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小梅
農為邦本,糧為政首。糧食關系人類生存,關乎國運民生、社會穩定,是社會最基本生活資料和物質基礎。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一個人口大國,但農業基礎薄弱、人均耕地少、耕地細碎化數量少、生產規模化不足、結構性矛盾存在等問題突出。因此,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工作,更是把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雖然近年來連續獲得糧食豐收,但在新時期,糧食流通領域仍然存在著銷售不暢、優質糧食供給不足、深加工轉化滯后等問題。隨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應根據糧食流通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擔負起相應的職責,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重塑其在糧食流通領域中的角色定位,打造糧食流通市場新秩序。
(一)宏觀調控。為保持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保證糧食供應平穩有序,政府在地方糧食流通中應從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入手,夯實糧食流通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如推進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確保糧食安全基礎扎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監測與預警糧食市場供需趨勢,保障糧食供需平衡;維修改造危倉老庫,推進建設新建倉房,引導農戶科學儲糧,提升糧食宏觀調控基礎;完善市、縣兩級糧食應急預案,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糧食應急體系,設定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提高應急配送、加工能力;加強糧食質檢體系和質檢隊伍建設,提高收購、儲存、銷售出庫等環節的糧食質量的檢測與監管能力;落實國家有關糧食流通的法律、法規、政策及各項規章制度,有效提髙糧食供給能力,確保糧食自由流通,確保改革紅利人人共享。
(二)行政執法。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以依法行政、依法管糧為理念,監督檢查糧食市場中的糧食經營主體的活動。如結合糧食部門工作實際,落實機構、人員、編制、經費及裝備,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依據法定職權,進行監督檢査和糧食執法。完善跨部門糧食行政執法協作機制,聯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衛生部門、價格主管部門、產品質量監督部門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行跨部門的聯合執法,做好糧食質量檢查。與毗鄰縣區建立區域聯動執法工作機制,進行跨領域的綜合執法,對全社會糧食市場中糧食經營主體形成監管合力,實現區域聯動執法全覆蓋,共同管好糧油流通市場。為優化糧食執法環境,明確制定公布關于地方儲備糧、糧食庫存、糧食收購政策、社會糧食流通等監督檢查隨機抽查事項,制定公布隨機抽查工作細則,增強監管效能。初步建立糧食經營者誠信評價體系,規范糧食企業守法誠信評價工作,建立糧油經營企業監督檢查信息檔案,促進糧食企業經營誠信守法。
(三)信息統計。為適應新形勢下糧食流通統計工作,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認真遵守《統計法》,執行實施國家新的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強化糧食流通統計基礎工作,逐級呈報糧食流通統計數字,擴大糧食流通統計覆蓋面,提高糧食經營主體(如糧食經營企業、養殖企業、以糧食為生產原料的飼料企業)的入統率,糧食信息統計日漸完善。依據糧食流通統計制度,為轄區內糧食經營企業、糧食加工企業等各類糧食企業設立統計臺賬,構建上下貫通、功能齊全的糧食信息統計體系。客觀、及時、準確報送糧食價格行情變化情況、糧食倉儲設施和基礎建設投資、糧食加工業等糧食統計數據,網上直報糧食價格監測,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再通過收集、整理、分析相關統計資料,為糧食市場主體定期發布糧食生產加工技術、糧油品種價格、糧食政策、經營銷售等信息,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糧食消費轉型升級。設立農戶調查點、價格監測點,加強市場信息監測,關注糧食價格走勢,服務社會大眾,提升糧食應急預警保障能力。
(四)民生服務。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糧食在前期涉及種植、收獲、儲糧,中期包括收購、儲存、運輸,在終期涉及加工、銷售等環節,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轉變思想觀念,既充當管理者角色,又充當具體事務的服務者與承擔者。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加強與財政、工商、銀行、稅務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合作,做好構建主食產業化、建設應急配送中心、發展放心糧油生產企業、完善倉儲物流、發放農戶科學儲糧示范倉等民生服務職能,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糧食企業排憂解難,降低糧食企業負擔,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在前銜接糧食生產、收儲等環節,在后發展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向糧食銷售、消費等環節延伸,拉長糧食產業鏈條,提高種糧效益。落實“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等,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同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善服務質量,提高審批事項按時辦結率。
(一)開展糧食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落實普法責任制,立足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轉變開展糧食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的理念與方式,將糧食普法與糧食執法緊密結合,以普法推動執法,以執法促進普法,將糧食普法融入糧食執法的全過程、各環節,普法宣傳與執法宣傳同步推進。隨著社會各界法治意識的普遍增強,糧食領域的法治需求更加多樣化、精細化,這就要求糧食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目標精準、舉措項目、考核體系、指導專業,以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宣傳實踐活動為載體,提高大眾對節約糧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覺悟,實現全民普法新發展。糧食法治宣傳教育既要著眼于長遠,又要服務于具體,有目標、有措施、有步驟,合理設計普法方式、制定普法策略,逐步推進。加強與抓住日常考核,避免講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使糧食法治宣傳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在充分利用廣播、室外電子大屏、張貼宣傳畫等傳統糧食法治宣傳教育平臺的基礎上,運用新時代新媒體新技術,開展“互聯網+”糧食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二)加大糧食流通科研投入力度。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充分利用“科技興糧”這一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人才興糧”意識,降低糧食流通企業成本,提高糧食流通品質,調動糧食企業轉化應用科研成果的積極性。政府應承擔起投資糧食流通科研的義務,鼓勵糧食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投入政策,建立投入糧食流通科研的長效機制,為糧食良好流通、促進產銷銜接提供有力保障。積極吸引社會資源進行糧食流通科技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供保障和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成果、人才、機構相互對接,促進現代糧食流通科技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改革糧食流通科研投入預算制度,完善投入方式,多角度提升“智慧糧食”、科技創新、現代物流、工藝設計、加工轉化等領域的科研實力,達到糧食流通科技自主創新與經濟快速發展的良性互動,保障國家財政落實。
(三)構建多層次糧食流通體系。確保糧食流通市場的繁榮與穩定,政府責任重大。第一,要加強與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建設,通過完善糧食收購和保護價制度與彈性儲備收購制度,建立多層次的國有糧食儲備體系。第二,通過改革與調整現有糧食收購模式,建立社會化糧食儲備體系,鼓勵大型糧食批發市場、糧食流通企業等建立自有儲備設施,有償承擔國家的糧食儲備任務,增加國家可供調配的糧源儲備。第三,促進糧食科技創新,建設智能化的糧食儲備系統,提升糧食儲備的業務管理與決策體系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糧食流通的運行效率。第四,利用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糧食流通深度融合,實現糧食流通各個環節的無縫對接,建立高效、暢通、節約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延緩糧食陳化速度,減少糧食損失,降低流通成本。
(四)加強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糧食生產大國,我國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而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具有廣泛的外部社會效應,私人根本無力承擔建設成本,這就需要政府主動承擔加強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如加大糧食流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并實行分離式管理方式,形成管理信息化、倉儲智能化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帶動提升管理平臺的自動化水平。以現代化糧食儲備庫為中心,引進糧食加工、供應等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購銷組織等多元市場經營主體進駐,建設集儲備、加工、配送和供應為一體的糧食產業園區,降低全產業鏈成本的同時建設糧食應急體系。全面整改、修復危倉老庫,并根據實際需要配置環流熏蒸、機械通風、糧情檢測等儲糧設施,有效提升倉容總量,確保地方糧食儲備以及中央臨時儲備、企業周轉儲備動態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