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北特色紀錄片”成為西北特色文化重要的宣傳舞臺。而這類紀錄片之所以能夠形成產業化規模,是由于其順應了受眾的定向與期待,符合了這個時代受眾對于這一特定類型紀錄片的期許。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將是帶領我國西北地區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牽引力,“西北特色紀錄片”也將作為我國西部發展的眼睛與窗戶,見證著其一步步發展的路程。
關鍵詞:接受論 西北特色紀錄片 紀錄片產業
自本世紀初我國提出了“西部開發”這一項政策之后,我國西部各省市的經濟以及產業等相關領域產生了重大的突破,文化產業作為西部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在人們心目當中神秘的大西北,也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由此“西北特色紀錄片”成為西北特色文化重要的宣傳舞臺。而這類紀錄片之所以能夠形成產業化規模,是由于其順應了受眾的定向與期待,符合了這個時代受眾對于這一特定類型紀錄片的期許。
一、“西北特色紀錄片”產業概述
“西北特色紀錄片”是一個大的族群,大致可以分為以陜西省“黃土高原紀錄片”、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代表的“新疆紀錄片”、以青海省為代表的“青藏高原”紀錄片以及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代表的“草原紀錄片”等等。這幾類紀錄片特色各異,以反映大西北人們的生活為主要內容,進行對中國這一特有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入探索。
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的分支,紀錄片產業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化速度的推進,也同樣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活躍在熒屏上。其實,在我國改革開放初,中央電視臺所拍攝的《沙與海》以及《望長城》等影片,都具備了“西北特色紀錄片”的雛形。而在今天,“西北特色紀錄片”的產業化模式,已經充分地展開,并出現了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河西走廊》、旅游類紀錄片《妖風刮過大西北》以及對于民俗記載類紀錄片《搶親》等,成為了體系化、規模化的紀錄片產業。
2018年紀錄片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電視紀錄片總產量約2萬小時,新媒體市場中點擊量達90.5億次,而西北題材紀錄片占到了相當大的比重,這也同時證明了“西北特色紀錄片”具有較高的受眾市場。
二、從受眾接受分析“西北特色紀錄片”產業
受眾是指影視作品以及其他藝術作品等產品的接受者,這里特指電視受眾。可以說受眾是電視產業的生命線,一旦失去受眾,電視產業的市場會瞬間崩塌。電視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的子類別,亦同樣擁有該屬性。既然“西北特色紀錄片”能夠在改革開放的40年內,迅速開花結果,占據電視紀錄片甚至電視產業的重大比率,是因為其可以真正抓住受眾的接受特性。
首先,生活在東部的受眾對于西北的風土人情、人民生活都是較為陌生的,甚至說對他們來說是“另外的世界”,所以這恰好迎合了受眾的“期待視野”,當接受者有了相應的接受和欣賞藝術作品的心理定向時,他們的注意力就有了相應的方向。所以,大西北、大沙漠、大戈壁等因素,對生活在東南沿海的大量受眾,是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另外,在受眾觀影之初,是不可否認的帶有一定的獵奇心理的,但通過對西部,特別是西北,擁有了更大程度的,準確的認識之后會對西部的文化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例如受眾在選擇觀看《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之初,是懷著對于河西走廊這一“古道”的神秘特色所吸引的,他們內心之中的河西走廊,也許是從歷史教科書中得來,也許是從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故事中得來,這時,他們心目當中的“河西走廊”是一種模糊的鏡像,而受眾觀影的過程正是能指-所指的過程,也同樣是一種解碼的過程,使得這一鏡像從模糊達到了真實。也同樣是受眾從“淺層認知”到“深層認知”的過程。
其次,這類紀錄片的又一大受眾是背井離鄉的原來或祖輩生活在大西北的受眾,這類受眾往往對大西北地區具有一定的理解,他們的“期待視野”來自于對家鄉的一種思鄉之情,往往在電視機、網絡上播放關于西北文化的紀錄片時,往往帶有一種定向的期待,產生固定化的審美視角,對于“西北特色紀錄片”情有獨鐘。
例如《大美陜西》、《望長安》以及《守望》這一類紀錄片,往往可以激起生活在外鄉的游子的淚花,所以這一類紀錄片仍然是“西北特色紀錄片”產業的一大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同樣是收視率以及好評率較高的一類紀錄片作品。這類紀錄片主打的是“思鄉”牌,通過對于家鄉的點點滴滴的細節入手,真正走進受眾的真實心靈,能夠真正的留住受眾。
三、“西北特色紀錄片”產業的發展前景
目前我國西部的文化以及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西北地區,文化產業水平發展較快,其帶動“西北特色紀錄片”的推動力顯然較高,所以該類紀錄片發展應當是迅速的,但由于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受眾對于文藝作品的“挑剔”程度越來越高,對于其藝術性,文化內涵等質量上的要求更是與日俱增,所以說,提高質量成為了紀錄片“生存”的要求,必須要在其藝術性、人文內涵性以及拍攝制作的水準上進行大的提高。
在藝術性上,紀錄片不應當再僅僅停留在“紀實性”這一屬性上,特別是在藝術感比較強的紀錄片中,應當盡量多的豐富鏡頭語言以及聲音語言,將紀錄片拍攝的更加具有美感,這樣能夠使整個產業的水準上一個大的臺階,也同樣可以反過來提高受眾的鑒賞水準,使得“西北特色紀錄片”這一文化產業可以更好地沿著良性的發展道路前行。
另外在思想內涵與文化內涵當中,應當繼續以“講好中國故事”為準繩與標準,能夠盡可能的將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進行深入挖掘,展現出屬于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屬性。
而在制作方面應當在鏡頭語言的使用、聲音語言的使用中下功夫,能夠拍攝出受眾所喜愛的視聽效果,是影片“吸粉”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保障,因為當代受眾除了對于內容的要求之外,畫面感、鏡頭感、酷炫的效果也同樣是受眾所需要的,所以制作方面也是決定該產業前景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宏建. 藝術概論[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339-346.
[2] 楊姿. 西北少數民族題材紀錄片現狀與問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6.
[3] 姬麗紅.中國紀錄片產業化現狀及發展研究[J].科技傳播,2018,10(23):186-187.
作者簡介:趙才,山東淄博人,本科就讀于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現就讀于天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在讀廣播電視領域藝術碩士,天津工業大學研究生會新媒體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