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春,楊 俊,秦 濤,安子翔,彭 萍
(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龍泉醫院:1.檢驗科;2.信息科,四川成都 610100)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實戰結果,其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整合,其代表著一種新的發展方向。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進一步推動現代各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隨后,各行各業積極響應“互聯網+”行動計劃,結合現狀,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互聯網+醫療”成為醫療行業的熱門詞,“互聯網+醫療”的快速發展是大勢所趨。
區域性醫療中心是指為區域內居民提供可代表區域內先進水平的同質的醫療服務,并承擔一定的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任務的醫療中心。區域性醫療中心的建設具有彰顯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與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意義,在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技術、降低醫療支出方面也具有積極作用。在國內,區域性醫療中心在醫學檢驗領域的運作模式主要為集約化的集中檢查,而在國外主要以獨立醫學實驗室的形式存在[1-2]。根據我國國情,為深化區域醫療規劃內涵,一批依附于大型醫院的臨床檢驗中心(又稱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接踵成立。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擁有大量自動化儀器,承擔著教學和科研任務,如何管理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成為當今的一個難題。本文基于“互聯網+”計劃,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及圖形顯示技術等初步探討互聯網+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的融合與建設。
1.1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導致檢驗需求劇增 根據國際老齡化標準,我國早已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且老齡化處于快速上升階段。據文獻報道,截至2017年中國人群中大于或等于60歲的人口高達2.41億,占總人口的17.3%,較2016年增長1 004萬,我國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頭號疾病[3]。醫學檢查在慢性病的早期篩查、確診、預后判斷和治療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及時有效的醫學檢查在慢性病管理中必不可少。因此,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人類疾病譜的改變,使原本緊張的醫療資源變得更加稀缺。
1.2醫療診斷資源分布不均衡與檢測能力參差不齊 隨著醫改工作的推進,我國仍然存在醫學檢查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約有5萬家基層醫療機構,它們承擔著約2/3人口的醫療衛生保健工作。然而,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最前沿的技術卻主要匯集在三級醫療機構,而數量龐大的基層醫療機構卻只擁有少量的簡單的儀器設備。基層醫療機構的大多數儀器設備性能落后,可供開展的檢查項目數量有限,醫學技術人員的能力良莠不齊,直接導致基層、一級及二級醫院檢測能力有限。據研究結果顯示,約1/2的非疑難重癥患者紛紛前往三級醫院就診,致使本該診治疑難重癥的醫務人員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診治慢性病、常見病與多發病,從而進一步加重了優質醫療資源的相對匱乏[4]。此外,各地區各級醫療機構的檢驗科由于儀器設備和試劑千差萬別,質量控制良莠不齊,導致參考區間不統一和技術水平不一致,難以實現檢查在不同醫療機構間互認。因此,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和基層醫院檢查能力不足是制約我國“分級診療”制度落實的重要因素。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逐步推進及慢性病成為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頭號疾病,導致醫療資源更加緊缺,而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仍面臨諸多問題,醫療改革勢在必行。基層、一級及二級醫院診斷設備落后,檢測能力有限,致使就近就醫缺失硬件支撐條件。建立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有助于降低服務成本,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效率,有助于解決優質醫療資源總數不足的問題。因此,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建設是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的有效手段。如何管理好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讓患者享受到同質的醫療服務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2.1基于物聯網的區域性醫療設備管理平臺 物聯網是指在物理實物中安裝具有感知、執行與計算能力的嵌入式芯片與軟件,使物理實物成為“智能物體”,在信息網絡設施的基礎上實現數據傳輸、處理與協同,實現物與人之間的全方位交聯。近幾年,學習和利用物聯網技術,對醫療設備進行大數據挖掘和云計算處理,已成為醫療設備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手段[5-6]。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是集約化的檢驗機構,擁有大量設備,可應用物聯網技術進行高效精細化的管理。通過大數據挖掘,建設設備檔案,實現區域內設備數據監控,實現不受地域限制,不受訪問終端限制的多維度協同、涵蓋設備全使用周期的動態設備管理庫。基于物聯網建立動態設備管理庫,可實現從醫療設備預算采購、使用與維修保養、計量、質量控制、效益、盤點等信息的全過程動態監管。通過與儀器連接的終端,互聯網可自動獲取醫療設備的環境參數、電氣參數、運行日志(包括開關機時間、設備功能使用率、故障代碼、檢測標本數等)實時動態數據,運用大數據算法進行分析,為實驗室工作人員提供可視化的分析結果,從而為設備的安全、質控、使用效率、效益分析等提供數據支撐。
2.2基于數字物流構建快速高效的標本運送體系 數字物流起源于實體物流,實體物流是構建數字物流系統的基礎。數字物流是通過計算機網絡、數據庫、計算智能和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仿真和虛擬現實,對物流過程中所涉及的對象與活動進行處理和控制, 具有信息化、集成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等特點[7]。數字物流是信息化、 智能化、可視化深層次發展的必然趨勢,成為智能物流的重要特征。
分析前質量控制是檢驗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分析前質量也是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的重要因素[8]。在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集約化檢測的工作模式下,確保正確采集標本及規范化運送尤為重要。為了完善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建設,需建立專業的標本運送系統,確保標本運送快速有效。數字物流是實際物流系統和相應的虛擬物流系統兩個層面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整體。數字物流可實現全程式動態化監管,根據區域內采血點的分布設置合理的路線,以可視化的結果呈現給工作人員。通過在標本運送車輛和標本轉運箱內安裝GPS定位系統與溫度監測系統,實時監控車輛運行狀態及標本所處環境參數;專職配送人員在采血點使用無線射頻裝置對標本進行掃描,網絡系統實時讀取裝置中的數據并進行監控;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配置監管設備,通過大屏幕實時顯示標本轉運情況,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工作人員可通過屏幕顯示結果及時讀取標本轉運實況,確保標本安全、準確、完好與及時地運達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工作人員也可根據標本量及到達時間提前做好儀器及試劑耗材準備,保準檢驗報告及時準確的發送。數字物流還可根據現有的標本轉運情況及檢驗結果回報時間(TAT)等參數,進行成本運算及效益分析,真正做到精細化管理。
2.3大數據挖崛促進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建設 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在運行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包括標本運送情況,設備運行數據及患者的醫療數據等,含有豐富的信息資源,蘊藏巨大價值,充分挖掘該數據可進一步促進檢驗中心的建設。數據挖掘是指從海量數據中獲取有效的、潛在價值的、新穎的、最終可理解的模式的過程 ,它能夠發現隱含在大量數據中的知識,為決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2.4信息化服務增強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極大地滿足了醫改的需求,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和患者就醫成本。 區域信息化網絡建設可實現整個醫學檢驗數據共享,以便于衛生行政部門對區域內居民健康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管理和反饋,方便患者在采血點領取報告,省去報告傳送流程。實驗室信息系統和醫院信息系統之間的無縫隙對接,可進一步優化檢驗流程,節約人力物力,減少差錯事故。
隨著互聯網及便攜式移動設備的普及,上網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保護患者個人隱私的情況下開通檢驗報告網上查閱服務可使患者準確無誤地領取或查閱到檢驗報告,及時就醫,縮短就醫時間及降低就醫成本,提高患者滿意度。通過與通信公司合作,在檢驗報告完成時可發送短信提示,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可通知不會上網的患者及時領取報告,免受來回奔波而取不到報告的痛苦。
2.5建立遠程教學及圖像式會診平臺提升區域臨床檢驗中心影響力 標本的正確采集是影響檢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通過互聯網技術,搭建遠程教學平臺,實行有計劃的線上線下同步培訓與考核的模式,強化人員培訓,確保規范、正確地采集標本。此外,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應該承擔對基層、一級及二級醫院的指導和培訓教學工作。遠程教育平臺可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時間限制地為檢驗工作人員提供學習機會,拓展檢驗人員視野,提高檢驗人員能力。圖像式會診平臺可使在臨床工作中難以識別的細胞形態通過互聯網平臺呈現給專家,達到遠程會診目的,同時可提供學術討論平臺,為基層醫院提供幫助,提升區域臨床檢驗中心影響力。
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是實現醫療資源縱向整合的新模式。在中國國情下,依托大型公立醫院建立的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在實現資源整合的情況下,進一步強化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促進分級診療指導的落實,使廣大患者就近享受同質的醫療服務。“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實戰結果,其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整合,其代表著一種新的發展方向。緊跟科技發展步伐,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可更好地推進及發展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當然,我國“互聯網+”計劃才啟動不久,發展還不夠快速,仍需檢驗人員及相關高科技人才不斷努力,促進“互聯網+”區域性臨床檢驗中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