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王佳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構成”一詞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是俄國先鋒藝術家塔特林提出的一種藝術追求,即為我們熟知的“構成主義”,這種主義在包豪斯學校幾位著名先驅的發展下得以推廣與實踐,而后在日本相關學者的系統研究下發展出了立體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三大設計基礎,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我國相繼引入。平面構成原理是現代設計的核心基礎,平面設計、景觀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不同領域的形態要素基于平面構成原理不斷地分化交融、解構重組,重新激發了設計市場的新活力,計算機科技的蓬勃發展也使得數字媒體藝術的平面構成方式更加動態多維,不再拘泥于靜止的平面上,利用圖像視頻等新元素去詮釋時代精神。在全球多元化信息轟炸的今天,新銳藝術的表現形式與表現方法極為重要,在于引導設計師多角度的研究形態、肌理等特點,提高對于形式結構的認識及多元化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視覺傳達設計通過視覺為受眾傳遞資訊,注重心理等交互體驗的反饋,隨著科技生活的快速發展,視覺傳達設計的涵蓋范圍逐漸拓寬,施展的媒介領域有包裝、字體、圖像、書籍、廣告、界面等,而平面構成原理是視覺傳達設計表現形式的有力語言,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存在各種圖樣符號,每種建構關系都有各自的視覺效果,任何具象和抽象的形態都可以提取出點線面的元素,根據人們的審美觀及平面構成的形式法則采集元素并碰撞出新的視覺形象,可以挖掘作品深層次的藝術品格,突出平面構成的語言形式,使其應用價值得到提升。平面構成的組織形式有多種,它可以展示形態的發展變化,使構成的結果更具有偶然性,豐富設計的整體布局,是現代視覺設計所需的一種美學原理,因此,如何運用平面構成的原理有效整合元素,對于表現和創造新潮的視覺效果是必不可少的。
東巴文是少數民族納西族使用的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的原始象形文字,它是一種介于圖畫到甲骨文之間的文字體系,字義通過圖畫來表現,較甲骨文相比更具有原始性,有明喻、暗喻、借喻、諷喻等語言特點,大約在7世紀納西族定居麗江后得以初步形成,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種文字最初由東巴傳教者撰寫東巴經所用,故稱東巴文,獨體字符約有1400個,它涉及各個領域的交融與新生,內容涵蓋了宗教、歷史、天文、舞蹈、醫學等多個文化學科,雖有千余符字體,但表意豐富,明晰性強,能充分表達具象的事物及細膩的情感。東巴文具有畫面開闊、景深大、圖像表意等特點,古樸的本質及其無次序性的自然表現、非統一化的特點適用于平面構成理論來解析,東巴文基本顏色有八種,主要以紅、黃、藍、黑為主基調,具有陰陽、善惡等哲學品格,色彩通常是在后期對已成形的文字進行“彩飾”,其目的主要為展示色彩厚重的裝飾效果,也具有一定的信仰價值。
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設計師淺葉克己開始研究東巴文,并將東巴文帶入國際舞臺,涉足領域有平面海報、產品包裝、導視系統等,“玄米茶”系列包裝已很好的融入東巴文,其攝影作品也與東巴文相結合進行多元化的交融。清華大學的陳楠教授也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性的東巴文海報設計及文字組合,但大部分設計師目前對這一領域涉足較少,只停留在字音表象。東巴文單體象形字具有較強的衍生能力,古樸的形態迎合當下的藝術特性,系統研究這種圖形文字的構形特點及組合形式,以平面構成的角度在二維空間中對圖形、紋樣等平面信息進行重新組織,可以有類別性的對其進行創新設計并運用在包裝、標識、廣告招貼等方面,便于提升視覺設計的實用性、說明性、影響力及平面設計的市場開發,使民族文化符號豐富當代設計的多元領域,拓寬圖像思維的新空間,成為具有滲透力的應用研究,是現代市場所需的一種具有讀圖識意的設計語言。
東巴文作為一種字畫共生的象形文字,其構形基礎形式豐富,具備圖形可視化的屬性,基本特征就是用單純的線條勾勒客觀事物,多為描述地理人文、歷史宗教等社會生活。東巴文視覺元素由點線面構成,字體夸張簡約、用色鮮明,采用古樸抽象的線條和圖像符號表達動態的情形與事物的情感,富有漫畫特征,保留了具象性、原生態性和神秘性,具有抽象的概括性,是一種集字素形態、原生文化、哲學意識、象形文字等多元化于一身的藝術形式。“點”是東巴文中常用的一種加綴方式,代表數量的增減,在構形中點元素也可以起到聚散的字意作用。線的表意極其豐富,根據形狀、數量、位置的變換在應用中起著不同的輔助表意功能,多為直線附加折線與曲線等自由組合,給受眾具象、抽象、簡潔、聯想等趣味性體驗。以不規則的圓形、方形、三角形為主的塊面符號也是東巴文字綴的構成部分,可以表述一切具體和抽象的不需特殊釋義的事物,承載的范圍更廣,字符極具多元性與隨意性。(見圖1)

圖1
現今,國內外對于東巴文字的再設計,大多停留在外觀的藝術視覺表象,較少對其內在字素構成、表意特性進行剖析。以平面構成的形式法則及點線面的組織關系解析東巴文是解決現代視覺設計標準化、一體化現象的有力途徑,再現所看物的具體“形”,以“態”的方式重構,體現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本章基于平面構成的原理,從點、線、面等方面分析東巴文在平面海報中的設計應用性,強化東巴文的視覺認知度,提升其藝術價值與傳播的適用性,有益于東巴文字的保護與傳承。

圖2 東巴文海報設計
點作為平面構成中的基礎元素之一,也是設計中最小的單位,在東巴文解構加綴中可以起到增加圖形質感、層次感、凹凸感和空間感的作用,依據有規律和無規律的基本形式排列,可增添視覺魅力并強化東巴文的實用性功能。在平面構成中,點偏離中心可改變畫面原本穩定的秩序感,點強調位置、方向、空間、疏密以及大小的對比,如畫面聚集多個點元素,視線會在元素中游走并產生律動,點的密集陣列也象征著權重。本節選用淺葉克己的平面海報設計作為解析對象,海報是一種具有宣傳性的招貼物,利用圖片、色彩、字體向受眾傳遞信息,案例保留了東巴文的神秘性和圖形化的設計感,將場景與圖形進行結合,使畫面更具空間感,運用抽象和具象的表現手法,對東巴文結構空間進行點元素的堆疊、重復等,使海報的內涵及圖像的形態情趣從字符的位置、大小、屬性等方面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追求東巴文字空間視角的穩定性和堅實性,增加寓意性的設計理念,賦予東巴文現代精神,強調畫面的空間節奏、韻律及個性,雖大面積留白卻富有敘事性,設計的維度妙味十足(如圖2)。

圖3 東巴文海報設計
線是東巴文字素構型中最常用的一種元素,也是平面構成中的造型元素之一,線具有很強的表現性,根據弧度、長短、粗細等差異,表意不同,如水平線具有穩定性,曲線具有流動自由之感。案例將東巴文構成元素中的線進行打散與重組,拋棄傳統線條構造法則,對事物輪廓進行提煉,保留信息關聯性較強的特征,切分原始秩序,進行弧度、長短、角度及銳利性的統一,轉換形式有扭曲、旋轉、延伸、穿插等,將事物特點附著于象形特征上,對客觀事物進行擬形描述,表述動態與情景,詮釋東巴文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人們從事物的內在感知出發并加深對東巴文化的理解。格斗競賽的海報設計將火的場景元素置于背景層面,并協調東巴文字的人物線條比例及復合形態,斜線給人奔放的運動感,通過視覺元素向人們傳遞海報信息,具有極強的視覺指向性,使格斗的內涵、速度感、力量感形神合一,契合創造的要求,追求字符的均衡美(如圖3)。
平面構成中面的表現與形密切相連,主要有幾何形、有機形及不規則形,東巴文的面域特性多為不規則形,給人不可捉摸的感覺,更具有古樸原生態的藝術特性。線圍合空間而形成面,需要填充肌理強化面的輪廓,清華大學陳楠教授的案例高效運用面元素的大小及排列方式,通過分離、相融等多種組合達成錯視共享,造成視覺反差,加強空間的層次使圖底明確對比,并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大塊面元素與色彩相結合不僅美化構圖,也將所示物的主體凸顯,案例對地域色彩、構形等元素進行自由分解與重構,將文字組合的故事中心采用局部放大的手法呈現,創造心理秩序建立聯想關系,有較強的表現力和張力,強化視覺認知度,打碎傳統思維模式,引發空間想象力與心理暗示。色彩也是東巴文字的視覺核心,色彩的視覺信息具有優先性,可以平衡重心、分割面域層次并起到裝飾圖面的作用,圖中不同顏色的組合反映出不同事物的流動感與多樣性,使其充滿原始奇異的東方思維形態(如圖4)。
現代圖形的設計主要以視覺形象承載字符信息進行傳遞,而東巴文是一種非常直觀的圖畫象形文字,具有很高的信息識別性、通用性,與當代平面設計的發展關聯密切。本文對東巴文的平面構成分析是在其象形基礎與表意內涵上對構成元素進行剖析,并總結在視覺設計中的運用規律、存儲事物本質的抽象特點及圖文的雙重藝術性格,提出以平面構成的原理解析設計的表現手段,重構出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使其更符合現代的審美趨勢,以新的視角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

圖4 東巴文海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