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華
管理學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通過學習該課程,一方面,使學生逐漸培養一種科學的管理思維,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學科系統;另一方面,通過學習管理學基礎知識,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同時也為學生進入工作崗位管理日常事務奠定基礎。雖然教育工作者們對管理學的課程設置宗旨、培養目標都了然于心,但是由于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導致這些理念并沒有真正滲透到一線教學中去。因此,必須盡快探索路徑改變現狀,確保管理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教學目標落實不夠到位。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管理學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即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知識目標的重點是要求學生掌握管理學相關概念、管理學原理及管理學幾大基本職能,技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集中表現為課堂理論教學,校外實踐技能學習鍛煉的機會很少,這也是眾多高職院校管理學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局面產生的原因所在。
(二)教學內容取舍不夠妥當。雖然高職院校不同專業對管理學課程的課時量安排不同,但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課時量少、內容多、講不完,基于這種現狀的教學效果就是教授內容全而不精,基本原理解釋淺顯不夠深入,重難點不夠突出。另外,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案例過于陳舊老套,與專業性質結合不緊密,不貼近實際生活,與當前經濟形勢結合不緊密等。
(三)教學方法選擇不夠靈活。當前高職院校管理學教學很大程度依然停留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授層面,除了講授法,運用最多的也就是案例教學法,但是也存在諸如上述的眾多問題。雖然目前能夠適用于高職院校管理學的教學方法很多,比如項目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視頻輔助教學法、微課、慕課等,但是任何一種所謂的新的教學方法在實施的時候都需要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及學生層面多維度密切的配合,在這種教學方法實施納入正軌之前教師與學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也是教學方法改革的阻力所在。
(四)教學對象參與度不夠高。高職教育的對象不同于高等教育,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充分考慮高職學情是十分必要的。高職管理學的教學,不能像本科研究生管理學課堂一樣著重理論的挖掘,過于深入的理論剖析不僅會造成學生的理解負擔加重,還可能讓學生失去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但是,由于當前的教學仍以課堂理論教育為主,因此依然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如此一來教學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五)考核環節重理論輕實踐。當前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考核形式仍然以閉卷考試為主,縱覽卷面,題型多以選擇、判斷、簡答、論述與案例分析為主,而且都是基于理論層面的考題設計,與現實生活、企業管理實踐聯系并不是特別緊密。另外,將單純的卷面成績作為考核的唯一標準,忽略了對實踐技能的考核,這一點與管理學的培養初衷也是不符的。
(一)保證管理學教學環境的豐富性。高職院校管理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同時掌握管理學基本理論和具備一定實踐管理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學校層面的教育基本能夠滿足對理論知識的需求,實踐技能需求卻有很大欠缺。因此,除了校內現有學習氛圍,學校必須與社會各單位建立緊密聯系,一方面有利于準確把握當前社會企業對人才各項技能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社會企業的力量為學生爭取更多的學習實踐的機會,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二)保證管理學教學思想與行動的統一性。不管是管理學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取舍及教學方法的運用,一線教學人員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必須保證按照課程培養目標,穩扎穩打實施教學計劃,同時注重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
(三)保證管理學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溝通的有效性。目前高職院校的管理學課堂,單純的理論講授抬頭率很低,基本上都是坐在前面幾排的同學才會比較專注地跟著講課教師的思路走,除非播放視頻案例或展開案例分析討論才會吸引較多同學的參與,因此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溝通效果其實并不理想。這就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來消除溝通過程中的各種障礙,突破口就在于師生之間的溝通不能僅限于課中,在課前和課后也要做好充分有效的溝通。
(一)加強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為了滿足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的需求,學校應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會各單位資源共建實訓基地,可以采取目前相對較成熟的訂單培養、頂崗實習、雙證制及學徒制等模式。一方面,學校要加大投資力度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并通過引進企業高中低層次管理者進校園,共同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及指導具體教學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協商約定將實訓重心直接轉移到企業或其他單位,通過給學生直接深入一線工作崗位實習的機會來實現各項管理技能的鍛煉及提升。
(二)加強教師實踐技能培養。高職院校教育本質是職業教育,高職管理學課程對學生各項管理技能培養目標之所以難以達成,一部分原因在于一線教學人員。由于近些年高職院校新進教師多來自應屆碩士生博士生,所以師資隊伍本身就存在缺乏管理職業素養的問題。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并加強教師實踐技能的鍛煉及提升。一方面,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臺,讓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開展對口實踐業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展的省培、國培等機會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
(三)加強案例教學的新度、廣度和深度。案例教學法是高職院校管理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最普遍的教學方法之一,其優點與缺點都很明顯。其中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便于學生消化吸收管理學相關理論,但是目前也存在的很多如上文所說的問題。因此,在具體案例教學中,一方面要做到案例形式的多樣化,即圖文、音頻及視頻等案例形式要有機結合,增強案例本身吸引力;另一方面,案例選擇要考慮本專業學科的性質,力爭做到所選取的案例緊跟時代潮流、貼近生活,并具有代表性。
(四)加強實踐環節考核力度。高職院校管理學教學改革效果如何,最終還是要通過考核結果來進行衡量,當前理論知識層面的考核形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改革之后的考核需要。因此,在考核環節必須增加并側重對實踐環節的考核。具體的實踐考核實施可以因地制宜,但是務必保證是多主體參與考核過程,即同時通過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甚至是企業評價來完成,確保考核內容全面,考核過程公正客觀。
(五)加強多方溝通。溝通貫穿管理學教學始終。管理學教學過程中的溝通涉及多方主體,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及社會其他組織機構,由于溝通不暢,導致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必須加強溝通,同時確保溝通的有效性。一方面,確保學校與社會各單位的有效溝通,只有通過充分的溝通才能準確把握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企業人才需求狀況,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另一方面,確保學生與教師的有效溝通,從而共同努力完成管理學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