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其中強調指出,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立德樹人,在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1]。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為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深化了人們對教育改革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中宣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要“以推動綜合改革創新為動力,逐步構建重點突出、載體豐富、協同創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2]。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以及實現高校實踐育人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增強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實踐教學是指除理論講授之外,所有與實踐有關的教學方式。它不僅體現在強調學生主體性和參與性的課堂教學之中,而且體現在課堂外的實踐活動和其它社會活動中。思想政治課校外實踐教學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起到鞏固課堂學習效果的作用。只有針對現實問題,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拓展豐富的實踐課程內容空間,整合實踐課程資源,探索有針對性的實踐育人形式,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的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性和現實性的特點。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徹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全過程,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解決了理論教學與客觀實際相結合的問題[3]。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充分彰顯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同時引導大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努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致力于求真求善,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展現出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的良好精神風貌。思想政治課社會實踐教學的開展,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體察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進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增加對中國方略的認同;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明確作為時代新人的責任和擔當,促進他們從情感上認同信仰、從行動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從而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韶關文化既保留了嶺南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展現出自己獨特的文化結構和文化形態特征。它主要包含舜韶文化、南禪宗佛教文化、歷史名人文化、瑤族文化、工礦文化、山區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核心價值觀是開放包容、和諧、善美等傳統精神。用善美和諧傳統加強鄉情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真善美的道德教育,既是韶關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也是時代賦予韶關每一個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因此,梳理和整合韶關本土的歷史文化,注重把善美和諧的地方文化精神引入課堂,將它貫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育大學生以真善美面對人生,培養愛國、愛鄉、愛家的情懷,對于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引進給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契機。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一般傾向于課堂理論教學,注重知識傳授和價值觀的引領,相對來說情感培養受到忽視。近年來,韶關學院結合自身實際,明確規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學時、學分和具體操作流程。同時,注重加強組織和管理,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廣大的城鄉社區和工礦企業,認真體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和巨大成就[4]。學校推行的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模式,是通過社會實踐、地方考察、社會調查和校園實踐活動等方式直接帶領學生去實地體驗,而不再通過課堂教學來講授有關教學內容。這種教育改革模式,既能提高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又能拓展學生的課堂教育,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拓寬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渠道。知識和價值觀接受的過程必然涉及情感。通過融入地方文化資源,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為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進一步提供了現實路徑。關于韶關的得名,古稱韶州。相傳舜帝南巡曾經過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樂,隋代因州治北韶石山而改名為韶州。從“舜帝南巡奏韶樂”到以“韶”為州名,從韶音縹緲到韶文化的落地生根。以韶樂傳說為源頭的舜韶文化演化成為了韶關歷史文化的核心部分,千百年來一直浸潤著韶關的城市性格,對韶關傳統文化的形成以及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深遠了的影響,造就了韶關虞舜之幫、百善之地的“古虞名郡”名城形象。韶樂的和諧善美精神成為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地方特色。南禪宗佛教文化及其他宗教文化構成了韶文化精神層面的重要補充。粵北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之間的主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的陸上重要節點,而慧能、張九齡、余靖等都是嶺南人杰,影響廣泛。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從文化自信層面講到我們為什么要堅定核心價值觀自信。為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可以帶領學生到韶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址或有關歷史文化遺址、博物館參觀并現場進行講解。
(二)引入地方文化資源,為開展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提供了鮮活的教材。學生親臨物質文化遺址場所,可以更好地感悟鮮活的實踐教學素材。在近現代歷史的重要轉折時期,以革命傳統為基因的紅色文化、以工礦精神為激勵的韶關工礦文化,進一步塑造了韶關勇于擔當、堅韌奮斗的精神氣質,勾勒出韶文化的歷史風骨和時代風貌。為充分發揮粵北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優勢,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新豐革命烈士紀念碑、抗戰時期粵北廣東省委舊址、地處南雄的油山革命根據地和水口戰役紀念公園,參觀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人在韶關的革命活動舊址,參觀孫中山以韶關為根據地二次誓師北伐之紀念場館——北伐戰爭紀念館,讓學生到現場接受中國革命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確立獻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念、激發實干精神,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
(三)引入地方文化資源,為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徑。通過開展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引導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創新的能力。為了引導學生運用思想政治課中所學理論和觀點,教師可結合地方文化資源選擇一些具有思想啟迪和探究價值的課題,如“粵北綠色發展與韶關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韶關乳源過山瑤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粵北地方歷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等,指導學生結合社會實踐撰寫調研報告或小論文,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精神實質。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有關文獻、聽學術講座、調查訪談、互聯網搜索等多種方式搜集資料,對資料去粗取精、分析甄別,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最后在小組成員充分探討基礎上,形成觀點、撰寫文章。這種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教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豐滿、形式更接地氣,充滿生機和活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積極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實現從形式、內容到方式方法的創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育人的有效性。第一,要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人員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組成。必須更新思想觀念,組織各文化資源管理部門專業人員參加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隊伍,內外共同努力,發揮最大的教育協同作用。第二,應加快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目前,許多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沒有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混亂。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當地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與有關單位合作建立一些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形成確保長效育人的實踐教學資源。第三,要研究制定具體務實的實踐教學規劃。高校和特色文化資源方必須聯合起來,遵循地方院校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和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規律,共同研究制訂詳細的實踐教學規劃,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提高學生分析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獲得感不斷增強。第四,建立與完善實踐教學考評機制及保障機制。地方高校應重視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工作。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教師和學生才能認真對待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各項實踐教學活動。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價應著重考察是否有教師實踐教學工作合格評價機制,是否有學生實踐教學成果驗收評價機制等,使考核評價機制標準化、規范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地方文化資源融合的成功與否,還取決于思政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程度,包括組織保障、后勤保障、制度保障等。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單位與地方文化資源部門在整合聯動中加強內在協調以及相關規章制度的制訂和貫徹執行真正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