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霞
(珠江時報,廣東 佛山 528000)
時政新聞是所有新聞種類中,政治性、引導性最強的類別,新聞記者在撰寫新聞時更需要重視新聞的權威性。隨著媒體環境的不斷變化,傳播媒介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時政新聞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紙質傳播,但是想要在激烈的信息競爭中取勝,就需要新聞人找到時政新聞的突破點和創新點。
時政新聞因其突出的政治性,在新聞報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擁有非常廣泛的受眾群體,但同時也因為涉及的內容比較政治化,會給受眾造成晦澀難懂的印象。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的種類得到了豐富,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受到強烈沖擊,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新媒體的環境也為時政新聞的報道帶來了新的契機。
時政新聞的記者肩負著引導輿論導向和政治宣傳的重要責任,更有必要在新媒體的時代下,主動學習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積極擁抱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的資源和傳播渠道,加快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腳步,盡快在受眾爭奪中搶占優勢。
時政新聞的內容具有強烈的嚴肅性和政治性,使得很多新聞記者在撰寫新聞稿件時,都會過分強調新聞結構的規范、內容的莊重,語言的使用上也會容易變得官方、死板,受眾在觀看新聞時,常常會感覺有距離,甚至產生時政新聞無關日常生活的刻板印象。這種不夠親民的語言使用習慣在傳統媒體中體現得更加明顯,久而久之,“官話套話”就成為時政新聞的代名詞。
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有一項數據顯示,受眾如果在短時間內不能被新聞內容吸引,就不會看接下來的內容,這條新聞也就失去了新聞的價值。時政新聞要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就要調整語言使用習慣,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了解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喜好,可以適當加入網絡的用語,吸引受眾注意,拉近和受眾之間的關系。
其實身邊不乏優秀的案例,例如,央視主播朱廣權在報道時政新聞時就使用了網友特別喜歡的段子,并進行改編,一經播出,收到了一直的好評,甚至有網友評論:“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央視,但是我喜歡。”就這樣小小的改變,就能打破受眾對央視的一貫印象,讓受眾深切感受到時政新聞也可以很有趣[1]。
“人無我有,人有我深”,這是新聞的取勝之道。作為主流媒體的黨報,在時政報道中要善于做“加法”。站在記者的角度,應充分利用好平時積累的零碎新聞素材,努力使時政報道形成深度效應。
要想讓時政新聞變得有質量,就要改變內容的報道形式。對同一個新聞事件,除了報道事件本身,還要進行深度挖掘,找到和受眾相關的新聞點,進行跟蹤報道,并嘗試從多角度、多層次剖析。這樣專題式的新聞更會讓受眾感覺層次分明,從而增強受眾的黏性。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已經帶走了一部分傳統媒體的忠實受眾,在這種情況下時政新聞更應該和新媒體積極合作,實現共贏。
首先,互聯網在新聞傳播的速度上占據非常大的優勢,而新聞的時效性又是目前爭奪受眾的關鍵點。因此,在報道時政新聞時,傳統媒體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傳播渠道,發布更加權威的報道內容,在最短的時間內占據輿論制高點,在社會范圍內進行正確引導。
例如,不少媒體推出新聞APP或小程序,讓受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打開手機,接收新聞,受眾在接收新聞的同時還能實時互動,通過評論區發表見解和意見,不僅能提升受眾的參與度,還能拉近新聞報道和受眾之間的關系,為報道內容的創新提供參考的意見。
其次,和新媒體進行合作,也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通過新媒體報道的時政新聞更容易受到關注。尤其是建立不同的傳播平臺后,時政新聞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性。
以最受關注的“兩會”為例,每年的兩會都是全國上下共同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近幾年,有了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參與,兩會內容變得更加平民化,一些時政新聞中加入了《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的系列圖解、H5或“民生實事,我們給你畫出來”等包裝手段,受眾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新聞想表達的內容,確認新聞重點,受到受眾的廣泛喜愛[2]。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媒體的發展造成的巨大的影響,但是傳統媒體更應該抓住機會,進行轉型。以時政新聞為代表,要從語言風格、報道形式上做出改變,找回更多的受眾,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