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瓊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
“媒體融合”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原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1]隨著新技術浪潮的不斷更迭,媒體融合逐漸轉變為各種媒介之間采取合作或聯盟的方式,將多個層面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形態傳播運營。大數據時代,期刊業迎來了革命性和顛覆性的出版轉型。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雙重作用下,傳統少兒期刊突破了固有的“期”與“刊”的概念,通過價值的重構與模式的創新,少兒期刊的編輯流程已不再是一個個靜止的工作環節,而是一個融即時性、廣泛性、便捷性、實用性的有機整體。至此,一扇新的出版“傳送門”正在為變革中的少兒期刊緩緩開啟。
對于傳統少兒期刊來說,原有的紙質載體極大地制約了其發展空間,豐富的信息資源也因此無法物盡其用。在融媒體大背景下,傳統少兒期刊舉步維艱,是故步自封還是另辟蹊徑?筆者以《小星星》為例。這本面向小學學段的綜合性少兒期刊辦刊近40年來,始終保持著敏銳的時代嗅覺,并準確地把握住時下讀者的需求。2017年,《小星星》開辟了“作文微課堂”和“閱讀微課堂”,讀者通過掃描文學故事或習作頁面二維碼的形式,可享受在線觀看優秀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或作文點撥。這種“知識服務”的方式不但將名師課堂搬入了紙質期刊中,而且為薄薄的雜志增加了分量與價值。
在常年辦刊的過程中,少兒期刊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數據庫以及優秀作者資源。充分整合這些資源后,可以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來吸引讀者、回饋讀者。目前,大多數少兒期刊往往是在滿足線下讀者群體的基礎上,為了吸引線上讀者群體而提供知識服務,或其他增值服務。其實,與已基本形成知識框架的成年人不同的是,成年人對知識的需要更多的是彈性需求,而對于少兒讀者來說,他們對知識的需求早已成為學習生活的剛需。
少兒期刊資源經過不斷盤活、優化后,紙質期刊即轉型為集紙質期刊、數字化產品、衍生產品等多種功能的立體陣營,且依托“互聯網+”“內容+”的媒體融合趨勢讓知識服務持續升級,帶給小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一方面為少兒讀者提供免費的閱讀延伸知識服務,另一方面還可開辟精品閱讀付費式的增值服務的渠道,這樣不但可以很好地將讀者與期刊聯系在一起,而且以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加強了讀者黏度。
作為一個持續更新的優質知識綜合體,少兒期刊需釋放出版生產力,以創新驅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增強其在出版產業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在早期網絡媒體剛剛開始普及時,少兒期刊大多采取與網絡媒體運營商合作的形式,將期刊內容資源經過數字化處理后出售給運營商進行網絡傳播。這樣,作為“一次性消耗品”的少兒期刊便獲得了二次銷售或無限次銷售的機會,大大延長了少兒期刊的生命周期。
當“兩微一端”逐漸成為人們生活消遣的重要閱讀工具后,乘著新媒體技術的快車,少兒期刊也有了更加精彩多樣的呈現方式。其中,微信二維碼是目前在眾多少兒期刊中最為活躍的一種。除上述中《小星星》通過二維碼擴展期刊的學習功能以外,微信二維碼還讓少兒期刊由靜態的紙媒變為了動態的“媒立方”。
一般來說,少兒期刊中的二維碼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第一,開啟線上互動,促進營銷宣傳。讀者掃描刊物的二維碼后,可進入到官方公眾號平臺,獲取更多新鮮資訊,輕松便捷地享受訂閱服務。如《兒童文學》末頁的二維碼標有“識別二維碼,回到童年”,讀者可以閱讀人氣作家在公眾號主持的專欄和搶鮮一睹刊物最新連載作品。《童話世界》的封面和封底分別標注了二維碼,吸引讀者關注其微信公眾號,開通網絡訂閱渠道。《東方娃娃》則升級訂閱渠道,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可直接進入微店下單,享受一鍵下單,送刊到家的服務。
第二,將單一的閱讀功能拓展為多功能閱讀模式。如《大灰狼畫報》與“懶人聽書”合作,讀者只需掃描二維碼,便可聆聽刊物中的精彩故事。《小星星》科普欄目與“4D 書城”合作,在欄目中融入增強現實技術,通過三維模型、動畫和視頻等方式,化抽象為形象,化平面為立體,化靜態為動態,把單純通過圖文閱讀難以透徹理解的知識點生動、清晰地展示出來,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更加輕松有趣,為讀者打造一個虛實結合的奇妙閱讀空間。
第三,通過即時互動實現功能互補。如《作文100 分》趣味語文欄目后的二維碼,讀者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回復刊期即可找到當期答案。又如讀者掃描《東方少年》的二維碼,可參加其公眾號的精彩活動,如粉絲評刊活動、期刊論壇活動、公益課堂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互動形式既能調動讀者的積極性,又能有效地維護期刊與讀者的良好關系。
當少兒期刊從內容供應商變為知識服務商,其單一屬性已開始向多重屬性轉變。在少兒期刊進行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二維碼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其實,媒體融合的實質是傳播渠道的融合[2]。互聯網+、內容+為少兒期刊知識服務升級提供了強大助力,從而使得少兒期刊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個性化的內容定制。媒體融合擴大了少兒期刊的市場增量,為其開辟了一條復合出版的發展路徑。
如少兒文創就是少兒期刊的一個掘金地。當少兒期刊的品牌價值注入其內容元素,其文創產品就成了一種商業文化。少兒文創包含創意、藝術、文化、高附加值等關鍵詞,是少兒各行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對于少兒文創產品,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張克文認為:做中國少兒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和排頭兵,打造文化+、品牌+、資本+、平臺+的新模式。
如今,眾多少兒期刊進入了渠道擴張階段,跨行業探索更多經營模式。如《紅樹林》《文學少年》《環球少年地理》等不同品類的多家少兒期刊,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假期夏令營研學旅游活動項目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少兒期刊經營產業鏈的延伸,通過活動可以加強期刊與讀者互動,提升期刊的商業價值。
新媒體時代,少兒期刊需與時俱進,以開放的格局,擁抱互聯網;以媒體融合的出版思維,開辟更多產業渠道,以變應變。如果只是著眼于自身內部,簡單地利用互聯網疊加一些期刊功能,其實質為“+互聯網”,而非“互聯網+”。少兒期刊應根據各種新媒體的特點及優勢,對媒體融合與產業模式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將刊物的內容、表現形式、拓展空間等以多種渠道表達。
《2015-2020年互聯網+少兒期刊出版行業運營模式分析報告》中指出,少兒期刊出版企業正向電子商務轉型,以入駐出版主流網絡平臺,建立電子商務營銷梯隊,如以中國知網、龍源期刊網等為代表的第一梯隊、以當當網、京東商城、亞馬遜、天貓店為代表的第二梯隊,以微店、QQ 群、微信微博大V 號為代表的第三梯隊,不斷擴大其行業市場規模。并且,少兒期刊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憑借數字化閱讀平臺及網上教育平臺,實現了知識付費與內容變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少兒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勢必會影響到未來出版業的市場形態與盈利模式,將進一步重塑少兒期刊的格局。
在不同媒體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其自身特性與文化基因彼此相互滲透。無論是其資源服務能力、品牌影響力、創新驅動力等,彼此都在無形中進行優勢互補,以達到出版共享的雙贏狀態。
少兒期刊的生命線是讀者群。站在這個出業版的歷史拐點上,少兒期刊需倡導創意精神,促進與新媒體的良性融合,不斷提升其內容價值,提升其核心競爭力,以打造“媒立方”式全媒體出版集群,以開啟少兒期刊媒體融合出版的掘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