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姍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我國的南海邊強勢崛起,而金融無疑是其中關鍵的一環。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業發展實況如何等一系列問題備受業內外關注,迫切需要展開粵港澳大灣區區域金融指數構建的相關研究。
本文已有的區域金融發展綜合評級指標框架下,結合灣區的特殊實情,嘗試構建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指數,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展開測度。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金融指數困難以及對策建議。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區域金融 指數構建
一、當前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指數的意義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一個世界級大灣區正在我國的南海邊強勢崛起——粵港澳大灣區肩負著國家區域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和推動對外開放的多重重要使命,即將面世的規劃方案將為三地未來合作勾勒出更全面、統一的發展方向。
世界的眼光都在注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金融無疑是其中關鍵的一環。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業發展實況如何,區域間是否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等一系列備受業內外關注,迫切需要展開粵港澳大灣區區域金融指數構建的相關研究,測度區域金融綜合發展實際情況,有利于區域金融協調發展,使其更好服務于地區實體經濟。
二、評價框架構建
本文綜合參考中國人民銀行洛陽市中心支行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2報告的指數指標體系,以及綜合開發研究院每年編制的我國金融中心競爭力評價的指標等更多區域金融指數,并綜合考慮到數據可獲得性等問題,設計以下指標體系。
(一)灣區金融發展指數指標體系
(二)灣區金融發展指數指標體系說明
1、一級指標“金融生態環境發展”。該指標是指宏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強調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紤]到數據的可得性,主要用了13個四級指標來考量。
2、一級指標“金融機構發展”。該指標主要選取了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提取的指標,一方面保證數據來源的權威性與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保證了數據的連續性。
此外,指標中將金融機構數除以各區域內的縣級行政單位數,而非以人口數作為分母,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人口數多、金融發達區域的相對值小于人口數小、金融不發達的區域的相對值這一情況。
3、測算方法。對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指數,此前研究采用的算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CRITIC法??紤]到樣本問題以及計算簡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4、發展信心指數。該指數是單列一項指數,主要通過問卷調查調研灣區內金融機構總部負責人對灣區即期與未來6個月發展形勢的信心情況。
計算公式參考“企業家信心指數”的計算辦法,為“發展信心=0.4×即期信心指數+0.6×預期信心指數”。
以100為臨界值,取值范圍在0—200之間,信心指數高于100,表明處于景氣狀態,經濟運行向好的方向發展;信心指數低于100,表明處于不景氣狀態,經濟運行向不利的方向發展。
三、指數測算及結果分析
本文嘗試展開的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指數的測算,主要指數樣本采集自香港、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江門和中山8個城市2016年度數據,系樣本城市披露的最新詳細數據,從中選用香港、廣州、深圳、珠海4個重要城市數據,計算這4座城市各項指標的實際值,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測算出最終綜合指數,具體指標如圖1所示:
灣區金融發展指數為71.94,金融生態環境發展指數采用百分制,最佳得分為一百分,表明該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優秀,非常有利于金融業的蓬博發展。
其中,經濟發展水平對指數貢獻最大,從經濟外向度看,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絕對優勢顯著,例如截至2016年末香港外貿依存度高達204.96%;而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在這一指標上也較為突出,2016年末廣州外貿依存度為43.68%,緊隨香港之后,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19.6%。
而從經濟總量看,盡管珠?;鶖递^小,但經濟增速較快,這也為其金融發展奠定了比較優勢。數據顯示,深圳在人民生活及保障水平上優勢突出,截至2016年末深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4.97%,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率12.74%,強勁的消費力為經濟、金融發展提供了重要動能。
四、指數構建不足與進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是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借鑒了過往的成功經驗,但由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實情、現有資源限制及能力有限,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不足,并提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1、本文只采用了能公開獲得的權威數據的指標來設計區域金融發展指標體系,同時,在研究過程中仍有存在缺漏,例如一級指標“金融創新發展”,這是理論上比較重的指標,同時也是比較新穎的指標,能夠有效衡量金融創新發展的水平。
但由于現實中相關指標數據的統計缺乏以及獲取數據的壁壘,本文后通過擴大指數樣本數據至香港、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江門和中山8個城市,加大樣本量以降低偏差,但這無疑使得本文測算的灣區金融發展指數結果不夠完善、細致。
2、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個地區、兩種制度”特殊實情,天然存在數據統計的壁壘——三地統計口徑不一致,即便均有公開披露的權威數據,口徑不一致也使得數據無法進行整合測算。
3、本文主要利用的是各區域公開披露的數據展開研究,而這些數據在披露時本身就存在滯后,待研究完成后,時滯問題就更突出了,無法及時準確地反映當時當下的情況。因此,能否有一個更快、更新、數據更易獲取的指標體系,筆者認為這是未來能夠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郭娜,葛傳凱,祁帆.我國區域金融安全指數構建及狀態識別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8(08):37-48.
[2] 烏丹穆琪爾. 區域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8.
[3] 何帆. 青島市個人投資者金融信心指數構建研究[D].青島大學,2018.
[4] 哈斯,袁井香,朱沛慶,趙榮才,孫秀梅,趙雪峰.區域普惠金融發展實證研究——基于內蒙古自治區2006-2015年數據[J].華北金融,2016(10):63-66.
[5] 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課題組,李文瑞.普惠金融發展的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甘肅金融,2016(03):10-14.
[6] 中國人民銀行洛陽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6(1):10-13.
[7] 張昱,陳俊坤.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開放度研究——基于四大灣區比較分析[J].城市觀察,2017(06):7-13+24.
[8] 李娜. 我國區域金融發展指數的構建與比較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