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應香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融媒體中心,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新聞采訪,指的新聞記者對客體對象,進行一系列的走訪、詢問、傾聽和記錄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的活動。想要報道一篇對新聞受眾群體有價值的報道,是和成功的新聞采訪緊密相連的,也是與電視新聞記者,進行采訪的方法與技巧分不開的。新聞采訪是新聞工作的基礎性環節,對新聞的編輯與報道起著“地基”一樣的作用。因此,有效地提升電視記者,新聞采訪工作中提問的方法與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為了獲取有價值的新聞資源,為了確保新聞采訪的順利進行。首要的是記者應在對客體進行采訪之前,盡可能全方位地了解采訪客體,了解生活背景、人生經歷、生活習慣、個人特征等多個方面,從而制定出一個具有個體性的采訪方案。一方面,在記者進行采訪時的提問內容更有針對性,縮短采訪者與采訪客體之間的距離,使得客體有意愿把自己的真實所想,自己對于所發生事件的真實看法,向記者傾訴,讓采訪順利且有質量地進行;另一方面,因為采訪客體在采訪過程中是著重的關注點,事先對采訪客體進行了解,可以盡可能地避免私密問題,尊重采訪客體的隱私。
傾聽是采訪工作中必要的一部分,沒有認真的傾聽,很難拋出有價值的話題,也影響采訪的連貫性。部分電視記者在采訪時,為了縮短采訪的時間,本著采訪短時而有效的想法,通過對采訪客體進行轟炸式的提問,沒有給客體充分分析與組織語言的時間,造成采客體存在采訪壓力,直接導致了采訪的失敗。在采訪溝通過程中,記者應該扮演傾聽者的角色,站在受眾群體的角度,適當地提出問題。在必要的時候保持安靜,引導采訪者客體自行把經歷的事情講述出來,這樣客體在講述經歷的時候,保持思維的連續,對其的敘述會更加仔細和真切,較大地提高采訪的成功率。就像先前提到的記者在傾聽時,要做必要的引導,推動采訪的進程,如若記者采訪中一味地“沉默是金”,那么制定的采訪方案,也就失去了其制定的必要。提高對傾聽的重視程度,是采訪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
第一,對于特殊的問題提問直截了當。對于某些敏感的會對采訪客體,造成一定心理影響的問題,就應該開門見山的提問,不要拖拉以免給采訪客體帶來不必要的緊張情緒。例如,“你真的看到某某了嗎?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問題明確,主題清晰,減少采訪客體投入主觀情感,確保采訪的真實性。第二,對于不方便直接說的問題,提問要有引導性。在采訪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采訪客體,不愿意、不想說明問題的情況。這時候記者應該轉換方式,由提問轉為引導。比如,采訪涉及事件人物關系的時候,采訪客體可能會出現因為自身多種原因而不愿意明確透露的情況,經常表現的形式是言語支吾、顧左右而言他。針對這樣的情形,如果不采取引導式的提問,會拖慢采訪的進程。記者可以進行引導,比如“你是如何知道的?”“能在您認為合適的范圍內跟我說說嗎?”通問迂回的提問題方式,逐步地從和采訪客體的溝通中,得到想要的新聞素材。
第一,循序引導,注重采訪語境的構建。為了更好地讓訪者和采訪客體之間形成無阻礙溝通,采訪環境的選擇和采訪語境把握很重要,從采訪客體熟知的、首要關心重視的問題入手。讓采訪客體更好地明白采訪的主要目的,不會從主觀的意識上歪曲采訪的目的,同樣的也讓客體沒有負擔。相比于審訊式的采訪環境,融洽和諧的采訪氛圍會更有成效。
第二,根據掌握的線索,順藤摸瓜。在許多采訪過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通常會出現采訪者事先無法預想的新聞線索,需要采訪者有臨時把控的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把握住線索清晰的脈絡,形成邏輯有序、層次清晰的相關問題。順藤摸瓜,進一步從這個角度剖析和深度挖掘對新聞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也可以讓采訪的問題更加妥善地得到解決。
一篇成功的新聞報道,離不開新聞工作系統的每一環。就新聞采訪這一大環節而言,開展采訪工作應該是有效率有質量地進行。采訪過程中的提問環節,應該事先做好充足準備,不然,對于問題的提出難以達到事先預期的效果,進而影響新聞質量。從可觀的角度看,采訪提問對電視記者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這就要求了廣大電視記者在掌握采訪提問技巧的同時,也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提高個人魅力與修養素質,為群眾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