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涔 鄔茜萍
摘 要:在全民普法的大背景下,小學法治教育的實施現狀卻并不理想,存在形式化、重視度不夠、課程滲透性差等問題。教育工作者可從宏觀制度層面、學校師生層面以及家庭貫徹層面進行探究,思考法治教育如何融入小學學科課程。
關鍵詞:法治教育 小學學科課程 策略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指出要把法治教育重視起來,從小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隨后印發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深入貫徹上述要求,強調法治教育與多學科融合,要將其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育目標之中。因此,法治教育融入小學學科課程是新課改的潮流,是應對法治社會的時代訴求,是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深刻思索法治教育與小學學科課程的融會,極具實踐價值。
一、法治教育融入小學學科課程的必要性
法治教育是指通過對公民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依法治國”方略的宣傳和教育,培養和發展公民法治意識及其用法治意識指導自己行為的一種活動。[1]法治教育的實施,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中國夢”。青少年要想成長為具有法治素養的優秀公民,從小學階段就應該開始接受法治教育,盡早樹立法治信念,培養法治思維。小學生法治教育,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讓學生對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基本法律常識有一個初步認識;二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規則意識的培養,樹立其法治意識。總體而言,小學法治教育注重法治的啟蒙教育,加強小學法治教育,為學生成為知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法治教育融入小學學科課程的現狀
長期以來,各有關部門、學校已開展過多種形式的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但整體而言,我國小學法治教育的現狀并不理想。
(一)實施途徑流于形式
法治教育活動形式多樣,但它們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未能真正深入人心。確實,有些小學已經有意識地將法治教育融入校本課程,通過法治宣傳講座、法治知識廣播、參觀法治教育基地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但是,這些隸屬于校本課程的法治教育活動,可以說是“運動式”的,部分學生學習了法律條文,也聽了相關案例,但沒有真正培養起法治意識,在思想上的認識不夠深刻,這樣的法治教育是不到位的。
(二)課程目標重視不足
當今社會,學校依舊更多關注主學科的教學,對于法治教育,在課程上僅僅依托思品課、道德與法治這類專門性課程的授課內容。即便如此,相應的重視度也不夠,如教育部近年來修訂的《道德與法治》,雖然有改教材,加重法治占比,但依舊是更多地重視道德部分而非法治部分,且仍延用舊教材課程目標及大綱,相應的新課程目標及大綱仍未見眉目,這也就導致了教師授課無綱可依、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等問題。
(三)課程滲透少之又少
上述專門性課程尚且如此,更遑論其他課程,法治教育滲透進其他課程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長此以往,法治教育不能在學生內心深處生根發芽,不可避免地,很多在現實中可以規避的問題便不能規避。以小學體育課為例,在體育教學中,體能、技能得到了重視,但老師卻不會有意識地滲透法治教育,究其根本,規則意識尚未得到充分培養,一些意外傷害事故也就接踵而來。如若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能夠進行相應的法治知識教學,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了,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了,類似問題的發生概率便會大大降低,甚至能有效規避。
總之,課堂教學是重中之重,課程融合是發展趨勢。法治教育融入小學學科課程是學校達到法治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徑,其教育優勢是其他途徑難以比擬的。
三、法治教育融入小學學科課程的實施建議
法治教育融入小學學科課程是小學課程改革的潮流,是國家和社會的要求,是學生能夠主動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求。綜合思考,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將法治教育融入到小學學科課程中。
(一)宏觀層面制度的完善
從完善宏觀制度這一層面來說,這是學校法治教育大方向的指南。首先,教育部于2016年進行多項課程改革,其中有《道德與法治》課程取代《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課程,并規定法治部分占比為三分之一以上。課程內容更改了,但目前指導中小學法治教育的仍是2007年印發的《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該綱要過于抽象,并未很好地匹配新教材。是以,國家需要加快擬定相應法治教育指導綱要以匹配《道德與法治》新教材。
(二)學校層面師生的共同努力
在法治教育融入小學學科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二者相輔相成,合力促進法治教育的有機融入。
1.教師角度
在學科教學方面,教師有著明顯的導向作用,因此,可以從教師層面入手,促進法治內容和精神的融入。
就備課而言,教師可以抓住已有教材中適合實施法治教育的內容進行準備,或者在不背離課程目標的基礎之上,適當選擇與法治教育相關的文本進行解讀。如:在語文教學的近義詞教學設計中,提到“贍養——撫養”這一對近義詞時,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學生已掌握字詞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文件中有規定,父母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子女有要求父母撫養的權利,同時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父母也有要求子女贍養的權利,這樣就巧妙融入了“權利與義務統一性”的相關知識[2]。教師因為備課的完備,提前查閱了相關知識,而后將法治教育滲透學科,學生便自然而然地獲取了相應的法治知識。
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在完成既定知識的教授或在教授既定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穿插相應的法治知識。如:小學數學某道應用題這樣寫道,小明原本有10顆糖,又在小紅不知情的情況下拿了小紅若干糖果,現在小明共有16顆糖,試問小明拿了小紅多少顆糖?為解決這樣的數學題,教師可以輕易指導學生列出方程解得答案,但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法治教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們,小明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拿人家東西是侵犯他人財產所有權的行為,是不正確的。這樣,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法治教育也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了。
2.學生角度
在課程學習方面,對于學生在各學科中接收的法治知識,學校教育應該通過相應的評價來檢驗。然而在各類調查中有一個普遍現象,除了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亦存在自評和互評,學生們往往在自評時隨大流,在互評時總受他人影響。這一現象反映了學生公平、公正意識的缺失,對此,教師不能聽之任之,可以以此為例在校本課、法治專業課中指出來,開展相應的法治教育,將法治意識灌輸給學生,將法治知識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正確評價。
(三)家庭層面知行合一的貫徹
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成為對法律知識和法律觀念有一定了解,有堅定法律信仰的社會主義法治公民。故而,當法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小學學科課程中時,才能在學生的心里扎根;而只有當法治教育付諸于實踐、見之于生活,才能在學生心里發芽,法治教育才算真正行之有效。僅僅靠課程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生活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家長是學生的第二老師,當學校、家長形成合力,督促學生將習得的法治知識付之實踐,法治教育融入小學學科課程的效果便能達到最大化,最終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回歸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 石雁.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J].思想教育研究,2013(21):86-89.
[2] 周琳.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專題式教學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07):193-194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8年省級重點項目(編號:201811463015Z)的階段性成果。
指導教師: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鄭曉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