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峰
日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學者前往湖南長沙、岳陽、益陽等地,深入民營企業開展調研。多年來,湖南的民營企業家一直熱衷實業,在工程機械、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等領域創辦了全球知名的企業。2018年前三季度,湖南省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3.9%,比2017年同期提高10.6個百分點,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但在調研中,專家們發現,個別地方的民企仍面臨不少難題,民企生存環境有待改善。
困擾湖南省民企發展的問題,有些是“老毛病”,有些是“新挑戰”,主要集中在七個方面。
一是融資困難問題。目前,銀行表外資金回歸表內,金融監管更規范、更嚴格,客觀上增加了民企貸款難度。監管部門規定的國有銀行必須有一定比例貸款投入中小企業,以及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等政策,實際執行情況不夠理想。在一些商業銀行的業績考核指標中,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分值只占5%,銀行拓展相關業務的動力明顯不足。
二是綜合成本問題。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減稅力度,但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在這方面的“獲得感”不強。土地使用稅等地方稅種的稅率還在增加,企業稅負依然較重。隨著環保標準提升,企業難以獨自承受改造環保設備的成本。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電力等能源成本偏高。另外,企業辦理證照仍需繳納不少費用,辦理過程的透明度也有待提升。
三是社保支出問題。過去,相關費用按平均工資的低限征收,明年將按收入總額征收;中小企業通常只買一兩個重要險種,2019年是“五險一金”都要交。企業和個人的社保支出都將顯著增加,大部分企業將增長40%以上,個別企業可能更多。因此,一些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將承受不小的壓力。
四是公平競爭問題。一些科技項目的評審專家主要來自國企或國有科研院所,評審機構與專家經常同屬一個單位。這種情況不利于科技型、軍工類民企參與競爭。此外,在電力、通信等大型國企的設備采購和工程招標中,民企的處境也不樂觀。
五是特定領域準入問題。鐵路項目的投資、設計、監理、施工等環節有特定資質要求,民企很難達標,因而無法參與工程建設。在養老領域,地方的規劃、住建、消防等部門對養老機構改擴建的限制較多。在醫療領域,目前的診所準入制度也阻礙了社會資本參與社會醫療服務。
六是政策配套執行問題。根據工業用地彈性出讓政策,工業用地可采取租賃方式。然而,有的金融機構卻拒絕對此類情況放貸,導致該政策的含金量下降。在體育產業領域,國務院出臺了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諸多優惠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體育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融資定向優惠等方面仍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問題。
七是法治環境問題。個別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的利益重視不夠,侵犯民企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少數單位和個人甚至通過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等方式阻礙民營企業經營發展。
在2018年11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了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國家各部委也相繼出臺政策,不斷改善民企生存環境。從長遠來看,要想消除制約民企發展的障礙,應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建議將目前增值稅三檔稅率分別再下調1到2個百分點,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分別下調1到2個百分點,還可探索降低消費稅稅率的可能性。目前,失業、工傷、生育、基本醫療費率已無降費空間,可考慮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企業繳費率,從目前的20%逐漸降至15%左右,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保、足額繳費。為減少地區間的不公平,應統一各省企業繳費標準,并推動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二是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應進一步下放授信審批權限,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民營企業信貸投放,優先保障民營企業信貸資源。落實民營企業授信盡職免責辦法,通過績效考核傾斜、利潤損失補償等方式予以獎勵,提高基層業務人員積極性。進一步完善融資擔保服務功能,建立由政府、融資擔保公司、金融機構合作的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公司。發揮公共財政對融資擔保行業的扶持作用,運用專項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為融資擔保機構提供風險控制與保障機制。加大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對省級再擔保公司股權投資力度,提升擔保機構的風險抵御能力。
三是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建議進一步實施行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對尚未納入負面清單的行業一律實行無門檻準入。進一步放開鐵路、能源、電信、市政等領域的市場準入,加快放開壟斷行業競爭性環節,取消對民間資本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性條款。政府推進且適宜市場化運作的PPP項目,一律向民間資本開放。加快推進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行政權力清單、政府責任清單制度建設,依法依規“減、并、放”,切實解決審批過多等問題。
四是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企業家財產保護,營造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下決心糾正一批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申訴案件,保護企業家財產權、企業家創新權益和企業家自主經營權。旗幟鮮明地支持民營企業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在勞動合同管理上,更好地平衡企業和勞動者的權益,支持企業的合理訴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制度。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督促各級政府依法依規兌現向企業作出的政策承諾。
五是防止環保政策“一刀切”。各級政府應兼顧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切實信守法律合同。對于確需停工、停產、搬遷的民企,應給予必要補償。應由國家綜合管理部門牽頭,對國家級生態保護區進行普查,該整合的整合、該撤銷的撤銷。研究制定支持各類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相關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特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