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山 北京師范大學
在電影行業,相較于電影史的發展、電影理論等,電影美學的建立與發展的歷史很短。其電影美學體系也不夠完整與全面,不能對相關的領域進行有效的評價與借鑒。同時,中國的電影美學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電影美學進行對比與分析,發現我國的電影美學的形成歷史更是與其無法比擬。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電影美學才正式著手建設與發展。而縱觀整個發展過程,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受到各種要素的影響,但都是較為零碎、分散的問題,不具備一定的系統性。但追其主要原因,從更宏觀的視角進行分析,更多的是因我國電影美學的建設,缺乏整體概念,且學科構建意識不夠強烈。在此意識形態下,該領域的相關專業人員都需對自我審美能力、審美觀點、行業發展意識等,重新建立認知。并能更深入、細致的去研究、分析、總結電影美學中基本的美學問題。并以此為核心,為構建更加完善的電影美學體系奠定有利基礎。
在對電影美學中的基本的美學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到人們的審美標準與審美能力、審美行為。這是探討美學的根源問題,對現代美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到整個社會人們的審美行為、小到聚焦到電影美學領域中審美行為,對具體事件的形成與發展,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人類為何會有審美行為,這個疑問在某種層面又折射出一定的生理行為與心理行為。這已不限制于美學與文化學的問題,同時,還是人類未來勢必會去進行更深層次、更全面研究的有關生命科學的問題。其在電影美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電影藝術感與美感的根源問題。對人類去探尋電影如何發展成文化形態,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一個人對一個具象的實物、或是對抽象化的某個領域的文化,進行評價時,都需借助于自身的知識結構與審美能力,而其知識結構的豐富性、審美能力的高低,都會影響其主觀表達的精準性。而針對電影美學中,對特殊藝術的評判,更是會受到特定人群美感的影響。正如藝術作品中,也誕生了很多“丑”的作品,并在整個世界的藝術領域造成巨大的轟動。丑藝術的存在意義,更多情況下在于否定了傳統意識形態中人們對美的感受及審美意識。以更尖銳的形式,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異化、扭曲等形態。而這種特殊的審美視角,成為極為特殊的鏡子,令人類看到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而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思想、美學問題,值得讓人們思考與研究。
電影藝術的表達,是內容的呈現,還是其背后思想的傳達,在呈現其藝術美感的同時,在其領域內更加重視哪一個論調,這一問題值得探討。而針對于與電影美學中的基本美學問題,更多的是表現論,還是反映論?這個問題在一段時間內,在美學領域與藝術理論界產生較大的爭論。倘若能看清其本質,導致爭論的原因更多是因為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曾將文藝理論看做成絕對的真理,其是在19世紀現實主義文藝理論思想中衍生出來新的思想。根據這個文藝理論進行分析,藝術的價值在于反映現實,更強調反映實際生活的意識形態。而表現論的建立與發展,是與文藝理論相悖的。表現論主要主張藝術是特殊領域的自我表達,強化了個體在藝術創作中的主導作用,彰顯其個性化特征。而在美學中,其是表現論,還是反映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在反映論表述上,并不是上述提到粗淺表達。在藝術美學判斷上,更注重直覺。如意大利美學專家認為直覺即表現,美就是成功的表現。但也有其他美學專家提出不同的觀點,即認為藝術美感是感覺與情感的表現。而在電影中,中國大多數電影作品在審美傾向上,更傾向反映論。而在現代主義電影流派中又傾向于表現主義。而如今,基于更現代化的視角,顯然兩種論調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無論是表現論,還是反映論,都無法適應我國電影市場、及美學的發展。
總之,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藝術表達及審美行為上,都產生了新的認知與觀點。而在電影領域中,電影美學的表現應遵從大眾審美的標準,還是應更強調其個性化的表達,起到文化引領的作用。這個問題仍舊是一個課題,值得更多的人去進行研究與思考。而在電影市場中,基于對美學問題的研究,相關專業人員,應逐漸建立更加完善的美學體系,從而更好的對美學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并能探尋到相對準確的方向,指引電影領域、電影藝術朝向更加健康的道路前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