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頌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新聞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眼下,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成為緊迫任務。在媒體融合的情境下,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如何適應全媒體發展要素,完成自身轉型成為全媒體工作者,將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借由電視機的大量普及而興起的電視媒體歷經了較長的繁榮期,傳統電視媒體新聞記者和新聞欄目主持人也因為各類民生、社會、調查和輿論監督節目贏得了觀眾信任,得到了社會的尊重,擁有了較強的話語權。時至今日,同樣緣于智能手機終端的普及而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網絡社交平臺異軍突起,已經發展成“替代者”,成為新聞發布的主要平臺。
面對日趨嚴峻的形勢,更不容樂觀的是心態。在對新興媒體勢頭洶涌之時,很多傳統媒體人感到有些失措。畢竟那么多年的黃金時期帶來的紅利產生了太強的依賴心理,改變現狀的動力不足。我們都明白,媒體融合發展,就是要打破傳統媒體既有的現狀,改革體制與機制,重新調整生產方式,激發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這個過程一定會產生陣痛,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解構、重組、磨合,也面臨著風險和代價。
在加快轉型的過程中,傳統新聞媒體的工作者首先要加快解決思想上的顧慮。只有盡快徹底完成“要我改”向“我要改”的思想歷程,才能不辱使命,順利轉型。完成這種思想轉變,先要弄清楚媒體融合的實質。媒體融合最根本的要素,不是傳播方式的變化,而是人的融合。所有的媒體改革創新的最終指標,就是看人的融合程度。單從傳統新聞媒體工作者的角度而言,人的融合第一步,就是改變原本各自的工作角色的思維定式,強調跨界融合,成為真的“一專多能”的媒體工作者。“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做好”原本是傳統媒體中的一種普遍觀點,也據此催生了明確的崗位分工。在媒體融合的情境下,我們要從全新的視角去重新理解“專業化”的含義。更廣義地說,這個“專”就是要既懂采寫,又會編輯分發,還要擁有解讀能力。優秀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專業性必須體現在新聞采寫、編輯、分發等全領域,而不是只是其中的某一領域。
這種轉型,就是一個提升自身本領的過程。前文提到的種種壓力實際就是舊有采編分發模式不適應當下形勢而引發的“本領恐慌”問題。在轉型之路上,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競爭對手不再是各自曾經享有壟斷分發渠道的媒體了,而是來自社交生活平臺的所有參與者。這種情形之下,合格的全媒體工作者的專業性應該體現在發現能力、辨別能力、分析解讀能力以及深度拓展能力之上。這幾種能力的獲得,實際上就是要在新形勢下重建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一個過程。
“腳力”,毫無疑問是對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深入鄉村社區,深入現實生活提出的要求。這些年,傳統電視新聞記者有脫離生活做新聞的傾向,這也導致線索的獲取渠道單一,發現線索的能力低下。一些“跑口”記者所采寫的題材只拘泥于自己熟悉的領域,而且多為事務性的總結和一般的活動安排。這樣的新聞產品千篇一律,味同嚼蠟,毫無亮點。無論何時,新聞媒體工作者應該充滿生活熱情,沉下身子走進社區,在基層與普通群眾多交流,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去發現好素材。近年來,廈門廣電集團多數獲獎優秀新聞作品都來源于基層生活,都是記者“跑”出來的,在實地生活體驗中拍出來的。記者同農民工兄弟一同乘火車46 小時返鄉過節,記者在廈門海拔最高的軍營村體驗極寒,記者跟拍民警帶著獲得解救的被拐孩子尋找到父母,這些作品最感染人的新聞現場畫面、同期聲和采訪,都是歷經“千辛萬苦”之后才抓拍到的。媒體融合的今天,眾多資訊以各種形態展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互動性極強。而其中獲得點贊和關注轉發最多的,依然是那些有著強烈生活氣息的作品。這說明,盡管傳播平臺發生了變化,但產品的需求側并沒有發生改變。
“眼力”,則是直指新聞工作者的發現能力。“眼力”如何,主要考驗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理論素養、思辨水平和知識經驗積累。理論素養的提升主要依靠學習能力。全媒體新聞工作者絕不能停止學習,當然也不能將學習教條化。新聞媒體從業者日常工作繁忙,因此要善于從業余零碎的時間里抽空學,持續學;既要學業務,更要學理論,并能將兩者融會貫通于日常新聞工作中。在了解國內國際政經大事、社會熱點的同時,注意將其放在平時所學的理論之下來思考,由此不斷積累提高自己的思辨水平。學習感悟越深,越容易幫助我們看清事件的本質,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樣才不至于被事情的表面現象所迷惑。
當然,在轉型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還需要提升“筆力”,適應新的傳播需要——也就是創新形式,在新興媒體平臺上做出符合受眾需求的產品。全媒體環境中,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新聞產品已經實現了精準投送。原本的新聞節目投向的是普羅大眾,現在則精確到某類群體甚至個別被“畫像”的個體。原本是等待播出窗口的線性播放,現在則變成了隨時隨地的非線性投送。原本是我播你看的單向接收,現在變成了附加點贊評論與后續反饋的互動交流。小屏新聞產品分發的巨大改變迫使傳統新聞媒體工作者也得做出改變。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需要秉持產品理念。不同類型的新聞產品的編輯分發如何擴大影響,考驗記者、編輯的“筆力”轉化水平,這也需要在媒體融合過程中不斷探索實踐。這其中,不可忽視新聞產品的權威解讀。言論作為新聞的延伸解讀,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也是新聞媒體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的主要陣地。我們的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在新興平臺能寫會說的能力,改變以往“我說你看”“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思維。言論不僅要言之有物,還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