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玲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影視文化由于新媒體快速便捷高效的傳播特性,慢慢改變了原先在傳統媒體中的創作方式,這種改變不是標新立異地反其道而行之,也不是對過去創作的簡單覆蓋或代替,而是在表達上既有承襲又有舍棄,在內容上既有主流文化又有小眾人群的關注,在傳播價值上既有對現實世界的探索,也有對后現代的創新和追求,這種變化帶給了受眾新的審美體驗。本文將從藝術創作和審美傾向這兩個角度闡釋影視文化在新媒體中的突圍和轉變,希望對新媒體影視創作者有所借鑒。
影視文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鏡頭腳本的編寫,編劇用影視的思維方式設計鏡頭,設計分鏡腳本,再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影視的鏡頭腳本是影視制作的基礎,是將編寫的文字和即將拍攝的畫面嫁接起來,然后由導演進行再創作。傳統媒體的影視文化在敘事結構上是完整的,有一定的藝術規則,而新媒體影視的敘事結構是不完整的,比較零散,往往通過片段式敘事話語去展現,像是將系統的敘事結構解構化,只展現其中一小部分,有些新媒體影視還將其完全碎片化。例如《萬萬沒想到》,用具有代表性的類似影視話語,反復地出現在不同的敘事場景中,以達到喜劇的效果。
演員的表演也是影視藝術的元素之一,新媒體影視表演也顛覆了傳統影視的藝術標準。傳統電影的演員需要有扎實的表演基礎,而新媒體影視不是依靠具有表演力的演員吸引受眾眼球,因此大多演員不是專業的科班出身,在傳達影視話語時并不需要他們精湛的表演功底,只需要按照真實生活現狀去表現即可,所以新媒體電影中演員都很真實,有些類似臺灣導演侯孝賢和蔡明亮在使用長鏡頭時的拍攝手法,這些故事就像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件,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影視文化通過鏡頭表達信息和觀點,影視鏡頭注重的是用非常規的視角突顯藝術的設計感,是影視視聽語言的應用,沒有鏡頭就沒有畫面,影視也無從談起。影視是在傳統媒體中誕生和發展的,鏡頭通常的表現形式是敘事蒙太奇、表現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三種,但新媒體影視往往更多的只是敘事蒙太奇,以敘述情節的發展為線索,按照時間順序,交代故事發展的經過。新媒體影視作品因為時長短小,更適合用簡潔明了的敘事蒙太奇方式,讓受眾在觀看后即能明白故事的始末,而不適宜用更加復雜的蒙太奇表現形式。
視聽語言,包含視覺和聽覺兩個藝術表現層面。視覺包括構圖、景別、運動方式、角度、景深、顏色、光線,聽覺包括人聲、音效、音樂。新媒體影視在部分視聽語言的表達上相較于傳統影視有所變化。
1.畫面與構圖
當受眾欣賞影視作品時,最先看到的是畫面。法國劇作家馬爾丹在《電影語言》一書中闡述了畫面對于影視的重要性,他說,電影畫面是“一種具有形象價值的具體現實”,是“具有感染價值的美學現實”,是“一種有含義的感知現實”。影視畫面是對客觀場景的再現,同時它也蘊含著導演的主觀思想,因此如何構圖,成為了影視畫面藝術價值的關鍵點。新媒體影視構圖分為兩種,一種是和傳統影視的寬屏一致的構圖方式,另一種是適應新媒體傳播載體的縱向窄屏的畫面,在構圖上主要以對稱構圖、黃金分割線構圖、封閉式和開放式構圖為主。
2.景別
在傳統影視中一般涵蓋了各種景別方式,以展現不同的場景和故事情節。而新媒體影視受到傳播載體屏幕的限制和新媒體短頻快傳播節奏的影響,影視作品既要適合在大屏幕上播放,也要適合在例如手機等小屏幕上播放,同時影視作品時長較短,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要表現完整的故事情節或展現主人公的人物性格,這就需要讓受眾能清楚地觀賞和明白地領會,因此近景和特寫這兩種景別在新媒體影視構圖中運用最多,這兩種景別既適合大屏幕更適合小屏幕,同時也最能夠吸引受眾的眼球,讓受眾在短時間內有最直接的感受,明白影視創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內容和觀念。
3.鏡頭運動
傳統影視的畫面運動方式較為豐富和復雜,包含推、拉、搖、移、跟、升、降、甩八種。而新媒體影視的鏡頭運動很特殊,多采用固定的鏡頭畫面,幾乎沒有運動方式,相較于傳統影視畫面更為簡單,鏡頭一個接一個跳躍地變換,畫面與畫面之間沒有運動銜接,缺乏連貫性,但畫面表現卻非常緊湊,吸引受眾眼球,抓住了受眾的注意力,讓受眾自己腦補缺失的鏡頭運動,也因而給受眾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受眾有了更多腦補畫面的觀影樂趣。
4.拍攝角度
在新媒體影視作品中,結合近景和特寫的景別,以及跳躍的鏡頭運動方式,在拍攝角度上多采用正面拍攝的方式,比較直接明了地表達所要傳達的故事內容。當然,為了營造某種影視藝術氛圍,在新媒體影視中也有仰拍和俯拍的方式,但運用較少。
美國哲學家奧爾德里奇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指出,藝術的審美再現產生過程,并不像鏡子一樣被動刻板的再現于腦海,而是經過對藝術作品內容和題材的再加工的重新顯現。根據筆者幾年的調研和親自實踐,發現新媒體影視較傳統媒體有三點審美傾向的轉變。
傳統影視文化是由經過系統專業訓練的創作團隊,經過編劇、策劃、表演、拍攝、制作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產生的,有明確的分工,連一個道具、一件服飾、一個場景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以及專業的藝術設計。而新媒體影視有別于陽春白雪,它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主流文化,而是一種流傳在民間的沒有特定標準和規劃的文化現象,它是不斷變化的動態的,具有平民化特征。平民化,即普通化、世俗化,它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一種表現傾向。平民文化即大眾文化,具有平民的精神、平民性的品格、平民的世俗性等特點,所以,有學者認為平民文化就是草根文化、世俗文化、民間文化。而新媒體影視從誕生起就帶有鮮明的平民文化特征,由廣大的草根參與制作,不走傳統影視美學的路線,形成了通俗易懂的世俗文化,成為廣大群眾跟風的藝術樣式。
新媒體影視文化的平民審美趣味表現有三點。第一,只要有制作影視興趣的人,就可以嘗試寫劇本、做導演、做演員、做攝影、做后期,一個小團隊就可以完成一部新媒體影視短劇,作品帶有強烈的個性化特征。第二,新媒體影視或許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不是饕餮盛宴,但是卻通俗易懂,在民間廣泛流傳,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欣賞。第三,能讓更多的觀眾參與互動,既包括觀眾之間的互動,也包括觀眾和創作者之間的互動。第四,由于新媒體影視的創作者來自民間,帶有更多社會底層生活動態觀察,所以影視題材更加地貼近平民話題。
美國學者波茲曼認為,受眾想要接收的是動感的畫面,稍縱即逝但卻五彩斑斕。新媒體影視碎片化、快速化的性質正好能迎合受眾對視覺快感的需求,因此新媒體影視在大眾傳播中越來越娛樂化。新媒體的發展,只要受眾愿意接收,每天都能看到成千上萬條影視短片,這些短視頻在敘事結構上并不具有連貫性,甚至制作簡單,不同于在傳統影視里的視聽造型所帶來的感官體驗,這些小投入、小制作、小場面,卻能帶來更多世俗化的笑點,讓受眾生活在超真實的娛樂化世界,他們不需要理性的思考,逃避了現實,放棄了使命,疏離了責任,心甘情愿地成為眼睛和耳朵的奴隸,沉浸在新媒體影視“刷屏”的快感中。
新媒體時代也是商業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最大利益,大量高度視像化的影視文化應運而生。為博得消費者的青睞,以世俗審美趣味取代了純粹理性的審美取向,新媒體影視受眾消弭了個體意識和批判理性。新媒體影視通過誘導性的畫面,逐漸削弱了受眾固有的審美鑒賞力,個性化的自由精神逐漸喪失。
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影視文化以其獨特的創作特征和審美傾向產生于大眾視野。影視文化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全面發展,發揮其傳播價值和藝術價值,營造一個良好的影視文化環境,這是影視人共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