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宇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2019年的兩會報道中,媒體通過革新觀念、升級技術、創新報道方式,使新聞的“沉浸感”再升級。兩會的“沉浸式新聞”基于互聯網平臺,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的支持下,通過創意性的報道提升了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1]。
5G傳輸在兩會新聞報道中首次亮相,其高速度、低時延、萬物互聯的特點讓報道更加快捷。自VR在2016年應用于全國兩會報道,媒體對VR的應用愈加成熟,今年5G的加持使傳播速度加快,媒體可以應用更加豐富的方式提升內容的表現力和影響力。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和很多地方媒體都應用了“5G+VR”的技術對兩會進行全景觀的呈現,通過直播、VR全景相機等手段帶領受眾在第一時間“閱讀現場”。
AR(增強現實技術)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得到了創新性應用。人民日報推出“AR看兩會”,受眾通過使用人民視頻客戶端的AR相機掃描報紙上的圖片,可以對新聞全方位地進行實況了解,獲知深度內容[2]。央視網運用“VR+AR”技術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可視化呈現,提升了受眾的“沉浸感”,促使受眾深度理解報告中的關鍵信息。解放軍報APP運用AR技術,將報紙與八一電視的視頻內無縫鏈接,聯通靜態與動態內容,同時支持3D模型展示,滿足了用戶的不同需求。
兩會報道中,媒體依托優質內容和先進技術,通過創意性、可視化的報道方式,與受眾“無距離”交流,提升用戶的沉浸感。
人民網采用黑科技創作了短視頻《全息3D強影看兩會》,將政府工作報告濃縮為12個“民生紅包”,全息投影、三維立體建建模、人工智能等技術讓內容的呈現力增強,“沉浸式”的視頻場景讓受眾置身其中,從而更簡單快捷地獲取關鍵信息。
H5互動性的特點,讓用戶的體驗感更佳。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互動視頻H5《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視頻通話》,通過與40名陌生人“模擬通話”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愿望,增強了報道的互動性。人民日報客戶端用H5的形式把《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的“小目標”展示出來,觀眾可以沉浸其中,跟隨H5的播放提前領略2019。
VLOG是今年兩會報道的新成員。央視網把VR與VLOG結合推出“VR VLOG”,如《VR VLOG|一分鐘速覽全國政協新聞發布會現場》以記者視角完成了新聞發布會現場的全景呈現。人民網、南方日報等都推出了“兩會VLOG”,基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實現了與受眾的互動交流。VLOG在聚焦新聞現場外,還對幕后故事揭露,用“第一人稱視角,第二人稱交流”的形式增強了受眾的沉浸感[3]。
“VR+AR”與新聞正走向融合狀態,告別簡單相加,實現受眾的真實參與,讓受眾以第一視角親歷新聞,形成交互式與沉浸式關系。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H5“模擬通話”增強了與受眾的互動性,受眾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主動關注兩會議題,了解社會民生。央視網的“VR VLOG”通過對會議全景式的呈現,受眾可以對會議內容進行自主解讀,掌握主動權,“使用與滿足”感提升。媒體通過對新技術和創意報道方式的使用,增強了交互式體驗,進一步加強沉浸感,提升了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AR對新技術、新媒介與傳統媒介的聯通有促進作用,如人民日報通過報紙與AR技術的結合實現了內容的精準傳播,中國軍網聯通報紙和視頻豐富了報道內容。AR技術通過增強現實,對傳統報道進行輔助和革新,讓受眾置身于新聞環境中,增強受眾的“沉浸感”。然而VR、AR新聞存在制作難、時效性差的問題,而傳統媒介快捷簡單的優點正好可以與之互補,從而強化內容表達,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實現傳播效果的提升。在“沉浸式”新聞中,技術的升級使媒介的邊界漸漸消解,媒體影響力逐步擴大,“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逐步形成。
今年兩會,媒體肩負著“喉舌”身份的使命,聚焦反腐、就業、醫療、教育、扶貧等社會問題,對內容進行跟進和挖掘,運用先進技術,創新報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兩會內容。如央視網的《全景沉浸看報告》,“AR/VR”齊上陣,通過可視化、智能化的包裝,實現內容全面精準的呈現。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了傳播方式,從而加強了“沉浸式新聞”的傳播效果,提升了影響力。
“沉浸式新聞”的報道在2019年兩會上又出現了新的面貌,體現出了新的發展動向。它仍需要不斷完善技術、更新理念,使之真正成為可以表現新聞內容、傳遞新聞價值的有效手段,從而促進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