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蕓
(貴州教育出版社,貴州 貴陽 550081)
出版資源是指在出版過程中所有組成因素的集合,而出版資源配置則是指將出版資源按照特定的方法做出調配,以達到出版利潤的最大化。猶如一臺設備的各個齒輪,只有大小齒輪互相嵌合,設備才能以最小的電力消耗發揮出最大的功效。
出版產業和出版資源配置有著密切聯系,主要在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出版資源配置可以分為資源初始配置和資源再配置。資源初始配置是指生產要素在初期的時候在部門間、企業間的分配,而資源再配置是指在資源初始配置后,各類資源在部門間、企業間的流動及重組。在一般情況下,出版資源的初始配置會形成出版產業結構,而出版資源的再配置是對出版產業結構的調整。
另一方面,出版資源對出版產業來說極其重要,是出版產業的命脈關鍵。在出版資源中:人力是出版活動中的“大腦”,保障出版的順利進行;選題是出版活動中的“靈魂”,為出版物提供實質內容;資本是出版活動中的“血液”,使出版業得以生存與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出版資源對于出版產業來說就像人體中的各個器官,各自分工且相互協調,使出版產業得以發展。出版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影響著出版產業的發展規模。
當然,出版產業也并不是純粹處于被動之中,它也會反過來對出版資源的配置產生作用。一方面,出版產業是出版資源的大環境,沒有了出版產業,出版資源就只是單純的“人”“錢”“書”,甚至只是一串字符。另一方面,出版產業的發展也會影響出版資源的配置,在一段時間內,出版資源的配置會依賴于出版產業的發展,并與其發展狀況相適應。
目前,國家出版產業蓬勃發展,但出版資源配置由于其自身的穩固性,逐漸不能與出版產業相適應,因而出現了一些沖突。其中,出版資源配置和出版產業都存在各自的問題。
1.出版資源的總量并不充足。雖然我國每年出書的數量很多,位居世界首位。雖然“量”很大,但“質”并沒有跟上。我國出版資源的總量并不充足,出版技術和人才數量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出版資源的配置不合理。在出版產業市場上,同時存在著“難出書”和“濫出書”的現象,高品質的書籍發行很少,低品質的書籍發行太多。
3.出版資源嚴重浪費。在出版產業市場上,不但有著數量眾多的出版單位,而且還有很多低質量的內部報刊,導致出版資源嚴重浪費,產生了大量的“隱形”損耗。
4.出版資源創新意識薄弱。長久以來的計劃經濟致使出版資源創新意識薄弱,選題互相撞車,產生了大量低水平的“雷同卷”。
1.出版產業供需失衡。在很長的一個時間段內,我國的書籍需求量一直保持在水平線上并未變化,但書籍的發行數量卻呈爆發式增長,造成數量供過于求,導致出版資源浪費。
2.舊體制的阻礙。由于長久以來的計劃經濟,出版方的壟斷性阻礙了市場競爭,致使出版單位在市場中不能實行“優勝劣汰”,出版資源不能進行優化配置,從而造成質量水平低下的出版物被大量發行,最終造成出版資源浪費。
3.出版產業的同構化。產業同構化是指在產業結構的變動中出現的地域結構的高度相似趨勢。比如說,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教育社、出版社等,它們的名稱、結構等都高度相似。在短時間內可以使得產業快速發展,但從長期來看會使得資源配置的效率變得低下,進而嚴重阻礙經濟產業發展。
4.出版單位的素質缺陷。很多出版單位并沒有找準自己的正確定位,缺少自身特有的風格特色,總是著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盲目追風、蹭熱點,存在剽竊現象等,忽視了自身水平與出版質量的提高。
“優化”是指采取一定措施使其變得更有效率,是一個完善的過程。出版資源優化配置是使出版資源配置變得更加協調的狀態,優化配置的目的是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出版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有三個:
通過調整出版資源在出版、印刷、發行三個部門間的配置及利潤切割,使出版物內容更加豐富。通過對出版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打破貿易壁壘,進而在全國建立出版發行中心,最終調整出版業的產業結構。
對出版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可以促使出版資源的集中,進而培育大型的出版組織,推動出版經濟的轉變,最終促進出版產業的發展。
對出版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可以打破傳統出版產業的格局,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在一起,共同合作發展,提高出版單位的運營效率,從而增強出版業的經營能力。
目前,只有出版產業能夠取得進一步發展,才能解決當下出版產業和出版資源所面臨問題。我們需要從問題出發,結合優化目標,進而發現對出版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有效方法。
由于出版產業在市場經濟中所存在的問題是市場經濟本身不可修復的,因此政府應當對出版產業加強宏觀調控。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優化起主要作用。然而盡管市場機制的調節可以解決微觀平衡,卻不能夠解決宏觀平衡。出版業是國民經濟中的產業之一,自然應當處于國家宏觀調控之中。由于出版業對青少年成長、輿論導向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不僅要加強對出版產業的宏觀調控,而且應當對其高度重視。
對于一個產業來說,其產業結構對資源配置的影響頗深。出版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應當加強出版業的產業化,打破出版資源的地區壟斷,從而形成統一的全國市場。
由于出版業自身所存在的“同構化”問題,各地的出版單位不僅存在著高度的相似性,而且數量繁多,甚至還形成了各自的“貿易壁壘”,導致出現供過于求、重復出版等問題,造成了出版資源的浪費。因而,必須“先破后立”,打破當前局面,不僅要淘汰重復建設的出版社以及低質量的出版社,而且還應當調整出版結構,完善市場經濟的調節機制,鼓勵優勝劣汰,使得優質的出版單位具有更多的出版資源,進而實行企業兼并,以優質出版單位為核心,融合成為一個集團,走大規模的集團化道路[1]。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單位在走集團化道路的時候,不能純粹以資本的多少進行兼并。要知道在當今的市場上,核心的競爭力并不是資產的多少,而是企業技術含量的高低與人才創新能力的強弱。如果出版產業在科技含量與創新能力相同的情況下進行兼并聯合,擁有較多的資本可以增加出版業的效益。但如果沒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與人才創新能力,盲目兼并擴張,會使出版資源造成更大浪費。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我國已正式與國際接軌。面對龐大的國際市場,出版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知識版權時代,我們應當積極參與國際出版活動。
如今,我國出版業的進出口貿易日益頻繁。其中,版權貿易和出版物都呈逐年上升趨勢。然而同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據統計,2017年我國引進版權18120項,輸出版權13816項。可以看出,我國出版物的輸出版權還有很大的潛力空間尚未開發,我們應當重視國際市場,積極開拓。在知識版權時代,我們應當重視圖書版權的引進,與國際出版業進行積極交流,促進我國出版業與國際接軌,將國際先進文化引進來。同時弘揚民族文化,發行優秀作品,將國家優秀傳統文化輸送出去,使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將目光盯在海外市場,通過與國際出版業的合作,開拓國際新領域,有計劃地將我國出版業打入國際市場。
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對于出版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由于知識經濟的特征是信息,而出版業又是一個高信息產業,因此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出版業瞬時處于一個充滿潛力的發展空間之中。
然而同時,出版業也是傳統產業。從出版業的結構來說,它缺少知識含量和高新技術。而由于出版業缺少相應的技術含量,導致出版業的產業效益較為低下,因此,應當提高出版資源的利用率。主要有下面幾種方法:
1.加入高新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加強高新技術的運用,從而提高出版業的效益。
2.利用高新技術優化出版產業結構。掌握多媒體光電技術,將紙質出版物與新媒體相結合,打破媒體間“各自為政”的格局,不僅可以使得多種媒體合作發展,還可以使傳統出版業能夠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提高出版資源的利用率,使傳統出版業能夠進行“多元經營”,最終提高產業效益。
3.資產重組。資產重組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而資源優化配置是資產重組的目的。出版業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引進高新技術,不但可以提高技術含量,還可以改善出版業的資本結構,從而提高出版業的產業效益[3]。
4.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目前,高新技術就是先進的生產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在于先進的高新技術應用。當今時代是知識的時代,出版業只有最大化地利用高新技術,才能提高產業效益,而這只有通過人力資源的勞動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在出版資源中,人員的能力決定了出版產業化的速度,也決定了人才在將來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當前,我國出版業的人才并不充裕:一是缺少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二是缺少既懂知識又懂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應當進行人才培養。可以將可造之才送到國外去學習先進的出版技術與創作,也可以聘請國外的人才帶來先進的出版技術,提高出版人才的能力素養,從而促進產業化進程,提高出版產業的實力[4]。
綜上所述,出版產業和出版資源配置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不可分割。其中,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出版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我們應當提高出版產業的相關技術與創新能力,促進出版產業的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