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楊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信息技術與認知科學深刻影響著高等教育格局、人才需求結構以及未來育人模式,社會更加需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更加需要建立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模式。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學生工作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在大學辦學治校的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00后”作為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一代人,思想較為活躍,觀念較為超前,傾向于探尋新鮮事物,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刻,認為政治與自己的生活較遠,容易被不良思想侵擾,對其價值取向帶來消極影響。基于此,高校需在以人為本教育觀念指引下關注“00后”成長,在總結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前提下探析育人對策,給予“00后”價值取向正確引導,達到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高校教育改革目的。
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秉持“大思政”格局,優化升級思政課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是思政教育效果保障的基礎,只有教學內容科學、先進、有效,才能滿足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需求,為此高校應根據“00后”身心健康成長切實持續革新教學內容,整合思政教育資源。例如,部分“00后”認為政治離自身較遠,高校可將“‘00后’黨員事跡”編輯成冊供學生閱讀了解,旨在發揮榜樣效用,使大學生認識到“00后”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主力軍”,繼而端正其政治態度,樹立政治認同意識,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調整價值取向。
要求高等教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人為本,思政教育方式多元化。“00后”性格鮮明、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強,加之成長環境相較于“80后”“90后”較為優越,更加熱衷于求新獵奇,這就需要高校根據“00后”大學生思維習慣、行為方式、性格特點、個性喜好等客觀因素展開思政教育活動,確保教育形式、觀念可被學生所接納,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奠定基礎。例如,“大思政”高校可在“SoLoMo”模式下面向“00后”學生群體建立本地化社交移動平臺,定期向學生群體推送發生在本地且與學生關系較為密切的時事政治資訊,為學生打開了解國家政治、社會動態的窗口,同時鼓勵學生在線探討,針對資訊各抒己見,教師參與探討并給予正確引導,拉近師生距離,滲透科學價值觀念,落實思政教育目標。
要求高等教育注重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思政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高校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政治認同意識、政治思維品質等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力得以提升,為此高校圍繞“00后”學生群體應踐行立德樹人精神,以能力為核心進行思政教育創新,確保學生不僅可以端正政治態度,樹立科學價值觀,還能運用所學知識投身到社會建設、國家發展活動中,使“00后”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1]。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中心思想,確保“00后”在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樹立政治認同意識,規避不良文化思潮的侵擾,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基于此,高校需以突出育人優勢,實現思政教改目標為導向科學展開研究活動,一方面圍繞“00后”學生特點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圍繞新時代思政教育價值取向進行分析,繼而積累育人經驗,整合教育資源,為順利開展教育工作鋪平道路。
為保障新時代黨政思想可不打折扣面向“00后”學生群體予以輸出,使“00后”可堅定不移擁護黨、跟隨黨,教師需具備新型育人手段靈活駕馭能力,根據學生學習實況予以創新。例如,為培養“00后”社會責任感,高校可組織學生設計開展“社會公益周”活動,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的實踐小組以“關愛老兵”為主題印發革命題材報紙,鼓勵民眾給抗戰老兵捐款,有的實踐小組以“垃圾分類進社區”為主題在社區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并解答居民提出的疑問,加大環保宣傳力度,還有的小組以“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為主題深入農村地區組織小學生開展業余活動送去愛心,通過“社會公益周”活動達到增強“00后”社會責任感的政治教育目的。
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無法一勞永逸,主要源于“00后”不斷學習成長,對自身、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有不同見解,為此教師需根據學生身心成長規律調整教育體系,重新梳理育人思路,篩選教育要點,使教育架構更具靈活性、科學性、發展性。例如,高校可將職業意識納入思政教育架構,培養“00后”學生工匠精神,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進取,如高校可從學生專業角度出發舉辦“技能創新大賽”,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大膽創新,滲透新時代“萬人創新、萬人創業”思想觀念,調整學生價值取向,為提升學生“雙創”能力夯實思政教改基石[2]。
當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僅以思政課程為依托面向學生講解有關知識,影響學生思想政治知識學習成效,無法將其所學內容付諸行動,對“00后”高校學生價值取向很少產生影響,降低思政教育質量。
高校面向社會培育優秀人才,需學生具備社會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圈定在校園范圍內并不合時宜,無法引領學生投身到工作崗位與生活實踐中,這就需要高校賦予思政教育聯合性,豐富育人主體,拓展教育范圍。
雖然新時代教改背景下先進思政工作方法不斷增多,但并不代表“新”是教育方法的唯一意義,需在“新”的基礎上具備實效性,不僅可以吸引學生關注思政知識,還能對學生價值取向產生正向影響。然而,當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存在不適性,無法優化配置思政教育資源,降低學生綜合素質[3]。
一方面,專職教師應轉變自身思政理念,積極學習新時代黨政思想,將思政課程視為學生了解黨、擁護黨的橋梁,同時為推動思政教育與時俱進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高校任課教師應具備思政教育滲透覺悟,從專業、市場、文化、經濟等領域出發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建立網格化思政教育體系,使思政教育內容更加充實,教育角度更為多元,多渠道幫助“00后”學生調整價值取向。例如,高校可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創設思政教育選學課程,將思政教育與學生職業規劃關聯在一起,確保學生從業方向符合國家建設背景下人才培育要求,繼而助力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一是高校應營建良好的政治教育氛圍,例如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組織學生群體進行匯報演出,通過歌舞、小品、演講、話劇等形式抒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喚醒“00后”的愛國意識,借助校內圖書館給學生推薦愛國讀物,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量。二是明確“大思政”格局職責分工,高校黨團聯動,發揮學生工作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在理論基礎上,通過各樣活動增強思政活動感染力、影響力,同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三是政府應給予思政教育良性引導,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新時代思政教育先進理念,關注“00后”高校人才的養成。四是高校還應積極與社會優秀企業尋求合作育人良機,為“00后”學生崗位實訓建立平臺,使學生可通過崗位實訓了解職業精神內涵,在企業文化影響下調整其價值取向。為使政府、高校、企業三方聯合育人質量得以有效提高,應在協商下制定聯合育人考評標準,以此為由明確多方合作育人責任,為統籌“00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奠定基礎,同時根據考評結果可調整三方聯合育人方法及思路,使思政教育得以走出高校、回饋社會且更具成效[4]。
一方面,高校應對“00后”學生性格喜好、價值觀念有所了解,確保教育活動以人為本、科學可行;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提高自身教育創新能力,結合實際豐富思政教育方式。例如,在“研學”思想提出后高校可組織學生展開一場追溯文化、升華精神、滌蕩心靈的“研學之旅”,如深入革命根據地感受“紅色文化”魅力,了解苗繡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參與“行走的力量”等公益活動,使“研學之旅”主題更為豐富,滿足“00后”學生求新獵奇心理需求,教育意義隨之凸顯,同時可培養“00后”學生協作能力、集體意識、民族文化自信等核心素養,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實效性。再如,高校可在“互聯網+議題式”教學模式支持下拓展時政問題探討廣度,如教師可以《少年的你》電影中“校園欺凌”話題為載體,引導“00后”學生探討如何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欺凌”現象,同時借助網絡邀請法律專家、教育顧問、心理醫生參與探討,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辯論,同時教師針對多方探討結論予以總結,使育人體系更為完善,繼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并提高“00后”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5]。
綜上所述,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量,思政工作者應率先端正政治立場,明確政治教育目標,在了解“00后”學生心理基礎上探尋其學習需求,以此為由調配教育資源,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與政府、企業等社會主體合作育人,鼓勵學生回歸社會,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用在學生實踐活動中,繼而給予學生價值觀念良性引導,同時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滿足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活動改革發展需求,使高校人才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