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識
(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建筑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存留下來的具有珍貴意義的建筑物代表了當時的文化特征以及手工工藝發展情況與水平,同時也代表著當時社會的發展水平。相較于其他材質的建筑物,以石材為主的建筑物和構件得以留存更長的時間,并且保存較為完整,為如今建筑研究學者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物留下了寶貴的證據,其中浙東沿海地區的石花窗就是一種極具研究意義的建筑藝術。
根據浙東沿海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為了達到充足的采光和流暢的通風要求,這個地區的建筑物大多數使用鏤空窗,并且由于各個地區的原材料不同(主要有磚、瓦、石和木材),不同地區的鏤空窗的圖案、雕刻方式、雕刻內容也各不相同。比如保存較為完整并且廣泛的蘇州園林的鏤空窗的原材料就是磚或者瓦,通過對原材料的打磨、雕刻實現透光的目的,主要應用在園林的外墻建筑上,鏤空窗的外觀變化相對較多,常見的主要有方形、圓形、多邊形等,其主要作用是實現景觀對景和實墻的點綴、鏤空。安徽、江西和浙西等地區的鏤空窗的主要原材料雖然也是磚或瓦,但是這些地區使用的磚為青磚,瓦也是特別定制的瓦材。因此,這些鏤空窗子尺寸較小,窗子上的線條相對較細,除了通風與透光的作用外,其還具有保護安全的作用,這種窗子由于需要對瓦材進行粘結,因此其耐久性相對較差。安徽地區的磚雕主要是對不鏤空的墻面進行雕刻,單純地只起到裝飾墻面的作用,雕刻的內容也主要為傳統的祥瑞之物,形象生動活潑,浙江某些地區的古代建筑也使用了相似的手法對墻面進行銹蝕。浙中地區的建筑物使用的主要原材料為木材,其雕刻手法較為多樣,并且復雜,追求精致美觀,主要用于建筑的裝飾。
浙東沿海地區的石花窗藝術是相對較為獨特的一種建筑藝術,其在雕刻手法、內容以及圖案組成等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表現了當地獨特的文化特色,這些石花窗的留存為建筑研究與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信息。
浙東沿海地區的石材資源較為豐富,因此在較早的年代就開始開采石材,故石材的使用與我國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由于開采較早,當時的生產水平和技術較低,對于石材只能簡單加工處理,而且主要用在修建房屋、鋪設道路以及建造橋梁方面,整體工藝水平較低。
由于浙東沿海地區主要是山地,其土壤條件使得這部分地區不適合燒制作為雕刻使用的磚,又因為浙東沿海地區受到海洋氣候的影響,使得木材很容易遭到腐蝕,耐久性很差,因此在選擇建筑材料的時候就更傾向于選擇石材。除此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對石材的加工處理工藝有了進步與提高,所以經過一定加工處理的石材逐漸進入我國古代民用建筑當中,并將加工后較為精致美觀的石材作為裝飾構件。從宋朝開展,石花窗藝術就開始傳播至民間并得到了廣泛應用,主要應用在建筑物的重要部位及裝飾部位。
根據對留存建筑物的觀察與研究不難發現,石花窗的樣式與內容更加偏向于自由,表達形式較為活潑,通常吉祥的圖案是用來裝飾窗子的。其中吉祥圖案主要包括自然物象、吉祥的文字或者說根據傳統的神話故事,通過寓意、假借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這是地方的特色文化,也是宗教和民俗的積淀。
石花窗可以進行的藝術處理方法較為豐富,有粗獷類型的,也有細致類型的,有委婉圓潤型的,也有直接樸素型的。由于石花窗構造特點造就了石窗工藝人們根據傳統的散點透視方法進行雕刻,并且根據雕刻畫面尺寸的大小,進行虛實處理,均勻有序并且美觀的布滿整個雕刻空間,不會留下大面積的空地。石花窗中主要突出的內容為主題內容,這部分內容需要安置在畫面的中間位置,并進行突出處理,通常是將這部分內容進行放大處理,其余內容為次要物體,一般是將這些物件縮小雕刻,通過兩部分內容的對比來重點突出主題,主次明顯、表達活潑。石花窗雕刻的內容通過高低、大小、虛實等多種藝術處理方法進行搭配使用,整體畫面雕刻精致,手法多樣,極具藝術價值。
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禮”,對于“吉祥”類的圖案極為推崇,創造了眾多的圖案與文字甚至神話故事。
石花窗的主要表達形式有幾何紋樣、云紋、水紋以及象形。其中幾何紋樣是通過回紋、直條紋、圓紋等多種紋樣,這種紋樣主要應用在普通居民的住宅,也是應用最多的石窗紋樣,這種紋樣需要重點注意的是窗欞與空隙二者的比例關系、圖案和圖案之間的尺寸問題。云紋和水紋作為祈求上天不要降下火災的祈愿雕刻在窗子上,表現出居民希望得到上天庇佑的民俗。而象形圖案則是對周圍物體直接寫實,主要是對鶴、龜、柏等物體的雕刻。
石花窗中主要通過文字和動物、植物三種紋樣來表達寓意。其中文字紋樣較為簡單直接地表達出吉祥的意思,石花窗主要應用的文字紋樣有“福”“祿”“壽”等極具吉祥、祝福類的文字,也包括有“長命百歲”“狀元及第”等四字紋樣。動物紋樣主要包括有“鯉魚躍龍門”等具有情感的圖案。而植物紋樣主要通過梅、松、石榴、花卉、瓜果等表達寓意,比如說,在窗子上雕刻牡丹花,代表著雍容華貴。
石花窗還可以通過形意結合的方式進行雕刻,其中包括有假借漢字形狀、發音來寓意吉祥如意,比如在窗子上雕刻“魚紋”代表著希望能夠做到“年年有余”。還有使用某種符號來表達吉祥如意,這類符號主要有錢幣、元寶、葫蘆、花瓶、花卉等。
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的表達方式之外,我國的石花窗藝術還包括利用宗教、民俗以及神話故事等多種文化來表達寓意。
浙東沿海地區的石花窗藝術紋樣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多變的組合形式來展現對未來日子的祈愿,上述紋樣之間的多重組合造成了石花窗多變、復雜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展現了我國民間藝術的悠久歷史背景。石花窗不僅作為裝飾類構件應用在我國民間建筑物種,其還具有通風、透氣、防火、防盜、采光、避雨等多種使用價值,并且其是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產生的,建筑原材料易獲取,加工也較為方便,因此在我國浙東沿海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寓意豐富、雕刻內容多變的石花窗藝術充分將我國居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民俗融為一體,是我國民間建筑極具特色的一部分構成。
石花窗由于其建筑材料本身具有極強的耐磨性與耐久性,因此其憑借堅固、耐用并且美觀的優點在浙東沿海地區得到廣泛應用,本文講述的石花窗主要是民間建筑物中的極少數內容,現階段已經發現和挖掘并得以保存的石花窗總量雖然較多,但是真正意義上具有極強的地方特色和代表了當時我國手工藝人工藝水平的石花窗構建,基本上在清朝的中期就很少能夠見到,所以民間存在的石花窗還需要研究人員去尋找、挖掘并進行整理與保存,逐漸豐實石花窗這一藝術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間手工藝出現了失傳現象。種種原因使得我國很多傳統的文化未能得到及時保護與傳承,石花窗就是一種正面臨這種問題的一種藝術。由于其藝術價值使得某些人為了個人利益而進行盜賣,或者由于沒有見識而破壞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石花窗,因此現階段我國出現了傳統建筑文物的保護問題,與此同時,對于文物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仍舊是現如今古建筑保護領域的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合理利用文物卻又不對其造成破壞,怎樣才能讓古建筑留存更長時間。隨著國家對于文物保護的宣傳,全國上下人民都加強了對于文物的保護,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文物中,讓石花窗這項藝術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發展和研究,早日將石花窗等民間建筑藝術發揚光大。
綜上所述,浙東沿海地區的石花窗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隨著歷史的發展,其藝術手法與表達形式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如今留存的石花窗雖不能完全代表我國古代石花窗的水平,但是仍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對于我國建筑物有著一定的影響。未來,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仍需不斷加強對其的研究,并將這項藝術手段進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