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播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吵子會”是流傳于京津冀地帶的民間器樂樂種。它作為當地民間花會中會檔之一,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京津冀城鄉每年“正月十五”舉辦的民間廟會花會宗教民俗儀式場景中,都可以看到“吵子會”的“身影”。在傳統與文化層面上,“吵子會”音樂已經成為人們祈求神明,祈福祈雨,祈求風調雨順,期盼共享太平盛世生活美好愿望的文化載體,根深蒂固,歷久旎新,從歷史感觀和民族意志來看,它聚合了京津冀地區民間音樂文化的內涵與特性。
(一)獨享的因緣美名。在討論“吵子會”名字時,用“獨有其名”來形容,并不為過,因為在當今,以“吵子會”命名的民間吹打樂,僅見于京津冀一帶,其他地區民間吹打樂并無此稱謂,也就是說,在我國民間音樂領域里,它屬于“獨樹一幟”。
“吵子會”之所以能夠在京津冀一帶傳沿盛行,之所以能夠形成區域效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京津冀“地域一體、文化一脈”的深厚地理環境及文化淵源背景,締造了易于溝通平臺,使三地文化長時期交流與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氛圍;其二,共同的文化傳統,相同的歷史閱歷,促使京津冀地區人民文化記憶、文化認同理念上,保持著相對固定的一致性。它表現為與本區域內人民群眾生活密不可分的傳統文化民俗,生活習慣、審美取向,以及世代相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都顯現出鮮明的同源共生、相通共享的整體性特征;其三,從民間器樂傳延規律來看,“吵子會”民間藝人的傳藝,總是以某一點位為中心,呈環狀進行延伸傳播,使得民間音樂文化衍生與存在,僅能局限于固定的自然區域內,無意識地造成了音樂種類形態大體雷同,而形成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區域特色音樂。從總體來說,京津冀地區共同擁有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在中華文明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山水相依與地緣相接的地理一體性,民間習俗和傳統文化同源共生的相通性,以及持久永恒的相同歷史文化記憶,使得吵子會在京津冀區域內世代相傳。
(二)獨特的音樂風格。目前,“吵子會”在京津冀城鎮村落中,已經流傳了百年甚至幾百年了,它一般有父子家族式和師徒傳代式兩種傳承方式,我們以承德豐寧縣八間房村吵子會為例證,闡釋它的音樂元素及風格特色。從古至今,京津冀民間吹打樂吵子會主要擔負民間廟會、花會等民俗儀式用樂,在通常情況下,吵子會演奏形式分為兩種:一是列隊邊走邊演奏,這種形式主要適用于走會、迎神、接神、串街等;二是樂手圍坐大桌演奏,主要適用于廟會、寺廟內娛神等場合,在樂器配置上,主要由吹樂器和打樂器組成,吹管樂器以嗩吶為主,打擊樂器有皮鑼、大鈸、大鐃、鼓等,對于耍鈸人的耍鈸姿式,強調整齊一致。“吵子會”演奏,除齊奏、獨奏外,還有伴奏,演奏曲牌以具有民族特色傳統牌子為主,或演奏當地民歌曲調,演奏員皆為當地農民,樂隊具體分工:皮鑼為樂隊指揮,嗩吶與打擊樂輪換演奏,而以燎亮的嗩吶吹奏旋律,以鼓、鑼、鈸、鐃等加以烘托,吹打并用,錯落有致,亦吹亦打,時合時分,既變化有序,又渾然一體,呈現吹奏樂與打擊樂的靈活組合與音響共鳴的特征,音樂表現力堅定沉穩、慷慨激越、粗獷豢放、熱烈歡快、氣勢恢宏、剛毅雄健,展現了獨特的音樂風格。①
(三)不滅的文化印記。首先,“吵子會”是我國傳統民間“會社”體制的延續,會首主導會檔事宜。目前,稱“會”與“社”者,皆為城市區街和城鄉村落與宗教信仰、民俗禮儀相關的民間音樂組織,但仍留有舊時民間傳統“行會”的性質和痕跡;其次,“吵子會”是京津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時至今日,它仍在以活態沿傳流變形式存在,豐寧八間房村吵子會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許多村鎮被列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認可,體現了各級政府對京津冀地帶流傳的這一“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②的高度重視;再次,“吵子會”是呈現宗教信仰的文化載體。京津冀地區屬于多民族雜居區域,宗教活動較多,作為宗教信仰,它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歷史衍傳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但是,“宗教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對社會意識形態具有重要影響”③。京津冀地區有漢族儒道、佛教,滿、蒙族薩滿教,回族伊斯蘭教等,在區域內多種宗教文化呈現了獨特的文化形態,供奉佛祖、神仙、三官爺、九龍王、關公等神靈,多種信仰,多神崇拜,使得“吵子會”用樂之功用得以顯見,娛神、娛鬼及娛人,在祭祀儀式中用樂與神明溝通,為人們祈求健康、平安、避災、避禍、驅邪、求財,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以它特有的方式,營造社會和諧,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由此可見,“吵子會”所蘊含正能量,以及它那些不滅的歷史文化記憶,賦予了它巨大的“魔力”,而在地區經濟、文化建設事業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吵子會”它扎根于京津冀民間這片沃土之中,長期以來,它與那里人民同生共存,已成為本鄉本土民眾的“精神世界支柱”,所以,它需要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大趨勢、大格局中,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引擎,抓住機遇,借力驅動,拓展發展空間。
(一)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在中國浩瀚詞匯中,可以找到許多“機會難得”的詞句,從最早時期《周易》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④,到唐朝張九齡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再到元代吳師道的“機會難逢形勝在,狂歌吊古漫悠悠”,這些語句都詮釋了機會可遇不可求之理念,乃至今日,重讀人民日報刊登的“機遇千載難逢,新時代的中國已經準備好了”⑤這篇社論,仍會使人為之而振奮,文章告訴人們,“機遇抓住了就是良機”,占有了先機,就擁有了發展的“動力器”和主動權。
(二)乘勢而上,與時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其勢迅猛,恰似洶涌澎湃的經濟大潮,涌動在京津冀這片文化資源充盈的土地上,面對著京津冀協同快速發展的大趨勢,民間吹打樂吵子會只能是順勢跟上,別無選擇。
當然,對“吵子會”寄予厚望的人們,都期望“吵子會”能夠理性地乘勢跟進,順勢而為之,也希望這種強勢跟進中做到“知行合一”,這是極其重要的,古人王陽明認為,“知是行之始,行使知之成”⑥?!毒┙蚣饺匚幕I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提出,“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聯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重點針對在三地具有廣泛基礎的河北梆子、評劇、泥人張彩塑、相聲、京劇、京韻大鼓、冀中笙管樂等非遺項目,拓寬交流渠道,促進活態傳承。⑦框架協議為“吵子會”實現同城化謀劃、聯動式合作、協同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因而,“吵子會”需要挖掘和打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對自己文化獲得高度認知,“提升自己的民間音樂文化品牌形象,使之產生更大的凝聚效應,擴大影響力,激活文化發展動力,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搭建起助力京津冀民間音樂文化活起來的大平臺”,⑧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提高音樂文化張力,這是當務之急。
(三)認準目標,借力驅動。“驅動”,乃是電腦軟件程序名詞(NTSTATUS)。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由于擁有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導,擁有三地各行各業全力攜手參與,其利可斷金,它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文化先行,必將產生巨大的驅動力作用。作為“吵子會”音樂本身,在“以創新驅動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⑨進程中,更需要認準發展目標,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更需要借力發力,驅動創新,使之在文化協同發展中,能夠占有一席之地。
(一)“吵子會”協同發展觀念的自我形成
對“吵子會”音樂的思想認識與發展觀念上達成共識。在闡述“吵子會”文化資源整合時,曾經強調了對地域經濟發展的深刻意義,其目的為是使人們“通過對文化的整合,進而達成思想上的共識”,⑩這段話也說明,在文化資源的整合,需要在思想方面達到認識、觀點的一致性,那么,對于與人類相關的任何事情,其中包括“吵子會”協同發展觀念而言,也面臨著認識一致、行動統一的問題?!肮沧R”,顧名思義,實際上就是共同認識,依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來分析,便可知道,“共識”對于“吵子會”協同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思想共識問題,至關重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容忽視。
眾所周知,文化協同發展,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文化在一體化發展中顯得尤為關鍵,因此,京津冀三地正在攜手合作,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和生態文化資源,而使這些文化元素,進一步彰顯協同發展時代的文化精神。發展觀念上達成共識。
(二)“吵子會”協同發展模式構建的“四個對接”
其一,地區與地區間實現整合對接。在區域聯合的基礎上,統一規劃,統籌運作,形成合力,發揮整體優勢,同時積極發揮中心區域核心作用,促進三地協同發展;其二,區域與區域間運作機制實現對接。在實現區域聯動的前提下,完善區域間協調、溝通、聯系的網絡渠道,運用信息技術,構建起三地民間吹打樂“吵子會”音樂文化聯合互動體系;其三,發展理念與文化認同實現有效對接。在正確發展理念指導下,謀劃發展,創新未來,同時,強化京津冀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方面的開發與合作,實現共生、共建、共享、共贏;其四,三地間“吵子會”展示、展演平臺構筑對接。它主要體現在各縣、區、街、鎮、村等小平臺演示與區域性的大展示平臺推介,獲取認知,拓寬發展空間。值得可喜的是,2016年5月,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11 家成員單位,簽署了“京津冀三地民間花會展演策劃方案”,在北京朝陽區舉辦了首屆京津冀地區民間花會展演活動,有關部門聯合運作,為“吵子會”登臺獻藝展示,在這方面先行了一步,開創了先例。
(三) 吵子會”協同發展構建的有益之處
上述京津冀民間吹打樂“吵子會”的發展構想,雖然是地區區域、運行方式、思想觀念、展演平臺等方面的鏈接,但它終究體現的是整個區域文化的聯合聯動、協同發展的態勢,發揮合力,最能出效果,這是因為“單純的省內聯動,很難對文化資源做出最大化、最優化的整合,而跨省聯動則是有利于文化資源品牌線路的構建與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因而,對于民間吹打樂“吵子會”而言,“有必要強化跨區域聯動來實現自身文化形象的構建以及文化資源整合能力的提升”,它事關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1.這種發展構建設想,它便于組織、聯合、溝通、互動。民間吹打樂“吵子會”整和的基本點式,它包括:在京津冀區域內,城鄉“會”“社”聯合、村鎮團體互動、人才資金配置、文化資源優化等,將區塊間所有有形資源進行整合,使之達到整體最優,具有較好的條理性和系統性,達到有機的融合,便于組織運作。
2.便于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交流技藝平臺,促進資源互補、共享、開發與利用,提高整體水平,有利于拓寬發展空間。
3.便于發揮整體集群效應,形成規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的協同發展”?京津冀文化傳統模式的有效選擇和整合創新,其切入點就是改進與優化,從而達到有效利用。
注釋:
① 徐升、劉一播.關于八間房“吵子會”的探查與形態認知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3 期 13-17.
② 李彩萍.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三地民間紅花會展演的啟示 博物館期刊 2016年46 頁.
③ 袁媛.京津冀宗教文化歷史變遷及當代啟示(論文)第1 章緒論1 頁.
④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語出《周易·系辭》.
⑤ 人民日報2018年1月15日刊登社論文章“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
⑥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明正德四年(1509年)于貴陽文明書院,始論“知行合一”學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傳習錄中》).
⑦ 《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2014年8月28日上午,《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簽約儀式,第三部分 合作內容 第5項.
⑧ 李冰燕.《京津冀協同發展視域下河北省文化產業集群發展路徑探索》《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年 第16 卷第13 期,19 頁.
⑨ 趙培.以創新驅動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10(調查報告)《理論視野》70 頁.
⑩ 劉瀟.京津冀協同發展視野下的文化體系構建 區域經濟 2015年版103 頁.
? 張萌.京津冀協同發展下提升河北省文化資源整合力的實證性研究 文化雜評 2016年第1 期 187 頁.
? 姜俊衛 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秦皇島民間音樂文化發展策略 當代音樂 2017年第16 期4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