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倩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 100020)
近年來,傳統的電視觀眾正不斷向移動端和社交媒體平臺遷移,與此同時,主流傳統媒體依靠權威的信源、深度的解讀、專業的制作,在融合發展中贏得了新優勢、開辟出新空間。在美國,早在2017年流媒體訂閱數已超過傳統媒體用戶數。在中國,傳統媒體若不加速深層次融合,或將被受眾拋棄。在媒體融合過程中,電視新聞融媒體的發展還并不成熟,如電視新聞節目模式趨于類似;電視新聞和新媒體融合不夠深入;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綜合能力需要提升等。對于這些問題分析,并且根據問題原因提出解決方法,以此來促進電視新聞節目的良性發展。
中國的媒體融合已經進行了四年多的時間,這期間,特別是主流新聞媒體注重平臺建設,打造出一批具有真正融媒體屬性的平臺。如中央電視臺融媒體集群形成了以央視網(11億多用戶)、央視新聞(3.5億多用戶)、央視影音(下載量6.1億)為主體的架構。山東電視臺、江蘇電視臺等至少9家省級電視臺建立了融媒體中心,市縣兩級的融媒體中心正在加速建設中。可以說,主流新聞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向縱深化、全方位的方向進階,與商業網站、新媒體平臺形成了良性競爭,傳播成效顯著。
近年來,網絡視頻尤其是短視頻異軍突起。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網絡視頻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已經達到76%,網絡視頻用戶規模較四年前增加了39%。我們所熟悉的抖音、快手、秒拍等短視頻應用迎來井噴式增長。再來看看美國,2018年,NBC推出左岸(Left Field)打造短小有創意的數字視頻。CNN成立“好故事”(Great Big Story)編輯部聚焦短視頻。可以說,視頻成為傳播的高級形態。在這種趨勢下,中央各大主流媒體紛紛進軍新媒體短視頻領域,中央電視臺推出央視新聞微視頻,人民日報推出人民視頻,新華社推出新華視頻,這些主流媒體深耕內容領域、強化受眾研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預計隨著5G時代的到來,短視頻領域或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融媒體時代,媒體與受眾的關系正發生深刻變革,從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轉變。很多傳統電視新聞欄目,在線上向網友征集選題,獲取網友的評論觀點并在節目中加以放大體現。與此同時,還在線下做起了觀眾座談會,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受眾數量、停留時長、參與程度,代表媒體對受眾的黏性,也構成了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因此,對電視新聞欄目的融媒體建設來說,“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受眾為中心,向用戶提供更直接的、更豐富的、更好的服務。
在傳統電視新聞發展過程中,新聞的發展主要依靠時效性。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報道新聞時,在采訪過程、制作過程和播出過程都需要很長時間。在信息化時代,新聞信息可以通過全網發送把新聞第一時間推送出去。電視新聞節目為了生存和發展,創新了一些新聞節目,但很多電視新聞節目形式上大體一致,缺乏新意。當下,不少新聞內容簡陋,形式同質化,沒有自己的觀點和解讀,大多是拼湊起來的新聞。一個好的電視新聞欄目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就要增強自身原創能力,根據觀眾需求推動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電視新聞融合傳播應體現在選題策劃、采訪制作、內容分發的全過程。媒體融合打破了既有的傳播格局,提升了信息的傳播效率,但現階段很多電視新聞的融媒體產品大多是傳統地做完電視節目后進行其他媒體形態的改編,新媒體變成了轉發。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還普遍缺乏互聯網思維。還有一些電視新聞節目打著創新的旗號,在制作過程中隨意使用網絡流行詞語,有觀眾就表示對網絡詞語“聽不懂”。一些不恰當的網絡用語會造成新聞節目公信力下降,對節目形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新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進入媒體行業帶來了巨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內容的富媒體化、傳播的復合化、營銷的精準化,媒體成為新技術迭代的前沿陣地,但一部分傳統媒體人,不屑掌握網絡技術,總覺得自己有豐富的媒體經驗。制作融媒體節目需要清新的文字表達、講究的鏡頭語言、多元的制作軟件,甚至包括嫻熟的花字運用,這些都是傳統電視新聞人的短板。此外,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同一素材的報道,不同的報道方式、報道角度,對新聞事實內涵挖掘的深度、廣度等的不同,往往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關注度,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記者的業務水準。
目前,民眾獲取信息渠道太豐富,如何在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中有一席生存空間,唯有以“內容為王”,推進“精品內容”戰略。《中國新聞》是中央電視臺一檔以關注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新聞欄目,連續多年獲得中國新聞大獎,在收視率、影響力、傳播力等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績。這正是得益于《中國新聞》不斷強化的內容質量。《中國新聞》始終按照新聞規律排版,每天最重要、最熱點的新聞事件放在頭版位置,對于重點報道,欄目還采用每日一評、媒體焦點、記者觀察、專題訪談等形式加大報道力度,全方位梳理新聞事件、深入解讀新聞背景、權威分析新聞脈絡,為觀眾提供多維度的新聞大餐。2017年8月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的紀念日,《中國新聞》推出特別節目《從勝利走向勝利》,采用新聞報道、現場直播、系列報道、訪談評論、新聞專題以及融媒體互動等多種形式加強涉軍報道,對外充分展示中國軍隊建設歷程、現代化作戰能力、國際影響力及未來發展方向等。此外,在諸如沙場閱兵、中國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報道中,《中國新聞》與頻道新媒體一起聯合“今日頭條”進行同步網絡直播,均取得良好的點擊率。這些無不印證著——內容,始終是決定新聞節目的根本。唯有打造專業、深入、獨家、權威的優質內容,才能讓受眾想看、愛看。
融合發展是電視新聞的一場自我革命,同時也是實現鞏固壯大主流輿論的機遇。媒體從業人員要緊跟信息化發展趨勢,讓數字工具成為新聞采編播的標配,努力提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AI等新技術的應用能力,這將極大提高媒體工作的效率。在重大報道中踐行“融合發展”是近年來主流新聞媒體的大趨勢。2018年的四大主場外交報道中,電視新聞報道紛紛推出融媒體節目。在前方專門搭建融媒體互動演播室,設立新媒體播報專區,引入新媒體端切換平臺,實現電視端、新媒體端自由交互傳播,讓傳播效果最大化。目前,移動互聯網正在進入“下半場”競爭,有通訊社使用機器人寫稿、有媒體使用機器人播報新聞。未來,我們將利用新技術核實新聞準確性、處理突發新聞、協助編輯審稿、新聞智能分發、跟蹤收視率、閱讀量和點擊率、監測新聞發展方向和輿論場的變化等,這將重塑新聞生產和信息傳播各個環節。
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的融合也需要結合新媒體的平臺特色,對新聞的節目內容、節目形式進行創新改進。一是節目內容符合大眾閱讀習慣。當下,大眾的新聞瀏覽習慣于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如此,在新聞制作當中,將時長較長的新聞應制作為較短的短新聞,并且通過網頁鏈接、手機二維碼等形式發布,方便受眾瀏覽閱讀點擊。在此過程中,絕不是做簡單的新聞搬運工,而是進行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聞改編。二是改進新聞節目語態。要創新表達方式和話語體系,用受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易于理解的方式,讓信息提煉更濃縮,寫作形式更新穎,并形成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三是通過大數據建立與用戶更加緊密的關聯。我們看到國內外很多新媒體都是通過大數據運行輔助對受眾喜好做出判斷,選擇性推送新聞。
成就未來,技術是手段,人才是關鍵。行業發展進程離不開對人才順應時勢地培養。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面對新的輿論格局,增強“四力”,是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功和必修課。與此同時,對于新聞媒體從業人員來說,不止局限于采編寫能力的培養,更要對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品牌運營等新型技術進行培訓,使新聞媒體工作人員勝任全媒體發稿。目前,CGTN記者大多已實現全媒體發稿,國內記者均配備便攜式Cogent、PGC等全媒體直播和發稿設備。預計,這將是下一步電視新聞記者的標配。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發展途徑主要有四個方面,內容為王、技術驅動、創新為要、培養人才。電視新聞節目只有從簡單的“相加”跨越到真正的“相融”,才能真正地合而為一、融為一體,才能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新聞品格和新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