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廂記》設計崔鶯鶯燒夜香的情節,使崔、張二人在男女有別和門第有別的阻礙下,仍有較私密的空間傳情。崔、張、紅娘三人心態和關系的變化,以及崔、張二人由心慕、誤解直至終成好事的過程也由此展開。從人物角色設置來看,琴童在張生寓居普救寺到崔、張訂婚這段時間“下落不明”,或與此有關。
關鍵詞:《西廂記》 燒夜香 情節
王實甫《西廂記》共寫了三次燒夜香(第一本第三折、第二本第四折和第三本第三折),具有推動全劇發展、豐富角色形象的作用,為崔鶯鶯、張生打破現實和道德障礙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一、虛構崔鶯鶯燒夜香情節的合理性
唐代元稹《鶯鶯傳》以至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均無燒夜香情節,但元人王實甫虛構這一情節,必須考慮民俗上的合理性,同時還應符合劇本的故事時間——唐德宗貞元年間。從現存的文學材料看,唐詩里有燒夜香的記載但不多,宋代漸多,元代戲曲及明清話本小說、詩詞則較常見。略舉如下:
微露上弦月,暗焚初夜香。 [1]80(元稹《玉泉道中作》)
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2]369(蘇軾《望海樓晚景五絶(其四)》)
元代《墻頭馬上》《陳母教子》,明代《牡丹亭》《金瓶梅》等也提到燒夜香。既然唐詩中已有燒夜香的記載,元人亦有此俗,那么無論是觀眾接受的角度,還是作品故事時間的角度,自有合理之處,足見作者心思之巧心妙思。
二、彌補張生傳情的弱勢
(一)沖破“男女有別”的阻礙
《西廂記》開篇便強調鶯鶯必須嚴守男女之大防。
(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閑散心耍一回去來。(紅云)謹依嚴命。[3]2
第一本第二折由法本之口道出:“老夫人治家嚴肅,內外并無一個男子出入。” [3]29紅娘教訓張生打探鶯鶯消息的無禮行為時也說:“俺夫人治家嚴肅,有冰霜之操。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輒入中堂。” [3]30
“男女有別”是崔、張愛情萌芽期內最基本的障礙,燒夜香無疑為張生提供了傳情達意的機會,但在劇中是以極偶然的情況開端的:
(末上云)搬至寺中,正近西廂居址。我問和尚每來,小姐每夜花園內燒香。 [3]45
和尚們的話從側面說明鶯鶯燒夜香的私人活動早成常態。張生卻借此飽看鶯鶯容貌,吟詩致意。但因此時“男女有別”的禮教觀念仍在鶯鶯心中占主導地位,所以張生一撞進花園,鶯鶯、紅娘便迅速離開。
劇本第二次寫鶯鶯燒夜香,是在崔老夫人賴婚后。差點成為夫妻的二人,又因為老夫人的干預,建立起似是情人,又似是兄妹的尷尬關系。多虧紅娘的主意,張生借鶯鶯燒夜香的時機,以彈琴來探知對方心事,從而解決了不能見面互通消息的困難。
第三本第三折,第三次寫鶯鶯燒夜香。張生“誤解”鶯鶯的回信,在鶯鶯燒夜香時貿然闖入花園,結果遭到一頓訓斥,倍受打擊的張生因此病重。鶯鶯自知不能再矜持下去,托紅娘帶去“藥方”,張生于是得知鶯鶯的顧忌(“知母”未寢,“紅娘”撒沁)和約定(“寄語高唐休詠賦,今宵端的雨云來”),高興地說“此韻非前日之比,小姐必來” [3]161,次夜果如他所愿。
燒夜香是秘密傳情的時機,所以崔、張一旦打破男女之大防,這情節便失去意義,所以二人發生關系后,劇本也就再沒提及。
(二)沖破門第不高的阻礙
鶯鶯是已故崔相國千金,張生是無錢無勢、功名未遂的落魄書生,他剛向紅娘打聽,就被搶白一頓。第三本第一折寫張生托紅娘帶信,許以金帛相贈,紅娘說他是個“饞窮酸倈沒意兒” ?[3]126。第三本第四折寫紅娘再探張生,張生看過紅娘給的信,說鶯鶯要來他房間,紅娘還取笑他:
(紅云)他來呵怎生?
【禿廝兒】身臥著一條布衾,頭枕著三尺瑤琴,他來時怎生和你一處寢?凍得來戰兢兢,說甚知音?[3]161
身為崔家侍妾的紅娘也看不起張生。但兩人的貴賤之分在燒夜香時失去了鉗制的作用。二人在溶溶月夜下酬詩,鶯鶯心中的張生是溫良恭儉的君子,張生心中的鶯鶯是才貌雙全的文君。作者通過設置燒夜香情節,初步解決了門第之差對二人發展情感的束縛,但崔老夫人始終懷有偏見,所以后期更以鄭恒身敗名裂、張生中第榮歸來解決。
三、紅娘在劇中的作用與燒夜香情節的關系
紅娘在劇中的主要作用是為崔張二人傳遞消息,先簡單梳理與燒夜香有關的情節脈絡如下:
酬韻:鶯鶯燒夜香→張生受挫
琴心:紅娘報信→鶯鶯燒夜香→張生受挫
賴簡:紅娘傳信→鶯鶯燒夜香→張生受挫
酬簡:紅娘傳信→崔張得成好事
可以看出:
一、紅娘傳信始于老夫人賴婚,終于崔張得成好事。
二、鶯鶯燒夜香和紅娘傳信的情節互相穿插,基本是同時結束。
崔、張的溝通只要是需借燒夜香,就說明鶯鶯信不過紅娘。直到紅娘目睹老夫人拆散鴛鴦的不守信行為,轉而完全站在鶯鶯和張生這一邊后,鶯鶯才不再依靠燒夜香來傳情達意。張生進京趕考,傳遞消息的人變成了琴童。這便解釋了張生住進普救寺的一段時間,琴童“下落不明”,崔、張訂婚后又突然“重現”的“不合理”之處,這正表明作者對于人物角色在劇中作用有明確界定。
四、結語
王實甫把鶯鶯燒夜香這一閨閣女子活動,敷衍成傳情達意的愛情佳篇,波瀾迭起,劇中三次燒夜香的場景,體現出人物角色變化著的心態和相互關系,確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本題目正名寫“老夫人閉春院,崔鶯鶯燒夜香”,二者對舉,正有一閉一開的意味。作者的大膽之處是安排了書生的角色,卻讓他拋下圣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的訓導,使他最后抱得美人歸,從這個角度來講,對封建禮教的反抗性極大,無怪乎當時會遭到官方抵制和私下流通了。
參考文獻
[1]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元]王實甫著,張燕瑾校注.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4] 蔣星煜著.西廂記研究與欣賞[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侯飛楊(1994-),男,四川瀘州人,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