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筆者依據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詳細分析革命情侶故事的背景及意義,希望能夠在日后相關工作人員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起到一定借鑒性作用。
關鍵詞:革命情侶 游曦 蕭楚女
1.故事背景資料
1926年4月1日,重慶各界婦女300多人在巴縣圖書館召開“重慶各界婦女聯合會”成立大會。會議發表了成立宣言,選舉了領導機構,剛滿18歲的游曦被選為重慶市婦聯宣傳部主任。[1]
游曦,女,原名游傳玉,1908年3月26日生于四川省巴縣大陽溝(后劃入重慶市)一個手工業家庭;蕭楚女(1893年)生于湖北武漢,他才有出眾。曾擔任多種報刊的主編,與惲代英一起主編《中國青年》,在廣州協助毛澤東編輯《政治周報》,曾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專職教員、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培養了不少青年革命者。
蕭楚女,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優秀的理論家、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宣傳家,是中國青年的良師益友、是《中國青年雜志》的創始人之一。2010年,蕭楚女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的名言“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正是他革命的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正是他的教導,游曦看到了革命的曙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們是師生、是戰友、是同志,也是革命的情侶。
2.故事概況
游曦1922年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簡稱重慶女二師)學習,在學校里,經常聽到共產黨員蕭楚女老師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國家主義的演講,并且大量閱讀了蕭楚女在《新蜀報》上發表鞭撻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文章,思想受到很大的啟發,蕭楚女經常介紹《向導》、《中國青年》等刊物給她們課后學習。游傳玉喜歡剪男士短發,不是那種很漂亮的女孩子,但是眉宇之間透著陽剛之氣,深得蕭楚女喜歡。游曦了解馬克思主義著作后,思想豁然開朗,改名游曦,意思是看到了曙光。在蕭楚女的帶領下,游曦加入共青團,走上革命道路,也和恩師蕭楚女成為革命的情侶。
1926年初,黨組織委派游曦擔任建立重慶市婦聯的籌備主任。她作風潑辣,很有組織才干,短時間內就完成了籌建工作。4月,游曦在巴縣圖書館主持召開了有各界婦女代表300余人參加的“重慶各界婦女聯合會”成立大會。會議發表了成立宣言,選舉了領導機構,剛滿18歲的游曦被選為重慶市婦聯宣傳部主任。
1926年10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在武漢辦起了分校。中共指示各地黨組織選送黨團員、國民黨左派和革命青年報考,游曦等人得知后立刻報名。
1926年底,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在武漢、重慶等地招收第六期政治科男女學生,游曦說服親人,擺脫世俗的偏見,報考了黃埔軍校。游曦知道參加革命就會有犧牲,進了軍校,將來就要上戰場,生死難料。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她一度把名字改成了“游犧”,意思是為了革命不怕任何犧牲。1927年初,游曦和李淑寧(即趙一曼)等三百多人,從重慶朝天門碼頭乘船東下,抵達武漢。1927年2月12日,武漢軍校在武昌蘭陵街兩湖書院開學,游曦、趙一曼等川籍女青年編入政治大隊的女生大隊第一區隊,她們在嚴格、艱苦的學習和訓練生活中,磨煉成堅強的女戰士。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游曦和戰友們都十分忿激,立即在校園內貼出“打倒新軍閥蔣介石!”“嚴懲屠殺工人的蔣介石!”等標語。他們還在校門口貼出了“是革命的站攏來”、“不革命的滾開去”的對聯,警告暗藏的國民黨右派分子。
武漢軍校在蔣介石叛變后進行了改組,免去蔣介石的校長職務,改設常務委員會,并以武漢軍校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本校。4月23日,武漢軍校師生參加了各界群眾討蔣大會。游曦在會上很活躍,執勤時持槍巡邏,維持大會秩序。
5月間,夏斗寅和楊森叛變,武漢形勢危急。武漢政府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將武漢軍校學生、學兵團和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生,編成中央獨立師。該師和其他衛戍武漢的部隊組成西征軍,由葉挺統一指揮;在西征中,游曦英勇機智,處事果斷,出色完成各種任務。
中央獨立師凱旋后,恢復軍校的建制,照常上課。但是,武漢的形勢日益惡化,汪精衛集團在七月中旬公開叛變,軍閥何鍵加緊策劃消滅武漢軍校的革命力量。千鈞一發之際,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同志設法制止了何鍵的反革命屠殺,將軍校改編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后改稱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嗣后又親自兼任團長。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游曦遵照黨的指示,團結了鄭梅仙、廖德璋等三十多位女同志留在教導團,隨軍東征,當教導團從武昌到達九江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已經爆發,張發奎非常震驚,解除了教導團的武裝。游曦等同志非常沉著,按黨的指示隨軍南下廣州。
1927年4月,蕭楚女被敵人秘密殺害,尸體被投入珠江。年僅19歲的游曦悲痛萬分,此時她已是黃埔軍校的女生,發誓為戀人報仇。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發動“廣州起義”,游曦隨教導團參加工農紅軍起義行列,她所領導的紅軍女兵班編入預備隊,擔負團部的警衛工作,戰斗中,他們堅持到最后一刻,最后用刺刀拼殺,最終慘遭敵人殘殺,尸體被肢解后投入珠江。
3.此故事對后人的影響
廣州起義紀念碑向北的浮雕上,仍銘刻著當年悲壯的一幕:6名滿臉堅毅的士兵,一個手拿長槍,瞄準敵人,一個用雙臂高高舉起一塊大石,還有一個女兵緊握最后一顆手榴彈,準備拉響......游曦等烈士的浩然正氣,將永遠縈繞在蒼松翠柏間,激勵后人前進。
注 釋
[1] 重慶市志民國15年(1926年)
參考文獻
《重慶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