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霞
(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學報編輯部,河南 鄭州 450000)
校對是當下我國出版編輯工作的重要流程之一,具有較大的意義和影響。然而,現階段有關校對在編輯工作中的模式與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該問題現狀,要求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如提高出版物質量、為原本內容的保持打下重要基礎、校對過程中融入“情”、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校對過程中抒發“感”等。
所謂校對就是指通過自身能力與工具應用,對某一行業成果及作品等進行標準比對,將存在的錯誤性、誤差性降至最低。隨著當下我國出版行業的迅猛發展,校對作為編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事該行業的人員被稱為“校對員”。校對工作可以說是出版書籍的最后一道保障,對保證其出版書籍的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對工作不是單一片面的簡單流程,而是更為科學、合理的系統布局。從校對工作本身性質來講,需要一定的耐心及工具應用,對待出版書籍中的內容文字進行一一校對。將稿件內容可能存在的誤差降至最低,包括公式、語言、語法、格式、敏感詞等。傳統編輯中的校對工作主要通過“照稿改字”的方式對其進行校對,這種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校對速度較慢,且形式方法較為傳統。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諸多校對工具應運而生。通過對相關資料及走訪調查發現,目前校對工作標準及方向已經從“對錯觀”向“是非觀”轉變,“是非觀”是一種更為鮮明的規范要求。校對工作主要包括對科學、宗教、政治等領域的語法、詞句及修辭的差錯鑒別等。
人工方式是傳統校對工作中最為鮮明的特點之一。主要是通過工作人員對稿件內容進行逐一比較核對,即所謂的一字一句地看、查等。這種方式的作用在工作效率提升方面十分受限,每個工作人員只能一天定量校對多少稿件內容。同時,該方式會使校對員產生嚴重的疲勞感,不間斷地進行對照修訂讓人對工作產生乏味感與枯燥性,導致身體、大腦都嚴重疲勞,不利于工作的順利開展及員工的身體健康。現代科學技術及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在編輯工作中校對模式也逐漸創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計算機、校對軟件的技術應用。在此同時,還實現了多稿校對、電腦軟件自動校對、語音校對等。模式的不斷創新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當然也對降低員工疲勞度起到積極作用[1]。
編輯工作中校對模式的不斷創新,諸多新技術、新工具的投入應用,極大提升了稿件內容質量。在諸多校對模式應用中校對員可以通過新工具、新技術,將傳統人工校對中存在的質量問題進行優化,如通過編輯軟件中的“文檔校對工具”可以發現文稿中存在的錯字、錯詞等,避免了校對員一字一句地進行對照修訂。另外,在校對過程中計算機編輯軟件將其校對工作的進度、質量、標準等進行全面提升,發現與規避文稿中存在的隱患性問題,為提高稿件內容質量奠定堅實基礎[2]。
版前橫向編校是指將出版前已加工的稿件分割成幾個部分,與現行其他優質刊物上類似的論文相比較,以找出差距和可改進之處,達到編校質量再升華的目的。例如:將自然科學研究的論文分割為摘要及關鍵詞、序言、實驗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等若干個部分,與中國知網中引用率高的近期其他刊物上相關主題的優質論文相對比,找出問題和差距所在,進而再次聯系作者進行編校問題上的共同修正。這樣做對于提高文稿質量和已刊發論文的引用率有很大幫助,進而增強期刊的競爭力,但這需要編校人員投入更多的精力。
新軟件融入采編系統,將校對環節前移,分層校對。編輯、部門主任、值班領導,分別運用軟件對稿件進行分類分層校對,稿件經過每個經手人校對,增加關口,落實校對措施。重要稿件除了走常規流程外,還應采取圖文互校、數字輔助校對等方法。新機制要規定,重要稿件寫完后,作者應在文尾單獨標明稿件字數、段數。讓編輯、校對人員心中有數,杜絕漏字、漏段。特殊稿件還要求作者用手機拍照,短信、微信發送,以便編輯校對利用手機圖片與社交媒體傳輸稿件對比,防范差錯或人為破壞。
縱觀我國歷史發展,文字內容及稿本書籍對于知識傳播、理念宣傳十分重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書籍”作為我黨重要的理念宣傳與信仰推廣的載體是當時的重要資源之一。在該時期內大量編輯工作者及校對者都付出諸多勞動。在該過程中校對工作尤為關鍵,對稿件質量、稿件形式、稿件意義及表達實質的效果性影響頗大。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知識的渴望空前,在該階段大量書籍與內容形式都大量呈現出來,如經濟類書籍、農技類書籍、外語學習類書籍等,甚至還包括很多外文書籍。這些都需要在編輯工作中對其進行標準校對,這樣才能保障其出版物質量。新時代背景下,電子書籍的不斷推廣對傳統紙質書籍必然會造成一定影響。通過校對工作模式的創新突破,起到對電子出版物更為精準的質量保障[3]。
科學、合理的校對,可以對原文內容不變及精神實質起到一定保障作用。校對工作是在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重要載體,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文稿出版過程中受諸多因素極易導致作者原稿實質及精神呈現受阻,所以校對工作的有效應用,可以起到規避歪曲內容及扭曲精神的作用[4]。
在實際編輯過程當中,編輯工作者很少將校對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對校對的呈現性、影響性、促進性不了解、不掌握,影響了編輯稿件工作的時效、精準性。因此,基于上述情況分析,在造“影”過程中融入“情”,至關重要。具體如下:第一,校對工作者應該“投入情感”,校對稿件是一項較為乏味、枯燥的系統流程,在校對過程中如缺乏情感融入,就會導致校對作品出現空乏性、形式化,即缺少“靈魂”。第二,校對工作應該注重“細節挖掘”,在投入情感的同時,校對工作者應該對其校對細節進行挖掘。在實際校對工作中應該以總體布局、細節分析為主,注重校對過程的細節表達與美感彰顯[5]。
在編輯校對稿件過程中往往需要編輯工作者站在自身立場對校對進行講評論述,目的是提升校對員的獨特性及視角性,進而增強該校對工作的客觀性、精準性。在校對過程中應該對其文稿進行情感抒發,將自身感悟注入其中,這樣才能更為客觀、合理地將編輯稿件進行效果體現。具體如下:第一,提升校對工作者綜合素質,主要包括校對技巧、職業道德、人文情懷、生活態度等。只有提升其綜合素質,才能在編輯校對稿件中將自身感受融入到校對中去。所以,提升編輯工作者綜合素質至關重要。第二,結合當下時代背景需求,新時期下校對稿件工作應該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應用網絡信息技術、媒體技術等,對編輯內容進行校對,讓光影效果更為立體化、層次化,這樣才能更好地讓編輯工作者進行情感融入,進而提升整體稿件質量。
校對員應該從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入手,通過專業培訓、理論培訓、思想培訓等,從自身校對技能、分辨能力、分析思維、專業技巧等多方面進行提升,強化自身職業道德及核心素養。具體如下:第一,認真領悟“校對工作”實質,學習優秀編輯、校對工作者的操守,客觀、獨立、公正的校對風格,結合當下國家政策及戰略發展導向,融入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不斷強化自身素質,做新時期的校對員。第二,堅持以“出版”為本,編輯工作應該從出版角度出發,滿足出版及作者需求。校隊員要深入工作基層,在工作基層鍛煉自己、豐富自己、完善自己,不斷積累工作經驗與技能,進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第三,加強理論專業學習,包括新聞理論、新聞專業、傳媒基礎等,不斷加強其理論專業素養及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