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矜慎
近年,國務院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職業教育要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出臺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也明確提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發展途徑。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和常態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對于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來說,也要深化和企業的合作,加強雙方聯系,校企雙方達成共識后,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就業環境,也為學校精準解決學生就業問題,達到為企業輸送優質人才的目的。但由于財務管理專業的特殊性,使得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有很多問題,希望引起學校的重視,盡快采取相應措施解決,切實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一)財務管理專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特殊性。財務管理專業每屆畢業的學生人數較多,一般都有好幾百人。雖然每個企業都設置有財務崗位,但企業的人才需求較少。“訂單式”或者說“現代學徒制”此類常見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適用于人才需求量大、工作模式傳統固定、行業商業機密不多或者不容易泄露的行業,如機械制造業、設備維修業、服務業等。而財務涉及到的資金,是一個企業的命脈所在,因此導致學生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注定參與不到企業的賬務核心業務里面去,使得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無法有效地參與校企合作。
(二)企業方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活力。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存在的。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需要對學生進行培訓、指導、訓練以及管理,對于企業來說是需要增加運營成本的。學生的錯誤和過失可能會導致材料成本的上升,甚至安全事故的增加,企業的工作效率必將低下。然而,現在的學生頂崗實習模式是學生先參與企業的實踐,實習期滿后,學生和企業可以雙選,企業很有可能面臨人才流失狀況。而且,我國還沒有出臺關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規。這使得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學校、學生沒有明晰的權利、義務、責任依據,導致企業在校企合作中顧慮甚多,缺乏活力。
(三)教學內容與現實的差異。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的到來無形中推動著企業的轉型,大部分的企業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企業的轉型與升級。而面對如此劇烈的企業轉型升級,一些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依舊沿用舊教材,納稅申報、稅務籌劃還止步于紙質工作,運用現代新工藝、新手段不多,信息化程度滯后。能夠真正參與到企業真實賬務的學校不多,以至于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后,學到的內容與企業的工作脫節,不能良好地適應工作的需求。
(一)制定法律法規,完善配套制度。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并限定企業、學校、學生的權力、義務與責任。企業、學校、學生在各自的行使范圍內,確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與合法性。同時,法律應明確校企辦學的準入條件,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的配套制度。應提倡以校企主導、政府助推的合作機制。從而規定校企合作組織形式、主體資質、合作形式、各方權責、協議內容、過程管理等內容。另外,推進校企合作的經費主要來源于職業院校自身的辦學經費,往往捉襟見肘,地方政府應該適當以財政撥款、稅收優惠等形式給予參與校企合作的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一定程度的經費支持,也可以吸引基金公司的投資,從而在經費方面為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保障多樣化的經費來源。
(二)培養師資,聘請專家進校園。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的到來,不僅是學生的機遇也是教師的挑戰,要想更好地實現校企合作,也應該注重師資的培育。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引領者還須以教師為主導,必須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只有通過培訓才能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才能提升校企合作的服務。把教師的職業生涯目標與校企合作的目標相結合,注重教師的理論培養和工作實踐,把教師的職業成長與校企合作的目標相統一,特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的繼續教育也十分關鍵。同時,與多家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保持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合作,教師也應該積極參與企業的調研,才能更好地了解當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需求,進而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規劃與安排。另外,應聘請企業專家走進校園,使得課堂與實踐相對接。通過講座,兼職課程等方式,讓學生接觸到企業一線的新思路、新技術和新知識,開拓學生的思維和興趣。
(三)調整課程設置,校企雙方共建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雙方可共建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就業崗位(群)的工作項目及企業典型工作任務,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結合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要求,校企雙方共同構建與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專業課程體系。校企聯合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與開發教程,可開設專業學習領域和公共學習領域兩大模塊課程。如專業學習領域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基礎會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財政金融基礎、個人理財等;專業核心課程——初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財務管理軟件應用、財務管理實務、稅費計算與申報等;集中實踐課程——財經基本技能實訓、會計基本核算能力實訓、企業經營沙盤模擬實訓、納稅申報實訓、財務管理案例分析、財會綜合模擬實訓、畢業頂崗實習及論文等;專業拓展課程——小企業會計準則、財務管理專論、財務文件寫作與溝通、大數據、商務禮儀與語言藝術等。
近年來,國家越發重視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的校企合作,發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文件,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改革。本文從財務管理專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特殊性、企業方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活力和教學內容與現實的差異等角度分析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并從法律法規層面、師資培育和課程設置調整和校企雙方共建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對高職財務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校企合作能達到資源共享和雙贏的目的,為社會貢獻和輸送優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