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梅 成都師范學院
少先隊員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心理健康發展是少先隊員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少先隊員心理健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內容。在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如若不特別注意教育引導,少先隊員們很容易養成養尊處優的不良學習生活習慣。同時由于少先隊員正處于身心發展不成熟的年齡特征,若不加以積極關注與積極引導,極易產生性格偏激、人際煩惱、學習壓力、情緒不穩定、行為障礙等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研究少先隊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預防少先隊員心理健康問題,減少少先隊員心理障礙的產生,構建少先隊員陽光心態,提升少先隊員心理素養,實現少先隊員素質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學生個性化發展,加強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少先隊員心理健康發展是其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其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保障。調研發現,少先隊員健康的心理具體表現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其認知過程協調,智力正常,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自由大方地進行人際交往,擁有和諧的親子、師生、同伴等等人際關系。交往過程中,不隨意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能適當地認識、表達、調控自己的情緒,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任務與困難挫折面前,有一定的自制力、控制力和堅持耐受力;在處理問題時,表現出符合自己的身心年齡特征的能力;有自我反省的良好習慣,揚長避短,不放棄,不斷地學習,健全自己的人格,自覺調整自己,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牢記自己是一名少先隊員,也深知少先隊員的引領、激勵與示范的責任意義,注意自己的言行,熱愛學習生活,自我激勵,珍惜享受生活。
為了提升少先隊員心理健康素養,學校可以在常規心理輔導課程開設的基礎上,根據少先隊員心理健康特征表現,增設一節心理輔導課程。聘請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為少先隊員心理成長保駕護航。在日常心理輔導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促使少先隊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對具體心理健康知識的深入了解,學校可以組織班級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如《欣賞他人》、《贊美他人》,從為什么要欣賞或者贊美他人,如何欣賞或者贊美他人入手,組織少先隊員進行集中討論。通過分析討論可以得出結論,引導少先隊員正確認識他人,了解欣賞或者贊美他人對于良好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意義。而通過良好和睦的人際交往氛圍的感染,也可以為少先隊員積極心態的形成提供幫助。又如《發現自我》、《欣賞自我》,從為什么要認識自己或者評價自己,如何認識或者評價自己,接納自己,組織少先隊員進行討論。通過分析討論,引導少先隊員深入、客觀地了解自己,建立客觀積極的自我評價,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悅納自己,學會自我肯定與自我欣賞,領悟主動意識自我、欣賞自我在塑造樂觀開朗的性格,以及對開心快樂幸福生活的重要意義。
單純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以有效提升少先隊員心理健康素質,學校可以將自身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教育合力,為少先隊員個性發揚提供充足的空間。在學校總體規劃下,加強與家庭聯系的同時,督促家長主動配合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心理衛生知識宣傳教育,請家長配合跟蹤學生的心理狀況,保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有效性。家庭是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家長也要做好少先隊員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規劃,隨時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疏導孩子心理問題,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效連接,幫扶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在社會層面,學校可以主動與社會中專門的心理教育機構合作,邀請其定期入校為少先隊員講解心理小常識[3],隨后由少先隊員向廣大學生群體中擴散,以便在宣傳活動中不斷加深少先隊員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培養向上向善好學生。學校也可以與社會不同的服務單位聯系合作,共同篩選出優秀的少先隊員隊伍,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博物館講解員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生活中領悟生活,積攢經驗,歷練心理。回校后,把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示范給其他少先隊員,激勵全校少先隊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提升心理素質。
助人自助,幫助少先隊員能從自身實際出發,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并可以主動面對困難、挫折,增強生活適應能力,是學校少先隊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這一目標與學校德育及小學各學科教育工作目標具有一致性。學校可以將少先隊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學工作有機整合,從情操培養和自我認知、心理學基本知識、心理困惑自我疏導辦法等方面,將心理健康教育任務滲入德育教育及教學工作各個模塊。能夠意識到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狀況,及時調整心理矛盾,解決心理問題,使自己快樂學習生活,也是少先隊員心理健康的集中體現。學校應采取各種渠道全面系統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使少先隊員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視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面對人生困境,堅持,不放棄,失敗時,不自卑,悅納自己,樂觀豁達面對人生。在家庭生活過程中,家長要給孩子灌輸健康心理的標準,給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時提醒、糾正、輔導孩子心理行為,使其心理朝向健康方向發展。每位少先隊員先天身心特征具有差異性,這也需要家校保持溝通,不過于強迫,不過于標準,從少先隊員間差異出發,構建個別引導模式及線上問答體系,營造一個快樂、自主的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引導其身心健康發展。
朋輩心理互助是同學們之間依靠自己的力量互相幫助的心理互助形式。在少先隊員朋輩心理互助團隊建設過程中,學校可以選擇先選拔后培訓的方式,即面向全部少先隊員,采取班級推薦、自愿報名的方式,進行面試篩選。隨后請具有心理咨詢輔導資質的專業教師對面試過的少先隊員進行培訓[6],從愛心、誠心、耐心、虛心、細心等方面,培養少先隊員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及善于傾聽的輔導意識。在這個基礎上,學校也可以組織高年級段少先隊員以心理輔導助理的方式走入低年級段少先隊,以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與低年級階段少先隊員展開交流。通過“老帶新”的朋輩心理互助輔導形式,充分利用高年級階段少先隊員以往親身經驗,為低年級階段少先隊員心理困惑解決提供良好的渠道。朋輩心理互助是利用少先隊員的助人意愿幫助同伴發現心理問題,解決心理困惑,促使整體少先隊伍心理健康成長。在具體互助過程中,學校可以以班級少先隊員為小單位,也可以以年級部分少先隊員為組織單位,以團體心理活動為主要形式,定期與輔導教師展開互動。在互動過程中,了解不同班級、不同年齡階段少先隊員在生活、學習等各方面遇到的問題。隨后將少先隊員工作分配進行進一步具體化,把需要心理關注的學生具體安排到少先隊員個人任務上,要求其定期了解同伴問題,并反饋給心理輔導教師。逐步形成“早發現、早報告、早判定、早預防”的預警機制。著重關注少先隊員離校前、放假前、開學前后、入學后及重大活動區前、考試前后等時間段,特別注意性格內向、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父母離異等)、考試成績急劇下降的少先隊員,以宣傳教育方式,形成被少先隊員們理解并普遍接受的朋輩支持系統。朋輩心理互助的氛圍,全體少先隊員參與,使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到邊到角,潛移默化地幫助全體少先隊員認識、解決一般性成長問題,如生活困難、人際交往、不良適應、學業壓力等。而通過互助少先隊員對同伴心理危險信號的及時掌握、及早發現,特別是產生嚴重心理障礙的少先隊員,可以在同伴發現后立即執行危機干預程序,由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接手輔導治療,結合互助少先隊員的日常陪伴及觀察,全面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全面高效地地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少先隊陣地是少先隊員心理健康教育特有形式,也是少先隊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托,因此,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少先隊陣地教育功能,開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4]。每周學校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學校學生心理需求的校本心理游戲內容,組織少先隊員開展團體游戲活動。通過游戲活動開展,可以在放松少先隊員心情的同時,讓學生在游戲中領悟心理知識,意識自己的心理狀態,享受或調試自己的心理狀態。這種形式,為少先隊員提供充足的感受集體友誼的機會,進而在整體少先隊員團隊中塑造良好的氛圍,為少先隊員群體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提供教育陣地。黑板報是又一少先隊員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陣地。可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少先隊文化建設緊密結合[5],可以在黑板報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凝聚少先隊員力量及精神,以班級中隊為單位,定期更新心理健康小常識,在全校進行心理健康宣傳教育,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保障每一名少先隊員心理素質得到提升。紅領巾廣播也是少先隊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渠道。在每周的紅領巾廣播中,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小故事欄目。也是以班級中隊為單位,要求班級中隊輪流依據自己班級學生心理特點,每天精心準備具有一定價值的心理小故事,通過廣播與全校學生分享。在校少先隊員干部隊伍的組織帶領下,號召全校學生聆聽廣播、討論心理故事內容的過程中了解正確的心理健康自我疏導方法。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少年兒童特別是少先隊員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人們的大力關注。少先隊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通過少先隊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整體少年兒童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引領、激勵和示范。因此,學校、家庭、社會應加強對少先隊員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定期對少先隊員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不斷更新完善少先隊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合力為少先隊員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圍,保障少先隊員身心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