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玉 白城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經濟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使我國對知識型以及創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特別是高級技工在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數量比較少。這就需要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工作,促進校企合作才能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在當前職業教育工作中以“工匠精神”為基礎,構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能夠深化產教融合,創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訓方式。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工匠是與時俱進的文化表現形式。而在當前的時代發展過程中,工匠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并且隨著各種職業屬性以及職業類型的不斷豐富,“工匠精神”也有了新的內容。我國傳統的工匠主要指的是石匠、鐵匠、瓦匠、木匠等。而當代的工匠主要指的是各行各業的技術精英。例如某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技術應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大師等。在當前的時代發展過程中,“工匠精神”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種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主要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各種文化要素、制度要素、經濟要素、教育要素以及社會要素等進行有效融合,發揮其共同作用的時代精神[1]。
而在校企合作協同辦學過程中,根據企業的人才發展需求,同時考慮行業的發展變化情況,對當前的校企合作機制、運行過程和最終的人才培養結果進行分析和研究。在當前的職業教育過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為基礎、為核心,構建融合社會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校園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文化育人機制,這樣才能培養出技術水平較高的、工作嚴謹的、品德高尚的、優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以“工匠精神”為基礎,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在當前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其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是我國發展的戰略性要求。當前我國的經濟轉型進程已經到了關鍵時期,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對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需求量比較大,特別是技術技能型的人才在經濟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缺口比較大。因此,必須對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要根據行業的發展形式,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開展職業教育工作。要讓學生在學校樹立職業態度,樹立工匠理念,從而培養出創新型、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
在構建以“工匠精神”為基礎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要以打造“工匠精神”文化環境的基礎環境保障。在構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要將民族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社會文化以及校園文化進行有效融合。要將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為教學目標,尤其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水平以及人員素質。提高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在進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努力將企業文化以及職業文化進行融合,探索以“工匠精神”為基礎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這就需要學校與企業進行交流與合作,打造企業文化長廊、文化大講堂等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工業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圍,增強學生“工匠”意識。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敢于創新,吃苦耐勞的精神,是行業發展過程中,技術人員具備的優秀良好的品質。而在當前的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工匠精神”作為示范引領,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個人的職業責任感以及使命感。學校要利用時代發展背景中的精神文化,利用典型示范進行引領,充分弘揚“工匠精神”[2-4]。
在開展以“工匠精神”為基礎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關鍵是要將企業家、技能大師等行業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引進到學校教育活動中,使其參與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教學模式的構建工作中。這樣有利于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以及行業的人才需求,制定教學課程標準和教學課程內容[5]。
總而言之,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創新與改革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當前企業人才發展需求與市場形勢變化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觀念。在構建以“工匠精神”為基礎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相關部門的教育管理人員要重視育人機制創新改革的必要性,堅持營造“工匠精神”文化環境,發揮引領典型“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對學校的教學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保證教學內容與“工匠精神”育人機制之間的適應性。這樣才能保證高等職業院校的創新發展,提高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水平,為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培養出高水平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