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傲蓉 甘肅省武威市委黨校
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關系到社會建設、經濟保持良性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定為新時代我們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方略之一。有關“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這樣的提法,是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在新時代創新性表述,也是我們法治中國在新時期需要加強建設的命題。
那么,如何認識新時代的法治新要求?如何貫徹執行依法治國實踐的新要求?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秉承一貫的依法治國理念,一方面在新時代探索更符合新發展要求的依法治國實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合憲性審查”,明確任務要對憲法的實施和監督加強力度,繼續穩步地推進合憲性審查的工作,充分維護我們國家憲法的權威。合憲性審查未來必定要為憲法的實施、監督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這意味著憲法實施和監督不久會進入以合憲性審查作為重要抓手的新時期,合憲性審查將有可能激發憲法文本的威力,讓憲法真正利劍出鞘、彰顯權威。所以說“合憲性審查”對于維護憲法權威、全面依法治國具有不能低估的現實意義。
建立合憲性審查制度,實施合憲性審查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也是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重要措施。我國在憲法中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這一規定是落實憲法規定的必然要求,也成為建立合憲性審查制度的權威憲法依據,合憲性審查有利于為實施依法治國的端正本源,消除破解長久以來存在的違法立法、紅頭文件亂法、部門立法等問題,充分實現憲法在依法治國中的根本大法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推行科學立法、依法立法以及民主立法,用良法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保障善治。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根本也。立法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我們國家的法治體系完善程度的高低,影響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進程。建國以來,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日漸完善,我們已經走過了“無法可依”的年代,正大步邁向“良法善治”的未來。實現中國夢以及實現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其實都是要實現制度的現代化、法治的現代化,新時代下,對科學立法的一再強調有著重大意義。
法律是治國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較為完善的法治體系,就必須遵循立法先行的基本原則,完全發揮出立法具有的引領和推動的作用,提高立法質量是需要緊抓的重點。把三項基本立法的原則務必貫徹于立法的整個流程中,進一步完善立法的機制體制,堅持立、改、廢、釋等措施并舉,繼續加強法律、法規的系統性、有效性、及時性和針對性、。
科學立法要繼續倡行全民有序參與立法環節,拓寬暢通人民參與立法的渠道和途徑,加大力度推行社會民眾參與立法的聽證會以及專家的論證會等多層級、多樣式的立法環節,讓法律更好的體現出黨的主政方針,也更好的體現出人民性,充分代表人民意愿。
科學立法還要在立法過程中秉承科學的態度以提高立法質量。因此在立法的前期要做好可行性論證,立法的后期要更加關注適用性評估。立法的適用性評估,是保證立法科學性的實踐驗證,給立法工作打鉤糾錯的必要性程序,能及時為所立的法律法規查缺補漏。可以考慮專業的第三方法律機構來開展這項工作,杜絕了利益糾葛,結果會更加客觀公正。依法立法的核心要義旨在消除立法進程中有些部門所牽涉的利益法律化問題。我們說法律法規是相關立法部門為社會提供的特殊公共產品,而這種公共產品必須要有廣泛的民主性、普適性,絕對不能成為維護個人、部門或利益集團的衍生品。因此,任何法律法規都得經得起民眾實踐的考量。涉及特殊權益的立法工作應該站在大局角度,樹立超越部門利益的大局意識,把維護公共利益作為一切的落腳點,應當從最具有代表的民意出發,而不能從照顧自身部門利益的角度出發,堅決反對在立法程序中搞部門利益法制化。
推進依法行政依靠嚴格執法的深入推進,最終建設成為法治型政府。嚴格執法衡量的標準就是看其是否依法行政,我們說依法行政就是要求政府實現合理、合法的行政、權責要統一、高效且便民、政務公開透明。
不論哪部法律,它的活力的源泉是實施,在實施中方能充分體現出法律的權威。各級政府是實施行政執法的主體,應當有責任去保證法律以及法規的嚴格落實。依法行政在原則上強調各級行政機關絕對不能在法外再設定權力,與此同時還要求從上到下的各級行政機關要不斷充實完善相應的依法決策機制,把合法性審查、專家論證、集體討論決定、公眾參與、風險評估等確定為實行重大行政決策應履行的法定程序,在行政機關內部建立對于重大決策進行合法性審查的機制,沒有提交合法性審查或者沒有通過相關審查的,不予以提交討論。依法行政在原則上應該建立起對于重大決策結果具有終身責任追究及責任倒查機制,決策實行過程中一旦出現嚴重的失誤、未及時決斷等造成的重大損失以及影響惡劣的行為,嚴肅追查相關行政首長、負主責的領導以及相關連帶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從法定程序、追責制度及措施等方面將政府的決策權監督管理起來。要求政府進行重大決策時應該有公眾參與,真正與群眾有切身利益的決策要充分尊重群眾意見;要求政府把重大決策應納進當地的政治協商程序中,政府每次有重大決策在頒行前應該向同級人大提請報告,同時接受人大監督、審查,有利于提高政府重大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盡量避免決策失誤。
司法體制的改革的著力點應放在深化司法體制的綜合配套改革以及全面司法責任制這兩個方面。
司法體制改革是我們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項內容,在全面依法治國方略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推進國家的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以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這些年來,司法系統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取得了很大的改革成就,司法公信力也通過改革的推進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對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發揮正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司法責任制要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建立完善的禁止任何人干預司法的審理過程、不容許干涉案件的處理以及相應的追責和通報制度。此類制度的建立完善能有效讓司法權力在法定程序內不會受到外界干擾保障其正常運行,對依法行使檢察權、審判權獨立公正開展具有非常重要實踐意義。與此同時,只要能真正實現司法的公開透明,也能把各種不正常的干涉、干擾因素抵制在初期,確保每宗案件從始到終都能實現公平、公正的審理。
法律的權威來自于人民從內心的擁護和自覺的遵循。只有把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精神大力弘揚,打造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文化,使主動積極尊崇法治的行為成為各社會階層的自覺行為,使社會營造出崇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讓我們國家的每個人爭當法治的捍衛者和遵守者,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法治。在每個社會層面都要樹立法治意識,通過加大對法治宣傳、警示、教育等方式的力度,把法治教育潛移默化的入心、入腦。這就給新時代的法治宣傳工作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想要把普法宣傳工作做好必須重點關注它的實效性,焦點放在以何種方式加強全民的法治意識以及法治思維,尤其是針對領導干部要更注重培養他們的法治思維,使傳統的人治慣性思維徹底根除,提升領導干部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開展決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從而使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得到普遍提升。
總之,進入新時代,對如何踐行好依法治國實踐,如何繼續建設好法治中國,黨中央提出了新命題,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推進的道路上,有許多我們需要深入探索、繼續完善的地方,為早日實現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體系、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