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昀 朱文珊 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全過程,即指就業指導教育的時間范圍。高校應遵循就業教育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發揮就業工作教育、管理、指導、服務的功能,根據學生所處階段的特點,分層次、有針對性地精心設計就業教育活動,幫助學生解決不同時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和實際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高校根據學生處于不同學習階段所具有的心理和行為特點,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將就業教育滲透到大一至大四學生在校成長成才和進入職業生涯的全過程中,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提升和素質培養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一學生剛剛從高中升入大學,面對學習要求、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校園活動、管理方式的變化,存在一定的壓力與困惑。高校應針對學生的特點與個性化需求,幫助新生盡快完成角色轉變,適應大學生活的同時,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喚醒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發展目標,并通過大學四年的實際行動為之奮斗。
經過一年的大學生活,部分大二學生發現現實的大學生活與理想存在較大偏差,加上學習內驅力不足,專業認同感不夠,無法抵御外界誘惑與影響,針對大二學生這一行為特點,高校應通過開展專業競賽、課內外學術競賽、校友講壇等形式多樣的就業教育主題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理想,不斷完善就業計劃,并通過實際行動縮小自身與合格職業人之間的差距。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就業體驗周、創業體驗周等相關主題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
升入大三年級,學生面臨著未來的職業選擇:考研、出國、或是自主創業等等。這個時期的教育重點是開展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從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幾個方面全面地認識自己,做好職業認知。高校應開展簡歷門診、模擬面試廳等形式的就業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同時,開展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堅定學生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的信心和決心,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大四學生面臨畢業和就業的壓力,高校應建立完善的畢業生服務體系,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和創新創業、就業觀、社會適應性、誠信、畢業生文明離校等專題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就業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用人單位需求,有效實現自身發展需要。通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精神引領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提高創業能力、拓展謀生手段。
這里論述的后大學時代,指學生畢業離校后進入職業生涯的階段。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并不意味著高等教育的結束。相反,高校可以通過建立校友會、開展活動,通過第三方調查機構、社會用人單位開展問卷調查等系列活動,不斷延伸教育終點,繼續發揮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服務學生的功能,從而有效提高就業工作的育人實效。
通過畢業生跟蹤調查問卷,把校友在就業、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訓及經驗,進行梳理,以便在校學生參考借鑒。對校友進行教學質量、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管理與服務等方面滿意度的調查,可以反饋出學生在校時接受學校教育的質量,從而有利于高校及時進行反思,著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科學設計教學、管理、服務等工作體系,不斷尋找育人質量提升的途徑和手段。
同時廣泛開展社會用人單位調查,在感謝用人單位接受畢業生的同時,對所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執行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吃苦耐勞精神、責任心、誠信度進行調查。另一方面開展社會用人單位對學校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進行調查。通過調查問卷中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就業指導與服務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用以指導《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創業教育》等相關課程改革和今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工作。
本文所論述的全過程就業教育,不僅包括從大一到畢業后的不同階段、不同特點的就業創業課程教育,還包括從專業課到就業創業課,從理論認知到實踐創新,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這種全員參與、全過程指導的就業教育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生活、甚至職業生涯的全過程,將會發揮就業教育最大化的育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