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祖偉
(現代教育報社,北京 100053)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變得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面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發生的深刻變化,如何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實現涅槃重生,是教育媒體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在此大背景下,教育媒體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教育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互聯網媒體的普及和發展,讓一個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傳媒與受眾互動于一體的融媒體時代迅速到來。所謂融媒體,就是將不同的媒介進行有效融合,主要就是指將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媒體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傳播壁壘打破,保證各個媒介之間的融合,讓各個渠道的利用效率發揮到最大。
融媒體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依契·普爾在1983年提出來的,他認為,技術的發展會使從前涇渭分明的傳播形態走向融合。
當前,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我國媒體發展的核心議題。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媒體融合發展,這標志著媒體融合發展正式有了頂層設計。隨后,中央和地方各級媒體積極響應,努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2019年3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版的第6期《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文章指出,要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在黨中央的總體布局和各級政府的全力推動下,媒體融合發展已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媒體融合發展,在本質上是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揚棄”,而不是替代關系。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中各自發揮所長,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得傳統媒體一改往日封閉和保守的姿態,新媒體也在信息的權威性方面有所提升。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由報紙、電視、廣播轉向手機,傳統媒體的關注度呈快速下降趨勢。作為為教育改革發展服務的行業媒體,教育類媒體同樣受到新媒體的沖擊,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
目前教育類媒體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教育部、省級教育工委、教育廳直屬的事業單位,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另一類是市場化運作的媒體,實行企業管理。在第一類教育媒體中,由于受行政單位的限制,其在創新層面的發展較為緩慢,而市場化運作的媒體則更多關注經濟效益,往往忽視社會效益。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教育媒體提供的內容較為單一,或是文字類或是圖片、視頻類,而新媒體則是將文字與圖片、視頻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受眾閱讀體驗自然更好。
眾所周知,傳統教育媒體擅長內容組織生產,但是到了新媒體時代,由于缺乏技術工具的支撐,無法快速生產內容,致使新聞報道不能及時送達用戶手中,影響了用戶的閱讀、觀看體驗。此外,傳統媒體的傳播速度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在信息化時代對信息獲取時效性的要求。
在全員媒體時代,受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他們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但是受技術的影響,傳統教育媒體的傳播互動是單向的,在內容發布后,很難與用戶形成良好的互動,缺乏對受眾需求的洞察力,這也致使傳統教育媒體發布的內容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年底提升了3.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如何讓傳統教育媒體搭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快車,筆者認為,教育媒體必須走轉型升級的發展之路。
人是事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媒體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推進融媒體,需要一支有競爭力的媒體從業人員。培養能適應融媒體發展的人才,是傳統媒體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融媒體發展也對每一位媒體從業人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從業者轉型中所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的發展十分迅猛,其傳播內容的數量也遠遠超過傳統媒體。海量的自媒體信息“倒逼”傳統媒體必須轉型升級,即更加注重提升內容品質。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時代,更需要具綜合能力的媒體從業者,以人才優勢推進融媒體發展,這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隊伍,要求媒體從業者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拍攝和編輯能力、視頻剪輯能力以及數據圖表制作能力,要有對融媒體發展所需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作為專業類媒體,教育媒體在融媒體發展中更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記者的素養,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還要懂得新技術,因此,教育媒體必須要通過崗前培訓、職業培訓等途徑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養,讓他們能勝任融媒體發展。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新聞報道融合了AI主播、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VR等新技術,讓受眾體驗到了更加多元的報道形式、更加多樣生動的內容,這也突顯了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給媒體帶來的深刻影響。近年來,新聞的模樣也在悄然變化,除了報紙、電視、廣播、門戶網站等傳統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已經成為人們新的獲取新聞的渠道,而視頻直播、H5、VR等早已成為人們更為喜愛的獲取新聞方式。
當前,媒體形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教育媒體應當借用新技術,用融媒體的思維進行媒體運營,要敞開胸懷,開啟新思維;要轉變觀念,以創新思路和方法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得益彰。教育媒體與綜合類媒體相比,有著不同的傳播特點,教育媒體的受眾包括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等等,這就要求教育媒體的融合發展必須走新的路徑,利用新技術將傳統媒體報道轉化成圖片、動畫、視頻等等,還要用符合融媒體傳播格局和規律的方式去進行傳播。
新聞業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是內容的競爭,內容的權威性、準確性是傳統媒體的生存根基。技術的發展,優質內容依然是大眾渴求的,“內容為王”依然適用于融媒體的發展。傳統教育媒體有了技術的加持后,應該不忘初心,回歸做新聞的本質,以優質的內容取勝。
教育媒體在報道內容上包括教育政策法規出臺、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教育理念傳播、教育科研成果發布等,這些內容與家長、學生密切相關,尤其是招生考試制度、入學政策等,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做教育新聞報道時,教育媒體要用融媒體的思維進行解讀,例如在進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政策報道時,可以采用文字、視頻、一圖讀懂等形式,讓政策解讀有了更新鮮的形式,這樣也更便于受眾理解,拉近了受眾與政策的距離。同時,在融媒體時代,傳統教育媒體可以利用公眾號、網站、APP等途徑加強時效性,讓新聞更快一步。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加快傳統媒體轉型升級已成必然趨勢。進入融媒體發展時代,轉型不是簡單地改變報道內容、報道方式,而是要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各自優勢,促進新聞報道與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從而促進傳統媒體實現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