依法保護,就是消費維權。西方發達國家消費維權的產生比較早,主要是因為商品經濟啟蒙發展早。二十世紀初,美國首先成立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逐漸建立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的體系。二戰后,日本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促進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其他西方國家,也積極開始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1983年,設立“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每年的3月15日。正是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利益沖突,產生 消費維權。各國采取多種方式,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比如開展消費者運動,建立消費維權組織等。我國消費維權,發展的比較晚[1]。計劃經濟時期,商品經濟環境中的消費者并不存在,消費維權問題也不存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經濟發展步入市場化軌道,商品交易更加頻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領域開始涌現一系列問題。一些生產者為降低成本,一味追求經濟利潤,損害消費者權益,以次充好,偷工減料。1983年,我國河北省首先成立“維護消費者利益委員會”,隨后消費者協會,在各地成立。我國通過法律、社會的監督力量等,保護消費者權益。在網絡購物發展后,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職能也更加完備。
互動是媒介和受眾之間相互平等交流信息。運用各種方法互動,在傳播過程中注重受眾的參與。媒體和受眾之間,強調了雙方的相互作用,通過信息相互聯系,互動傳播,實現信息互動,進行動態信息交流。反饋是互動傳播實現的核心要素。目標是否并如何真正接受信息,通過反饋,反饋是傳播過程中的必要環節[2]。互動傳播更加精確、有效。大眾傳播初期,主要是單向傳播。現代傳播重視互動傳播,受眾變為主動傳播信息,改變傳統被動接受信息的形態。互動傳播與技術進步、社會變革密切相關,在傳播過程中,受眾從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互動傳播促進社會主體相互了解,利用信息傳播活動,促進社會關系的構建。
從1991年到2005年,是傳統媒體時期,隨著消費維權知識的普及宣傳,激發了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消費維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電視媒體搭建了溝通的橋梁,幫助解決消費維權問題。傳統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等,是承載信息的傳播媒介,但互動性較弱。消費信息是被動接受者,參與節目互動極為有限。大眾媒體處于強勢地位。許多問題最終不了了之,只有重大消費事件才能快速有效處理。從2006年,網絡迅速普及,進入新媒體時期,在消費維權中,受眾可以更大程度地參與互動傳播,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在新媒體環境下,隨著受眾角色的變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覺醒。消費者從被動的消費主體,變為主動的維權者,單一的受眾角色更加多重化。隨著媒介環境的不斷變化,受眾類型、規模、媒體感知、媒體的利用模式等,都發生變化,直接影響消費維權的參與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主體,也可能是大眾媒體的受眾[3]。現代媒體傳播方式更加現代、多樣,傳播內容更為豐富,消費者通過投訴、反饋等方式主動參與,消費維權意識覺醒。過去許多消費者不懂怎么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現代消費信息的影響下,受眾能夠使用高效快捷、操作便捷的網絡媒介,消費者開始利用各種途徑,維護合法權益。消費者甚至主動承擔信息傳播的職能,顛覆傳統的傳播機制。在信息匱乏時期,受眾相對處于弱勢的地位,強勢地位正是掌握信息傳播權利的媒介。受眾只能被動接受,被大眾傳媒說服。對于權威力量,受眾由于缺乏充分的思考,存在強烈的崇拜意識。現代媒介的發展,提升了受眾的自我意識,以及媒介素養,通過各種媒體,都可以參與主動傳播和互動。需求信息量越大,對媒體的使用、接觸頻率也越高。同時,媒體也被受眾監督,鑒別媒體信息的真偽,判斷媒體信息的價值。對權威開始批判、懷疑,形成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并且,通過媒體,抨擊各種不良行為。
總之,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消費維權中媒體和受眾的傳播互動,受眾的維權意識覺醒,互動性增強,媒介的使用能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