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怡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中國政府推動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養“三農”工作隊伍,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鄉村人才……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鄉村人才發展的極度重視。在新媒體環境下,鄉村網紅的崛起展現自己的鄉村,為鄉村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當然,在繁雜的互聯網世界里其發展也會面臨挑戰。作為新聞工作者,要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更多關注鄉村的發展,了解鄉村社區生態,讓鄉村網紅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人,普及率為57.7%;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人,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建設和優化升級,鄉村互聯網條件不斷完善,鄉村網民規模不斷擴大,手機成為村民們的“新農具”,種地、摘水果、做飯、殺豬、放牛羊等內容都是村民們的“果實”。區別于擁有高超的后期技術的視頻,他們所呈現出來的都是通過低成本的制作和粗糙的剪輯,鏡頭里配上隨性的鄉音和樸實的面容,最大限度地還原了豐富多彩的原生態鄉村生活。原創特色鮮明的內容配上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應,迅速圈粉并且燥紅,不僅吸引當地人,同時也會喚起農村之外的許多人的好奇與鄉愁。
場景這個詞在移動時代被著重關注,通過地理位置的推送,或者是在特定場景下的閱讀需求,都是一個成功移動互聯網文化產品所需要考慮到的因素。鄉村網紅們所拍攝的視頻帶有很強的地緣和社交屬性,廣西巧婦九妹拍攝田間勞作和當地特色美食,四川@李子柒拍攝“詩與遠方”的山居生活,桐族女孩袁桂花鏡頭下的每一顆果實、每一滴雨水以及每一個笑容,樸實又迷人。背倚食材豐富的大山,自帶悠然自得的節奏,營造了世外桃源的境地。對于同在鄉村的村民,他們通過視頻可以產生共鳴,并且提供了致富的新方法,對于在外打工的農村人,是游子們思念家鄉的新渠道,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的鄉愁,同時也給生活在快節奏的大城市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向往世界的窗口。
CNNIC的報告顯示,74.1%的網民通過使用短視頻應用來滿足碎片化的娛樂需要。短視頻和直播這種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已經悄然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2012年,今日頭條開始招募“三農”合伙人加入頭條號進行視頻創作,為助力“三農”信息普惠,這是“三農”短視頻的一個開始。2018年7月,今日頭條又推出“金稻穗計劃”,加大對“三農”創作者的補貼力度。2018年9月,20位鄉村網紅被快手副總裁陳思諾邀請來到清華大學,給他們準備了系統性的商業培訓,希望他們能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帶頭人。除此之外,西瓜視頻、新浪微博、抖音等各大社交平臺也都加入了“三農”短視頻的欄目。鄉村網紅們通過拍攝“古風美食”“風土人情”“家鄉特產”“三農經驗”等內容,發送到各大社交平臺,通過平臺簽約、家鄉特產的買賣等方式獲得收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除了關注鄉村網紅的流量收益意外,還有流量以外能帶來的收益,城市大快節奏與鄉村的慢節奏形成對比,即使村民們起初生產內容很粗糙,但正是由于不修邊幅的質樸和恬靜,使得人們向往鄉村的愿望大大增強,旅游業、民宿等新生態的衍生物慢慢出現,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鄉村網紅的崛起,一方面,大家為農民點贊吶喊,讓農民的付出和貢獻獲得了相應的尊重和認可,為普通觀眾了解到農村的新發展、新動向提供了一個窗口;另一方面,針對農民“走出去后不愿回”的問題,“互聯網+農業”新業態給年輕人提供了回家鄉就業、創業的平臺與機會,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鄉愁,有效吸引年輕人回流農村,反哺家鄉。
目前,成為鄉村網紅,已經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愿望和無聲的默契,互聯網的接近性使得用戶大量涌入,@土味老爹、@土味視頻、@土味挖掘機等微博大V,微博內容都包括很多鄉村孩子們的獵奇視頻,大多數都是未成年,五顏六色的頭發,夸張的情節弱化了粉絲的觀看意愿,視頻內容同質化、低俗化嚴重,商業主義遮蔽了鄉村人文的傳播,使得觀眾對鄉村視頻產生了很大的誤解。
不僅如此,鄉村“奢侈化”現象也逐漸出現,比如天價農副產品、高檔消費和鄉村旅游項目等,村民們只想一味地賺錢,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欺騙消費者,沒有考慮長遠的利益,鄉村的價值被淹沒,資源開發被破壞,鄉村的吸引力下降,鄉村振興的步伐也會變慢。
鄉村網紅的視頻傳播了一種恬靜、完美、舒適的鄉村生活,制約了受眾對于鄉村環境的認知,擬態成為一種“小橋流水”“田園牧歌”的世外桃源,與現實的快節奏生活形成鮮明對比,隱藏了真實農村生活的貧苦和艱辛。
由于城鄉之間的經濟差異,對于信息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而造成的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現實問題。欠發達的經濟狀況和文化教育的落后是隱藏在視頻背后的真實情況,造成了鄉村的嚴重兩極分化,掩蓋了鄉村文化的真實發展。所以,中國鄉村的人員流動、傳統文化的解體、城鄉經濟的差異,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需要考慮背后更加深層的原因。
鄉村網紅們紅了之后,會帶動家鄉的農產品發展,廣西@巧婦九妹2019年5月銷售荔枝35萬斤以上;“我是馬小壞”在2019年“618”大戰中,4小時內賣完1000斤的無公害甜玉米……雖然帶貨能力很強,但是也有不少人對鄉村網紅銷售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感到擔憂。
同時,一個產業、一個地方的發展和宣傳,離不開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然而由于鄉村旅游經營者、政府部門等缺乏對網絡的了解,人力資源不能有效規劃,使得他們的衍生產業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不僅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也會對鄉村文化的傳播造成影響。
雖然互聯網發展得非常迅速,覆蓋面也很廣,但是相對于城市居民來說,村民們接觸互聯網的時間還很短,同時,經濟差異、文化差異導致村民的媒介素養普遍不是很高,這是限制鄉村文化傳播和發展的不利因素。
政府、教育機構等組織應當積極展開培訓,幫助村民們認識新媒體,了解互聯網的傳播規律與特點,傳授在繁雜的互聯網信息世界里如何提高自己辨別信息、過濾錯誤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要了解微博、微信、客戶端的使用情況,正確有效地宣傳和傳播鄉村文化。
2019年1月9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網站發布《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和《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媒體也應當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增強自律性,強化平臺責任,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做好把關人,傳播好鄉村文化。
“三農”視頻的興起,導致用戶下沉,拍攝者重復播出自己的日常生活,粉絲們會產生審美疲勞,這樣一來,博主的吸引力下降,粉絲數量也會逐漸減少。因此,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一定要保持內容優勢,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IP,微博博主@李子柒的世外桃源古風滿足了人們對世外桃源的幻想,@野食小哥的野外風飽含對生活的熱愛和儀式感,這樣的獨特內容,才是讓他們保持百萬粉絲的秘訣。
除了在內容上下功夫之外,對于鄉村文化的線下體驗也要重視,開拓鄉村價值的藍海市場。在體驗經濟下,深度參與已經成為主流。湖南衛視的《親愛的客棧》節目,揭開了明星光鮮亮麗的外表,遠離紛擾的城市生活,通過經營民宿和客棧,帶動當地村民傳播分享和創造幸福生活。節目中的特色美食、麋鹿妝、樹皮畫、以鹿為載體的特色手工制作品等,都是這個節目IP的衍生物,方便消費者體驗,不僅讓觀眾深入了解了鄉村的文化,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第二季結束時候,節目組與阿爾山當地政府進行交接,將美好的生活繼續傳承下去,做到人走茶不涼,帶“紅”了最美村支書,也帶“紅”了產業和家鄉。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員黨國英認為,農村“網紅”經濟的出現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推廣農村技術、傳播農村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為了以后更好地鄉村傳播,村民們要善用網紅經濟,組織有效的團隊。
村干部可以作為領頭羊,成立一個以該村網紅為核心的商業集群,廣西@巧婦九妹在銷售自己產品的時候,從打包到分發到快遞都有本地村民的參與,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另外,政府部門可以專門組織工作人員開展相關的技能培訓與學習,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與優質的商業類關注鄉村文化的新媒體賬號開展互推合作,增強鄉村文化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