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雨初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經驗,總結歸納了的四條,分別是我們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循序漸進的發展策略;改變改革開放以前的不合時宜的發展原則;延續并升華改革開放以前的一些正確思想觀念。在黨的十八界三中全會之后,國家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社會實現了全面的深化改革。
關鍵詞:改革開放 重工業 家庭聯產承包
引 言
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必須要積極吸收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先進的經驗,我國的發展要遵循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也不能完全以此為依據,全面地否定社會主義,而讓國家走全盤西化的道路,這是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不會走。
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道路
在改革開放的進軍號角吹響之后,不管是國家還是人民都對以后要走什么道路不是特別清楚。但是黨和全國人民沒有畏懼,而是在實踐探索中前進。終于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中,明確了國家的前進道路[1]。鄧小平同志向全世界宣告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堅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總結長期的歷史經驗,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得到的基本結論是要憑借中華民族的先進思想和政治結論,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強國之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融合了中國幾代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這是一個蘊含深刻歷史辯證法的命題,充分凸顯歷史主體的主動選擇性,具有來自于國民自身的能動性。以中國的現實國情為重要的基礎內容,科學合理的確定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
二、始終堅持循序漸進的發展策略
在農村,中國人民摸到了改革開放的“開山之石”。鄧小平同志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1978年,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改革家群體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將農村改革作為起點,支持個別地區開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試驗活動,當這些地區獲得成功,就把積累的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就這樣我國的改革開放在循序漸進、穩中求進的過程中成功過度到了“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中。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在實踐中得到了證明,這是一個睿智的策略,這種改革方式不僅務實,而且十分有效。“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開放路徑開始向著“頂層設計”變化。在新的形勢任務下,需要堅持漸進式的改革思想。這是因為中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時國家的基本國情沒有發生變化,而且不管是改革的性質、方向還是目標都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在強調“頂層設計”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放棄“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要將二者良好的結合起來。
三、改革開放轉變了之前的一些不合時宜的認識和做法
改革開放是一種轉變,轉變了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和人民的一些不合時宜的認識和做法。比如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我們黨制定了一項重要的原則,就是中國要優先發展重工業,這是因為國家考慮到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不管是中國政府,還是國家人民都一窮二白,幾乎不存在任何的工業基礎。毛澤東就曾經指出我們中國在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壺方面能力強,但是卻不能造飛機、坦克和汽車[2]。所以要想讓國民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就必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此應該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事實上這個戰略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是完全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但是持續不斷地優先發展重工業出現了老百姓難以承受的后果,就是物質生活資源匱乏十分嚴重。曾經一段時間,中國的物質生活資源供應不足,只能通過制定票制實現對生活資料的定量分配,也就是說中國的生活資料商品不能完全放開。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就做出了改變,不再優先發展重工業。
四、發展改革開放之前的積極思想理論
改革開放是一種發展,發展的是我們黨改革開放以前的積極思想理論,發展以前積極的成果。比如《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毛澤東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提出的一項思想理論,其中指明了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一種是敵我矛盾,另一種是人民的內部矛盾。毛澤東同志認為在發展商品經濟時應該積極運用價值規律。此外《論十大關系》也是毛澤東提出的思想理論,其中提出了要使用正確的思想和方式讓社會主義建設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到良好的處理,也要讓沿海和內地的矛盾得到良好的處理。事實上這些寶貴的思想理論在當時就散發著耀眼的真理光芒,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前卻受到了時代大環境的條件限制,這些思想理論沒有得到實踐。而在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和人民有了發展這些真理、思想的條件。
總 結
綜上所述,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到如今,已經整整走過了40年。回首過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改革開放的初衷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也要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改革開放的成功扭轉了當代中國的命運,實現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在未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會指引中國人民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段艷文. 改革開放40年 期刊業歷史經驗與啟示[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12-11(005).
[2] 袁振國,劉世清.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J].中國教育學刊,2018(12):6-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