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在京成立。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希望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賀信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歷史研究的宗旨、定位和使命任務,為新時代中國歷史研究指明了前進方向,為辦好中國歷史研究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貫徹執行。

2016年9月18日,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遼寧省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中國人自古重視歷史研究,歷來強調以史為鑒”。自先秦時代起,中國人就開創了記述、傳承和借鑒歷史的傳統,《尚書》《左傳》《國語》等經典文獻中保存了大量歷史敘事。以《史記》《漢書》為龍頭的二十四史,比較完整地記述了中國古代的歷史,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至今仍不乏啟迪。中國歷朝統治者也都非常重視歷史的借鑒作用。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其“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的歷史名句,至今傳誦;司馬光“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宋神宗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名《資治通鑒》。先哲的努力、統治者的重視,使中國古代的史學比較充分地發揮了資政育人的功能,形成了悠久深厚的傳統,產生了一大批傳承文明、啟迪人心的優秀典籍,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度重視歷史研究,更是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在開創他們的學說之初,馬克思、恩格斯就說過:“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也正是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宣告了唯物史觀的創立,為人們正確認識人類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提供了科學指南。他們從人類歷史長河中,科學認定了我們所處的大的歷史時代,明確了我們賴以前進的歷史方位,為我們對于事業的自信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支撐。可以說,沒有對歷史的客觀認知、深度思考和準確把握,我們將很難想象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更無法想象馬克思主義成為科學的永恒的真理。
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列寧深諳歷史研究之于現實革命運動的作用。他指出,“我們必須做政論家經常要做的事情……寫現代歷史并力求使我們的描寫給運動的直接參加者和活動在現場上的無產者英雄們帶來更多的幫助”,強調“要獲得勝利,就必須懂得資產階級舊世界的全部悠久的歷史”。正是基于對人類歷史,特別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發展中若干重大節點和格局變化的深刻洞察,列寧成功地領導了俄國十月革命,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優秀史學傳統的自覺繼承者,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闡揚者和忠實踐行者。毛澤東同志一生重視歷史研究,強調“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都要研究當前運動的情況和趨勢”;“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毛澤東同志的著述,是精熟運用和發展唯物史觀、充分借鑒和吸納中國歷史智慧的典范;熔鑄了馬克思主義精髓與中國優秀歷史血脈的毛澤東思想,極大地武裝了中國人民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面貌。鄧小平同志從“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的高度,深刻闡明了“要懂得些中國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江澤民同志多次要求領導干部“讀一點歷史”,并親自為《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作序。胡錦濤同志也指出,“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
善于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貫通思考,達到思想上的高度自覺并轉化為偉大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判斷,“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確立,無不浸透著對歷史的深邃思考,無不契合著歷史前進的脈動,由此推動當代中國浩蕩前行,大踏步趕上時代,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更加重視歷史的鏡鑒作用。他用四個“最好”概括歷史的價值:“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四個“最好”準確體現了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是“老師”,就必須虛心求教;是“教科書”,就必須終生學習;是“清醒劑”,就必須認真吸取其教訓;是“營養劑”,就必須孜孜吸收其精粹。
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這個論斷從唯物論、辯證法的高度,闡明了歷史研究和歷史認知在人類社會自我認識中的基礎性作用。在致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他再次強調了這一論斷,并著重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研究歷史,重在借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同志積極學習、鉆研歷史,著力提高領導干部的歷史思維能力。他多次主持召開以歷史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中國歷史上的反腐倡廉、中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歷史上的吏治等問題聽取講解。在1月21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領導干部要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被擺到了極其突出的位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視歷史、注重歷史研究和借鑒,使我們的優良傳統得到極大傳承,在新的時代煥發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的完整的系列重要論述,是我們研究和認識歷史的根本指南。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他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對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做出了精辟概括,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這樣的概括,顯示了強大的思想穿透力,必將更加堅定中國人民在偉大事業中奮斗前行的信心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的重要論述,蘊含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和歷史科學的最新認識和思想升華,為新時代歷史研究開辟了新境界,開拓了新路徑。
了解前世之興衰,方能把脈當下之方向。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5000年歷史、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余年的歷史、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近百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偉大飛躍的40年歷史,為我們在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提供了豐厚的沃土和滋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離不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對歷史大勢的深刻認識及把握。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總書記為我們作出典范。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史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但在發展繁榮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研究成果在數量上雖然有了幾何級增長,但一些學者缺乏長時段的、發展的、全局的眼光,不重視規律總結、理論概括,導致學術研究成果流于碎片化、表面化、片面化;一些學者學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僵化、教條化理解馬克思主義,對西方學術盲目迷信和崇拜,導致真正有思想、有靈魂、有立場的學術成果嚴重缺乏,創立能夠與西方史學界展開平等的、有尊嚴的對話的中國史學學派仍然任重而道遠;一些學者缺乏史學研究的經世情懷和主動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的意識,將史學研究當成了自娛自樂的工具,導致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的研究成果明顯不足;少數學者學風浮躁,缺乏史學嚴謹求實的精神,有庸俗媚俗之習、輕浮貪功之氣,導致我國史學聲譽受損,嚴重影響中國史學的國際形象。

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正視并解決史學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呼喚當代中國史學提供智慧和力量。成立中國歷史研究院,是發展繁榮當代中國史學的關鍵一招,有利于以史經世,傳承文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有利于糾正史學研究過于條塊分割的狀況,集中力量辦大事,努力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提供歷史鏡鑒和史學支持;有利于站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雙重制高點上,系統梳理、總結提煉中外優秀文化的核心基因,并結合新的時代條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歷史研究院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成立的,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精神,努力建成全國歷史研究的國家隊、中國歷史研究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世界上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研究機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當代中國史學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國歷史研究的新時代已經開啟,中國歷史研究院將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加強史學理論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中國歷史研究的科學指南,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提供堅實的史學支撐;二是堅決克服史學研究碎片化、表面化、片面化傾向,整合全國力量,開展全局性、規律性問題研究,集中推出一批體現原創性、富有思辨性、具有思想價值、提供精神指引的研究成果,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是堅持以史經世,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力量集中攻關,努力為黨和國家提供歷史鏡鑒和史學支持;四是加強學術隊伍建設,造就一支政治可靠、業務精湛、學風優良的專業化研究隊伍;五是創新科研體制機制,通過開展合作研究、發布項目招標、設立特聘學者、接收訪問學者等方式,加強對全國史學研究的引領和整合;六是加快中國史學走向世界的步伐,努力把中國歷史研究院建設成展示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史學成果的高端發布平臺,在國際史學思潮、史學流派的激蕩和競爭中,清晰而響亮地發出中國學術的聲音;七是加強史學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推進科研手段現代化;八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引導和教育員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營造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氛圍,書寫新時代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