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去年底,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一次歷史紀念活動中呼吁德國人保持“低調愛國主義”。在《環球時報》記者看來,這既是對二戰歷史教訓的清醒認識,也是對理性愛國主義的追求。
由于二戰歷史原因,德國一度回避“愛國主義”,擔心這一概念可能讓德國重新回到極端狀態。在德國媒體報道中,“愛國主義”曾長期是個“禁用詞”。兩德統一使德國人重新找回了自信。但德國人愛國主義的爆發則與2006年舉辦世界杯足球賽有很大關系。記者清楚地記得,當年每逢有國家隊比賽,德國人便身披國旗,頭戴國旗帽,臉畫國旗圖案,走上街頭。
如今,愛國主義不再是禁忌。但《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即便是現在,德國人的愛國主義也不那么高調。不會把愛國主義掛在嘴上,而是從平時的一點一滴中體現出來。這從德國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可見一斑。從幼兒園到小學,老師會通過家鄉常識課,帶著孩子們認識家鄉的街道、河流、古跡等;初中和高中,老師會帶學生到全國各地旅行,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
近年來,德國媒體掀起一股愛國主義潮:德國衛星一臺一檔名為“我愛德國”的電視秀,每周邀請名人和普通觀眾參加關于德國知識的競猜活動,屢屢創造收視高潮;德國《明鏡》周刊、《圖片報》等也不定期推出“愛家鄉”“在國內度假”等專刊。
本屆德國政府還把內政部改名為“聯邦內政、建設和家園部”,突出“家園”概念。這一改名能讓人立即聯想到德國啤酒、香腸、萊茵河、阿爾卑斯山等文化因素,顯示德國政府希望民眾有一種文化歸屬感。
《環球時報》記者身邊的德國人對愛國主義有不同的認識。西門子工程師烏維說,愛國主義就是做好本職工作,提高產品質量,保持“德國制造”的良好聲譽。對于軍人奧樂爾來說,德國軍人在境外執行使命是一種愛國行為,是維護國家利益、為國效力。德國議員卡羅琳娜則對記者表示,作為政治家,愛國主義不應該是喊口號,各黨派應以大局為重。
德國柏林政治學者弗萊利克對記者說,“低調愛國主義”可以提升社會凝聚力,也能推動經濟發展。此外,它能打擊強調民族主義的極右翼勢力。“不再回避愛國主義是德國走向正常化的體現。但基于歷史原因,德國必須在此問題上保持低調。”弗萊利克說,這有利于德國后人保持對歷史的反省。▲
環球時報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