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琪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這個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離不開作為五大幸福產業之一的旅游業發展,隨著全域旅游發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旅游業正在成為我國進行供給側改革,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的重要領域,并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有特色的全域旅游,對國內外旅游者來說,現在我國旅游業已經發展如火如荼,一大批“旅游+”的產業融合發展,也使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特別是我國的“515 戰略”實施以來,很多地方的都在因地制宜推動旅游業的創新與發展,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趨勢,推進現代旅游產業發展,培育旅游經濟增長點,為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躍升做出新的貢獻。
其實最早在2017年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全域旅游”這個詞之后,全域旅游就變成了全中國旅游業的熱詞。引起了公眾廣泛關注。這個概念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去理解:首先從旅游目的地的角度來看,旅游目的地應該全面的開展多種多樣的旅游活動,并且旅游產品要豐富,除了觀光之外,還應該多方面的開發休閑游、美食游等等來滿足現代旅游人除了觀光之外的多種需求。第二,全域旅游在地域上,應該是一個全區域的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說類似整個城市就是一個景區,讓游客只要置身在這個旅游地中,就能有多感官、多方位、多層級的體驗。第三,全域旅游不僅使地域上的開放,實際上更應該是一種文化的開放,讓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社會有深入了解和體驗,與當地居民有深入的文化交流。第四,全域旅游不能只發展旅游,還應該與其他產業緊密融合產生一些旅游新業態,讓整個區域在發展全過程中融入旅游業,這不是表面的融合而是要深度融合。第五,全域旅游的服務應該全方位的便捷,讓人在旅游全過程中感受到方便和人性化,比如國家提倡的智慧旅游發展,一個地方要發展好的全域旅游,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實現區域旅游服務的完全智能化。
因此,全域旅游的核心應該是按照全域化的要求配置旅游資源、規劃旅游布局、推進景區建設、加強執法管理、融合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運營和管理,實現景點內外一體化,做到處處是旅游景點、人人是旅游形象、時時都有旅游服務、行行都沾旅游紅利,只有當旅游成為主導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時,這個區域才能有底氣說是全域旅游。全域旅游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摸索、探索的過程,各地有各地的差異性,不同的區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全域旅游的路徑和手段,全域旅游沒有通行的某種模式,否則全域旅游就是為了全域而全域。
面對全國上下都在快速全域旅游的現狀,各地開始逐漸凸顯出旅游人才數量不足、素質不匹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為此,高職旅游專業作為旅游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搖籃,更應該抓住國家大力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好態勢,積極響應貫徹落實旅游“515 戰略”,不斷創新、探索以項目帶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全域旅游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改革。
傳統高職教育一直在教導學生旅游產業的六要素是“食、住、行、游、購、娛”,但這已不足以概括旅游產業,因為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旅游動機和體驗的要素越來越多,原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就建議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養、學、閑、情、奇”,這六個新要素是基于現階段實踐的總結,前者要素是旅游基本要素,后面的六要素則是旅游發展的新拓展要素,這也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因此,高職旅游專業的建設必須圍繞這樣的新思想新角度去培養學生,不能因循守舊。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創立了一大批旅游院校來培養人才,如果沒有北二外、沒有上海旅專、桂林旅院、浙江旅院等這些院校源源不斷地輸出專業人才,我國的旅游業不會有今天的繁榮,理論體系不會有這樣完善。但是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使得旅游人才供應不求,從目前的開設專業來看,以貴州省為例,一些中高職旅游院校開設的旅游專業比較多集中在導游方面,而對于會展、民宿、民族文化、智慧旅游等專業或方向開辦專業較少,至多就是開設一門課程點到為止,當然這也與高職院校要求學生必須考取技能證書有關,學生們一門心思去考導游證,而較少關注旅游專業除了導游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服務崗位缺乏人才,因此導致了學生對職業的認可度低。
縱觀許多院校的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發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得最多,但是真正落地的院校專業少之又少,千篇一律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對學生服務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旅游業是一個特別適合于創新創意的領域,很多東部院校已經開設調酒實驗室、烹飪實驗室、茶藝實驗室、旅游商品研發實驗室等等,這樣的實驗性、場景化教學才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而服務方面,提到服務,我們常常會想到瑞士的服務、日本的服務,那能不能有中國的服務,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高職旅游院校應該義不容辭地去承擔打造中國服務品牌的人才搖籃這個時代使命。
面對以上問題,建議從校、政、企三方的合作入手,建立以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為目標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建設。
對于目前的旅游發展新業態,政府可以給予高職院校一定的指導,各地文旅廳局應多組織教師或學生參加全域旅游方面的培訓,讓師生積極參與到當地全域旅游建設中去,例如“515 戰略”中提出的“萬名英才培訓計劃”,國家拿出千萬資金來鼓勵在校旅游專業的大學生搞產學研創新,這就是一件關乎中國旅游未來發展的決策和舉措。同時,政府還可以多鼓勵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建設和人才培養,作為企業和院校的中間人,用獎勵政策牽線搭橋,三方共同解決旅游專業人才短缺的大問題。
旅游專業是一門涵蓋面非常廣的專業,因此在建設旅游專業時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到當地旅游發展特色,培養的人才首先應該立足當地,深耕當地的文化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全域旅游本來也是要因地制宜的發展的,當地最原生態最本真的資源,就是游客想要的差異化體現,我們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也需要體現差異化、特色化,那就是要結合全域旅游發展的需求,以地方的重點旅游發展項目建設為引領,明確專業定位和特色,加強專業發展規模、拓展專業建設方向、提高課程設置專業度、培養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企業的參與才能落地產教融合,實現產教無縫對接,我們通過走訪企業調研發現,許多旅游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企業來說要重新培養和培訓,根本的原因其實就在于企業沒有真正參與學校培養學生的過程。因此,要想培養出“畢業等于就業”的高素質高職旅游專業學生,必須開展深度的校企合作,讓企業方積極參與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課程的設置、校企合作教材的編寫、實訓項目的推進,實現真正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落實產教融合,結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來培養綜合能力強的優秀學生,構建具有特色的高職旅游職業教育品牌。在此過程中,院校和企業都可以互相影響提升社會知名度,同時學校也給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進而能夠共同推動當地全域旅游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綜上所述,全域旅游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開展,全域旅游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摸索、探索的過程,各地有各地的差異性,不同的區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全域旅游的路徑和手段,所以高職院校培養旅游專業人才也要因地制宜,深耕當地文化,找準專業定位和特色,在政府的科學指導下、企業高度參與下,構建全域旅游協同創新聯盟,多多進行對口交流合作,完善官產學研人才流通培養機制,努力為地方旅游發展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從而推動地方旅游業真正實現全域旅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