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剛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是孩子認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基礎,也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有著一定的影響,還對學生學習其他科知識有著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按照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積極活躍課堂氣氛,構建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
引 言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語文的資源和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教師要將課本與得天獨厚的資源相結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另外教師要在教學中構建生態課堂,來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一個教師的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優秀的教學是培養出國家棟梁的關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領導者,就是要做好相應角色,與學生相互配合,從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重培養師生之間平等相處,互相尊重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使課堂處于一種和諧、“原生態”的狀態,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1 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意義
1.1學習小學語文的意義
語文作為我國的母語,對學生和老師而言學習和教學的難度不大。而為什么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還依然要學習呢?因為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流傳下來的古典詩詞等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語文涵養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奧妙,同時學習語文也是提高我們自身行為修養的關鍵,所以要做好小學語文的學習,也是為培養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打下基礎。另外,在倡導素養教育和終身教育的今天,學習語文是為了生活中經常要用文字與別人交流,為了學習和工作的需要,為了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為了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在生活中需要口語交際,需要閱讀書籍,需要理解事物的含義,因此學會聽、說、讀、寫對一個人未來事業的成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學習語文也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還有一點原因是學習語文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還能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質量。有一個好的言語表達能力也是能夠治療心理疾病的關鍵。人們能夠通過自我娛樂的方式進行“心理治療”,比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心情不好的時候寫日記或找人排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心理壓力,還能降低心理疾病的發生幾率。因此學習語文要從小抓起,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要注重小學生的語文教育,因為學習好語文對人的一生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1.2生態課堂的意義
構建生態課堂能夠激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注意觀察每位學生的自身優點,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做好準備。在生態課堂中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小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并在未來能熱愛國家的好公民,而不是培養一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在生態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是學生的附屬品,并不是學生的主要任務;生態化課堂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而不是被書本上的知識所局限。
建設生態課堂還能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們常常認為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主要通過自己的備課來為學生傳授知識,這種強制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雖然對減少學生學習惰性有較大的幫助,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所以會有學生產生厭學的傾向和一些學生產生“學習是為老師和家長學”的想法,因此在生態課堂的教學中,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積極活躍學生的課堂氛圍,在教師對課堂的掌握下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同時捎帶化課堂,還能夠培養學生之間團結互助的精神,讓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就會增加學生學習的可能性。
1.3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對學生的影響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構建生態課堂,能夠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生態課堂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還能夠發掘學生的潛能,還能夠激勵學生好學,促進團隊互助。在小學語文的教育中發展生態課堂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有較大的幫助,比如當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遇到生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分配小組,進行組內討論,教師可以適當的加入組內討論為小組引導正確的思路,通過學生自己學習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深刻,同時也培養了同學之間團結合作的精神。
2 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策略
在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好教學情景,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司馬光》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與課文實際意義差不多的短篇,增加學生對《司馬光》這篇課文的理解。教師也要豐富語文課堂活動,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比如在寓言兩則(亡羊補牢、南轅北轍)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講完課以后給學生們布置作業:課后再找兩則寓言,下次上課進行演講比賽。這樣能夠激勵起學生表現自己的欲望,還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此外,在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后,語文課程的主要來源于生活,要與生活及密相關,因此生態課堂必須貼近自然情景,所以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教學時必須要讓學生進入到自然情境中,讓學生能夠領悟到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景和情感。像在學習《詠柳》這一課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觀察柳樹,體驗“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春天。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建設生態化課堂,堅持從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以學為主,因材施教,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潛力,讓小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
參考文獻
[1] 孫雪艷. 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策略分析[J]. 新校園旬刊, 2014(9):179-179.
[2] 蔣英美. 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構建[J]. 課外語文, 2014(1):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