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奕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新聞評論是在對新聞事實進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意見的新聞體裁,和新聞報道一樣,反映出不同時代社會所發生的變革。當前,在媒介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革背景下,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過程中積極創新新聞評論,繼續發揮著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1)社會環境復雜化,呼吁多元評論主題。我國新聞評論的發展經歷了由管制到開放的過程,隨著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到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聞不再完全服務于政治宣傳,這一時期開始新聞評論內容開始從單一走向多元。近年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遷與分化,導致社會中形成新的群體與其精神、文化訴求,隨之而來的是社會矛盾的多樣化。因此,亟須新聞評論在主題選擇上兼顧不同群體的多種需求,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維護社會長期穩定發展。
(2)媒介生態動態化,催生多個評論主體。20世紀90年代后期,互聯網進入人們視野,網絡媒體隨之興起,互聯網傳播方式的產生,將原本趨于穩定的媒介生態置于巨變之中,新技術沖擊了傳統新聞業生產的各個方面,新聞評論的主體由單一轉向多樣,有學者認為:網絡評論的主體有三種,分別是傳統媒體精英、網絡媒體評論團隊、網民評論。尤其,在微博、微信等大眾化社交平臺誕生后,一方面催生出大量新媒體評論團隊,爭先充當互聯網中的新型意見領袖,另一方面,成千上萬的網民圍繞社會熱點事件各抒己見。新、舊媒體交融、互動的媒介生態,催生出多個評論主體,傳統媒體對于話語權的壟斷遭到挑戰。
(3)媒體發展必要性,需要贏得媒體公信力。互聯網迅速搶奪了傳統媒體的用戶,使得一系列紙媒處于或正面臨休刊的境況。因此,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過程中,應分析自身優勢,致力于提供優質信息,保持媒體公信力,方能在眾生喧嘩的網絡環境中獲得長遠的利益。作為一家媒體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方式,新聞評論通過表達對于社會事件的立場,傳遞著媒體價值觀與社會關懷,有利于贏得媒體公信力,是傳統媒體當前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新聞評論彰顯了一家報紙的風格與價值取向,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傾向于利用新媒體平臺,維持已有的媒介影響力。在“延續——創新型”的新聞評論里,紙媒選擇“保持原有板塊,增加評論內容”的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新京報、人民日報等。延續中創新的新聞評論,有利于在媒介融合中既保持原有紙媒風格,又夠擴大受眾群體。以新京報微信公眾號“新京報評論”為例,自2014年2月該公眾號創立以來,已累積發布6640篇原創文章,成為新京報微信矩陣中的中堅力量。
“新京報評論”于紙媒評論的延續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延續紙媒時代“積極、穩健、有見地”的評論風格,即多以批判的角度切入對事件的評論,以鮮明的觀點對新聞事件中所呈現的社會問題予以堅決批判,有利于對引導讀者剖析新聞事件。其次,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為旨趣。“新京報評論”通過對新聞事件進行快速、全方位分析、評論,堅持在眾聲喧嘩的網絡世界中為讀者提供一個理智與安定的聲音,有別于眾多自媒體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浮躁與煽情,有利于輿論氣候朝著客觀、冷靜的趨勢發展。
在“延續——創新型”模式中,“新京報評論”的創新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利用新媒體文本的不受限性,突破紙媒有限的版面空間,極大增加新聞評論的內容。例如,《新京報》在報紙上設有“社論·來信”“時事評論”兩個板塊,而其微信公眾號“新京報評論”將板塊細分,設有“新京報快評”“京醸館”“新京報社論”“新京報專欄”等幾個板塊,兼顧新聞評論的時效性、深入性、專業性與政治性。其次,打破“專業評論”傳統,面向社會征稿,擴大評論主體。“新京報評論”啟動平臺開放計劃,面向社會進行有償征稿,鼓勵更專業、多元的見解,有利于調動讀者對于新聞事件思考的積極性,為新聞事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分析視角。
傳統媒體在新媒體中的新聞評論實踐,需要考慮到互聯網這一媒介的渠道優勢、受眾特征、內容需求等。在“完全創新型模式”中,新聞評論公眾號不是紙媒業務的線上復制,而是結合新媒體傳播的特性,通過精準定義受眾,實現傳統媒體線上影響力升級。該種模型的核心在于“細分受眾+貼近原則”的新聞評論定位,新京報旗下微信公眾號“沸騰”就是該類模式的代表。與傳統新聞評論相比,“沸騰”從以下三方面創新,成為新媒體評論成功運營的代表之一。
首先,精準定位,多種互動形式增加用戶黏性。“沸騰”將目光瞄準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一方面,推文內容重視對教育的思考,多刊登于青少年教育相關內容,此外,提供年輕人關注的具有時新性、趣味性的新聞評論。同時,為維護與用戶黏性,“沸騰”的行文風格輕松活潑,運用可視化呈現形式,且在文章形式上加入文末投票環節,使讀者不僅可以通過留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且能夠更加直觀地通過投票表明自己的觀點,增加用戶與推文之間的黏性。
其次,選題多元化,貼近受眾生活。傳統報紙評論在選題上多偏向于硬新聞,著眼于國家、政府、社會等宏觀層面,而新媒體評論在選題上不拘一格,“沸騰”在選題更加貼近受眾生活,關注青年人生活中衣食住行、娛樂、教育、就業等方面,為受眾提供獲知自身群體利益的途徑。
再次,中立角度切入,注重延伸思考。傳統媒體時代,新京報評論以“積極穩健有見地”為理念,強調評論的批判性,以長久的耐心和韌勁推動國家點滴進步。互聯網時代,“沸騰”的評論風格少了一絲尖銳,語言多了一份柔和,評論多以中立的角度切入,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剖析,新聞評論由過去對“點”剖析,轉向“面”的解讀,更加注重為讀者提供延伸思考的空間。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媒介融合絕不僅是新舊媒體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融合,而是需要將互聯網傳播的思維運用新媒體運營。新聞評論作為媒體塑造自身形象的有效途徑,轉型過程中需要適應互聯網媒介的傳播特性,認清當前隨著社會分化與技術賦權,受眾對于評論需求多樣化的現狀。在我國當前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下,新聞評論中,各大傳統媒體通過開設新媒體賬號、增強評論時效性、增加評論板塊等方式維持媒介影響力。在順應互聯網思維方面,越來越多傳統媒體通過開設具有互聯網色彩的新媒體評論,挖掘新的受眾群體,通過細分受眾的方式進行點對點的垂直化內容生產,實現精準化信息投送,提高傳播效率。
紙媒時代,報紙因生產的周期較長,信息傳播時效性遠不及新媒體,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內容產生時效滯后,是導致關注人數減少、用戶黏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新聞評論在媒介融合時代的發展,需要一邊堅持“內容為王”的觀念,為讀者提供優質信息,另一邊加強新聞敏感性,在重大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發表評論,通過邀請多個評論主體,發出多種聲音,力求呈現對于新聞事件的多角度觀察,通過推文的速度和質量獲得公眾好感。
媒介融合作為國家級媒體發展戰略,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作為媒介融合的主體,傳統媒體在當前社會公信力下降,新聞評論應堅持履行溝通社會各界的“公器”職能,積極引導公眾堅持正確的輿論,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輿論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聞評論作為制造、放大、縮小、消解輿論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應被傳統媒體意識到,通過重塑自身的公信力,鞏固自身話語權,為自身長遠發展奠基。
本文分析了新聞評論在當前環境下創新與轉型的背景,以新京報新媒體實踐為例探究其評論轉型的兩種模式,并且分析了媒介融合策略下新聞評論發展的趨勢,筆者認為,在眾聲喧嘩的當下,媒體必須通過評論途徑奪取話語權,謀求自身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