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馨 大興安嶺廣播電視臺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新媒體時代突如其來,新媒體的發展,迫使傳統媒體加速變革,尤其市(地)級廣播電視臺馬上面臨著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性改革,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浪前行,順利實現身份和角色的過渡,成功地成長為新時代的弄潮兒,已經成為記者們急需研究的課題。結合在市(地)級廣播電視臺工作的經驗,我認為,市(地)級廣播電視記者要用“理論”與“實踐”兩大法寶武裝頭腦,努力做踏實、穩健的全能型選手,做記者中的“特種兵”,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迅速融合,勇敢地承擔起全面開創傳統媒體改革發展新局面的重任,努力地成長為受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受人民充分信賴的黨媒的脊梁。
1.政治素質過硬
廣播電視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其新聞記者長期接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公平正義愛民之心,使記者們在面對海量復雜信息時,能夠正確判斷哪些新聞具有滿滿的正能量,哪些新聞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從而準確地進行報道,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陣地作用。
2.業務能力強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播電視事業經歷了70 多年的發展歷程,廣播電視記者也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變遷,一代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積累了寶貴經驗,尤其在新聞敏感性、客觀的新聞報道能力、精準的稿件把控能力上都遠遠超乎常人,從而能第一時間搶抓到好的新聞,滿足受眾對新鮮信息、權威性報道的需求。
雖然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記者有著自己的先天優勢,但對新媒體技術掌握不夠,對如何形成新媒體稿件實踐不多,對新媒體發展的形勢了解不夠深入。
“媒體融合”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的作業模式,是把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傳統媒體,與手機、互聯網、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媒體融合有五個方面的基本特點,即:多維立體傳播手段的應用,中央廚房生產機制的形成,由單向傳播向互動式傳播轉變,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結合傳統媒體記者優勢、不足和媒體融合的特點,我認為市(地)級廣播電視記者要從充分發揮優勢和努力學習新知識兩個方面武裝自己,方能擔起融媒記者的重任。
1.發揚政治素質過硬的優勢,鞏固黨媒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政治家辦報”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根據具體的國情、輿情,并結合宣傳思想戰線多年的經驗提出來的,是具有非?,F實指導意義的思想論斷。實現新時期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媒作為黨的喉舌,必須要有嚴格的組織性、紀律性,必須接受和服從黨的領導,無條件地同黨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這是新聞從業人員必須繃緊的一根“生命弦”。市(地)級廣播電視臺作為市(地)級主流媒體,無論如何融合發展,也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進行,是黨的媒體,新聞記者們在改革的過程中決不能因為改革就丟掉傳統媒體記者優良的政治素質優勢,被新媒體中的一些不良風氣所影響,而是要繼續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樣才能進一步鞏固黨媒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推進新舊媒體科學融合、穩妥融合。
2.發揚業務能力強的優勢,迅速融入角色
廣播電視媒體記者,由于在新聞戰線的長時間歷煉,業務能力很強,無論什么急、難、險、重的任務,都能臨危不亂,很好地完成,如:汶川地震時,中央臺新聞節目感人的現場報道,在2019年國慶節這一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大會的精彩現場直播,都展現出廣播電視媒體記者在節目策劃、大局把控、稿件統籌、現場報道、廣播電視技術等方面超強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僅造就了廣播電視事業一度的輝煌局面,同時,也是新舊媒體順利融合發展的保障,市(地)級廣播電視記者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一定不要失去自信或妄自菲薄,要在充分發揮自身業務能力優勢的前提下,加強對新知識的學習,迅速融入角色,完成自己在改革中的蛻變和升華,成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生力軍。
1.學習新傳媒技術
新傳媒技術是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而形成的新的傳媒技術,有些新技術對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記者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如:信息編輯、數字攝影、程序設計、信息策劃、網絡傳播、手機媒體研究等方面內容,要著力加強對這些內容的學習,以最快的速度彌補自己在新技術上的欠缺,為媒體融合發展做好技術準備。
2.學習新媒體稿件采寫形式
由于長期經驗的積累,市(地)級廣播電視記者在采訪、撰稿、現場報道等方面具有優勢條件,但新媒體報道方式五花八門,除文字報道,還有長圖、短視頻、直播、專題、H5 等,廣播電視媒體記者要順利地轉變為全媒體記者,還要對這些新的報道形式進行認識學習研究,通過多種形式立體地展現新聞內容。同時不能僅僅只會采寫編,還要形成全媒體報道思維,在采訪后,針對不同平臺要求,編發與其相適應的新媒體產品。
3.學會協同作戰
以往,市(地)級廣播電視媒體在派記者采訪時,往往只需派出一名文字、一名攝像就足以完成整個采訪工作,一些小的采訪,甚至只派一名記者就可以搞定,但進入融媒體時代,要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同時,要向多個傳播渠道供稿,一旦遇到大型采訪報道任務,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這就需要發揮團隊協作的精神,文字記者、主持人、攝像、攝影、編輯要通力合作,各自發揮所長,方能立竿風影,順利完成報道任務。所以,廣播電視記者在轉型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提升團隊意識,互相了解,互相學習,既一專多能,又能各自發揮特長,以良好的合作,打響重點宣傳戰役。
4.樹立“創新”意識
“創新”是發展永恒的主題,新媒體本身就是新鮮事物,新媒體記者思維方式也更加靈活,市(地)級廣播電視媒體記者在轉型的過程往往會犯一個錯誤,就是覺得自己是主流媒體的正規軍,不屑于向新媒體編采人員學習,事實上,這是傳統媒體記者轉型發展的大忌。要知道時代是不斷發展進步的,新媒體之所以能迅速成長,是因為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廣播電視媒體記者雖有自己的優勢,但在某些方面,必定是落伍的,要想勇立發展潮頭,一定要注意放下身段,多向新媒體記者學習,同時,要樹立“創新”的意識,在工作中多思考,在實踐中多調研,不斷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報道方式,從而吸引受眾,提升報道影響力。
總之,全媒體是媒體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這種新的媒介發展形態下,市(地)級廣播電視媒體記者既要從容于心,淡定于行,又要主動求新、求變;既要看到傳統媒體自身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也要看到其優勢和長處;既要看到新媒體的高成長性,也要看到它背后的不確定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論素養和新聞采編業務能力,方能成長為新聞記者隊伍中的“特種兵”,以“一”當十,頑強地挺起黨媒的脊梁,為我國全面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