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社區是我國社會治理格局中發生變革最為迅捷、效果最為明顯的部分,不僅因為處于社會治理系統敏感的神經末梢,更是由于承載著日益增多的功能需求,而獲得了充足的創新空間。本文以涪陵土崩坎社區為實證分析樣本,剖析其“五化五建”社區治理模式的背景起因和經驗成效,由此提出了城市社區治理的創新路徑啟示。
關鍵詞:涪陵 城市社區 治理 路徑
一、涪陵土崩坎社區治理創新背景起因
(一)基本概況
涪陵土崩坎社區,位于涪陵江南主城荔枝街道和敦仁街道交界處烏江橋頭一帶,成立于2014年12月24日,面積約0.05平方公里。現有社區干部7名,黨員23名,下設18個居民小組,劃分10個網格,社區內有幼兒園、灌溪溝農貿市場、食品藥品監督所等。
(二)背景起因
1.居住人員復雜。社區居民非常特殊,主要是城區五個街道的貧困和特殊人群,囊括了低保人員、矯正人員、刑釋解教人員以及精神病人患者等。
2.社區住房特殊。社區里都是保障房,沒有商品房,主要有火柴新村、楊樹新村、巨柳新村、兩江名品等公租房、廉租房、安置房等。
3.居民訴求多樣。居民訴求多樣,涉及了小區公共休息場所建設、綠化建設、公共停車棚建設、小區安全管理、就業等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問題。而安置房內居住的都是農村拆遷的居民,融入社區生活存在一定的差異和摩擦。
(三)實踐探索
為了妥善安置居住在社區內保障房的兩牢人員、精神病人、貧困人群等,為社區居民營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土崩坎社區作了實踐探索。
1.打造“公租房·百家姓”為內核的“家文化”。社區始終堅持“鄰里一家親”宗旨,把志愿服務對象重點放在老、弱、病、殘等人群身上,打造社區居民的“溫馨家園”。目前社區已成立志愿者維修服務隊、助殘志愿服務隊等11支志愿者隊伍和5個志愿者服務項目,有固定從事志愿服務的志愿者125名,長期為公租房住戶開展敬老助殘、愛心助學、扶貧幫困等服務活動。同時以社區“婦女之家”為承載主體,以婦女、婚姻、家庭為主軸,以解決婦女和家庭日常生活所需所盼為主業,充分發揮巾幗志愿者在家庭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打造“鄰里守望·姐妹相助”巾幗志愿服務品牌,極大地增強了承租戶們“家”的歸屬感、認同感。
2.開展社區綜合治理實現社區居民“安居”。社區不斷探索新服務管理模式,在房管局和住保中心大力支持下,聯合開發使用住房信息管理系統,可直接登錄網站查詢住戶詳細信息,并開發了手機APP。社區還建立了特殊人員管理臺賬,根據特殊人員的實際情況,制定“專班”工作計劃,嚴格實行“多對一,一對多”的工作模式。按照《社區矯正人員日常管理制度》和矯正對象報到情況,定期到矯正對象的家庭或工作單位隨訪,實時掌握矯正對象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強化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社區還成立了“法律援助咨詢室”“小馬工作室”等調解機構,目前累計調解排查化解矛盾100余起,并引入司法調解員,切實幫助特殊人員解決低保、社會保險、就業幫扶等民生事項。
3.拓寬就業渠道幫助社區居民“樂業”。社區通過解決場地,爭取資金,開展培訓,努力拓寬就業渠道,逐步啟動困難群眾之家,搭建就業平臺,解決再就業問題。社區先后組織60名居民參加為期一周的家政技能培訓、移民創業培訓,免費為困難群眾提供創業培訓教具、教材,并為移民學員提供部分交通補助。目前社區已與捷佳物業公司加強合作,部分困難群眾經該公司培訓后,已在物業管理、保安、家政服務等崗位就業。社區努力爭取啟動資金,變空置場地為困難群眾培訓和就業場地,邀請培訓包裝、插花、剪紙等工作的專業老師對困難群眾進行定期培訓,實現困難群眾就近就業,幫助其實現真正的“樂業”。
二、涪陵土崩坎社區治理創新經驗成效
為進一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土崩坎社區經過4年多的努力探索,逐漸形成了“五化五建”的社區治理模式,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一)實行“網格化”管理,構建便民服務平臺
實行“網格化”管理,構建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聯動的便民服務平臺。科學優化網格,整個社區劃分了10個網格,將社工以及樓道長、黨員、民警、社會組織等全部編入網格,確定網格長,不斷強化網格工作意識,建成了網格、社區、街道“微循環管理體系”。建立了動態信息和基礎信息采集實時更新機制,以及網格、社區、街道、區級聯勤聯動機制,提升社區自主運作能力。建立網格問題的分級分層處置機制。社區統一受理網格上報的各類問題,進行分類梳理,社區層面難以解決的事項,上報給街道層面協調處理。
(二)實行“信息化”管理,構建治安防控體系
實行“信息化”管理,構建視頻監控、物業管理、治安巡邏、APP動態管理四位一體的治安防控體系。以智能為導向,科學謀劃防控體系。借“互聯網+”,建管控平臺,以大數據為支撐,通過信息數據的前臺發布、后臺分析,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和預防問題。以管用為目的,科學建設防控體系。在硬件方面,建立社區數據中心,建設屏蔽機房和監控中心,確保信息安全和信息容量。在網絡方面,建設專網光纜,提高信息傳輸和網絡運行速率。
(三)實現“法治化”管理,構建社會治理防線
實行“法治化”管理,構建警務室、法律援助咨詢室、小馬工作室、特殊人群管控室四管齊下的社會治理防線。區政法委、敦仁街道、敦仁派出所、社區居委會通過四級聯動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制度。社區居委會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依法管理社區事務,在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訂立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的《社區公約》,使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解決社區難點熱點問題為突破口,實施專項治理,延伸依法治理觸角。
(四)實行“親情化”管理,構建精神文化家園
實行“親情化”管理,構建黨員之家、志愿者之家、留守兒童之家、空巢老人之家四大功能的精神文化家園。開展“集體老人過生日” “大手拉小手” 等活動,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開展重陽節吃長壽面、中秋節品月餅、端午節包粽子、鬧元宵節、春節團圓宴等慶祝傳統節日系列活動,讓社區居民認知、尊重和弘揚傳統。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組建11支志愿者服務隊,建立愛心休閑驛站,為環衛工人和過往居民提供免費休息場地和飲用水。開展區級結對單位“黨員聯系群眾、群眾評價黨員”活動,進一步拉近干群關系。
(五)實行“制度化”管理,構建規范智慧社區
實行“制度化”管理,構建美麗社區文明社區智慧社區。社區居委會按照分工明確、職責明確、任務明確、標準明確、時限明確等“五個明確”要求,層層劃分工作職責、完善工作流程、形成規章制度,面向居民公開承諾。這樣既方便社工了解工作職責,熟悉工作流程,亮明制度規范,也有利于對照檢查工作、接受群眾監督、落實治理責任,杜絕有令不行、有規不依、有章不循的發生。按照社會服務“零距離”、社會管理“全覆蓋”、群眾訴求“全響應”的要求,社工負責開展“日常巡查服務”和“專項解題服務”,所有巡查和服務情況及時報送社區居委會,進行及時研判。
三、涪陵土崩坎社區治理創新啟示建議
(一)以文化為內核,凝聚社區治理的向心力
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城市社區文化,培育社區居民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形成的理性自覺和行為取向的新型公民文化。以文化浸潤力,凝聚社區的向心力 。涪陵區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留下的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和成果是涪陵城市影響力和形象發展的寶貴財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涪陵區將文化傳承與保護、文化成果的轉化與創新相整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要拓展社區講壇、文化講堂、文化演出等宣傳平臺,建設文化傳播實踐基地,推動歷史文化與社區生活的有機結合。要將歷史文化入茶館、書店、歷史文化街區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陣地。
(二)以服務為載體,擎畫社區治理的同心圓
以社區公共服務為載體,努力讓社區居民真正實現安居樂業,從而擎畫出社區治理的最大同心圓。要制定社區公共服務規劃,明確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目標、實施細則和建設標準,使社區公共服務的建設契合居民需求。制定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基本標準,明確醫療養老、社會保障、法律支持等各方面和社區居民各群體的服務標準,不斷提高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要激發民間組織,比如志愿者服務隊、平安協會等,提供特色的公共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需求,有效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群策群力,實現社區居民自治。可通過土地置換和回購被征用土地的方式發展壯大社區經濟,打牢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盡量降低社區物業管理費,對社區居民等生活費用進行適當補貼,降低社區居民成活成本,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三)以信息為手段,搭建社區治理的軸心輪
借助于“互聯網+”,構建社區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就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使社區治理達到全方位、無縫隙、全覆蓋。搭建社區數據庫,借助“互聯網+”,融合城管、綜治、計生及流動人口、民政、殘聯等多條線系統數據,形成綜合數據庫,實現“一庫對應多條線”。打造電子審批預受理系統,形成四級聯動辦公,將業務辦理過程分化成若干簡單環節,每個環節附加說明“向導”提示,做到“指引式”操作,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開發公眾服務應用,打造社區“互聯網+”模式,一要為社工配備專用工作手機,方便其移動式服務;二要開發應用社區APP,為居民提供居家辦證、生活服務查詢、辦事流程、互動交流、政策法規等信息推送的智慧服務。
(四)以制度為保障,筑牢社區治理的鐵心壁
構建以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自治制度為社區治理的保障機制,筑牢社區治理的銅墻鐵壁。社區黨組織的核心地位主要體現在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引領作用,使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管理與服務優勢。要統籌好社區管理與服務的資源與力量,協調定位好各種社區治理主體的關系,充分支持與保證社區自治組織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落實法律框架下的社區居委會對社區內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決策權和管理權。建立一系列工作機制,即治理主體之間的制度化溝通機制、社工工作責任制、社區居民行為公約等,通過剛性的要求和嚴格的落實,積極回應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在社區治理主體間形成平等對話、理性協商的溝通氛圍,將社區治理落實、落細、落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周晨虹.從層級化到網絡化:城市社區治理的創新路徑[C].政府治理創新與當代政治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7-195
[2] 龔曉潔,張麗君.和諧鄰里關系對社區政治文化建設的影響[C].政府治理創新與當代政治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6-205
[3] 司南,劉秀華.城中村改造后社區公共服務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新泰市城中村社區的調查[C].政府治理創新與當代政治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4-231
[4] 王瑞華.“互聯網+”社區治理創新的理論基礎與戰略趨勢[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95-99
[5] 丁峰,李勇華.論文化禮堂與農村社區治理功能[J].長白學刊,2018(7):37-43
[6] 王曉曉,嵇彩鳳.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J].漢字文化,2018(8):101-105
作者簡介:李外禾(1981-),女,湖南省郴州人,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黨校行管與法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