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慧楠
摘 要:十八大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難看出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要優化發展。教育是一個民族經濟迅速發展的前提,是社會經濟騰飛的關鍵,所以十八大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師德水平和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關鍵詞:農村教育 教育改革
引 言
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要辦好的教育。而農村教育尤為重要,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但農村教育又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難點。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農村教育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工程。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緣,貧困,民族地區傾斜。但是,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很多農村教育有下滑之勢。
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無法順利完成。應試教育既填鴨式教育,教師一味的強制灌溉,學生在題海中奮戰。而素質教育是多元化教育,注重孩子的綜合發展。這里的綜合發展不僅包含應試教育內容,還有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而造成農村素質教育無法正常過渡的原因是:
1.教師依然是教學的主導力量,依然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我縣大部分的農村小學尤其是各個鄉鎮小學下屬的純鄉下小學,還是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張黑板的教學模式。隨著2011年新課改的展開,教師對素質教育有了一定的新認識,基本能按新課標,新理念開展教學。
2.師資力量不夠
在我縣即便是每年都有一大批新人上崗,但還是無法填補鄉村教師人員不足的空缺。鄉村教師大部分都是一個人承擔著本班級的幾門課程,更嚴重的一個村小有4個班級而學校只有5名教師,這就意味著每個人至少要拿下一個班級的全部課程。而由于這四個人的專項發展不同,精力有限,避免不了學生會在某方面得不到發展。
(二)農村生源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據調查1978年,我省小學生共4620954人,可到了2008年小學生人數變成了2367305人,減少了48%,隨著學生數的減少,我省小學數量減少53.3%,由14972所減少到6987所。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出生人口基數下降所導致。據調查,中國家庭規模在持續銳減,家庭結構也在不斷變化。中國出現“小家庭化”的趨勢源于當職業發展和結婚生子發生矛盾時,人們會傾向于個人價值的追求。從而導致新出生人口下降。而隨著大批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孩子也隨著父母進城,導致農村入學兒童逐年下降。
(三)農村中小學生輟學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近年農村中小學輟學比例有上升趨勢,我國控輟率的標準是3%,而據調查平均輟學率超過40%。我所在的縣是國家貧困縣,老百姓的生活還比較困難,許多人還沒有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家長干脆不讓孩子上學,對于學校控輟問題是一個嚴重的考驗。
主要原因:
1.農民的收入與支出不協調。
2.現在的教育還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渡期,一些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厭學而放棄學業。這占輟學的70%。
3.初高中的學業與畢業后從事的勞動沒有更多的相關性。
4.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教師隊伍呈老齡化。
5.留守兒童在輟學兒童中占很大的比例。
6.農村輟學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孩子并不能就近入學。前幾年的并校讓許多孩子只能選擇離家更遠的學校上學,有的學生需要住宿。這就意味著上學的費用要增加。而這個原因占輟學原因的10%。
(四)農村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存在嚴重的不穩定性。
農村的教師隊伍年齡兩級分化嚴重,大部分鄉鎮教師都是2000年及以前轉正的民辦教師,他們是農村教師的主要力量,近幾年省,市,縣通過面向社會招收教師及特崗教師,教師隊伍老齡化有所改變。導致這一現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農村教師流動性大,大部分骨干教師及新分配的年輕教師由于種種原因都流向了城市或經濟相對較好的地區。那些老教師由于年領大,學歷不高,身體條件差,真正有益的培訓得不到參與,導致農村教育得不到發展。
(五)農村的教育觀念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農村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對孩子的知識信息方面也沒有能力幫助,更談不上素質教育,農村的父母忙于勞動,對孩子疏于管理,基本屬于“散養式“。由于孩子見的少,所以農村孩子見人比較膽怯。課堂表現欲不強。農村教師隊伍教學手段相對陳舊,教育思想落后,課堂教學方法跟不上新課改后的觀念。
有效的建議:
1.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提到,決定孩子未來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的好壞,老師水平的高低,而是孩子所受的教育方式。顯然這里的教育方式既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為了培養有用的人,如何培養:
2.首先教育要多樣化,課堂中要多用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不要死守計劃“教學模式”。給孩子正確的心理引導,讓他們主動開口表達自己,并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幫助他們確定未來的理想和目標。
(一)保持生源穩定
鼓勵學生就近入學。
1.完善農村教育設施,加大師資力量
2.鼓勵進城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3.放寬“二胎政策”,鼓勵生育
(二)控制農村中小學輟學率
40%距3%雖然有很大的距離,但是隨著國家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全面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指日可待。首先,增加農民收入。其次,素質教育的運用,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再次,完善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將那些閑置的教學器材應用到實際的課程中去,提高教學質量。擴大教師隊伍,為教師隊伍加入新鮮的血液。增加有實際作用的培訓,加強老教師自身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最后,留守兒童一般由隔代人撫養,學校與家長及時溝通,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多家訪。
(三)農村如何留住優秀教師
要發展和改善農村教育,必須加大力度穩定農村教師。農村學校就像一個驛站,迎來一批送走一批,長遠看這不利于教學的發展。
1.農村教師本土化,由于地理生活習慣,血緣等綜合方面讓他們能真正留得住,樂于扎根農村。
2.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改善生活及工作條件。
3.改善農村教師的業余生活。農村生活單調無趣,交通閉塞,信息不發達,沒有足夠的吸引力。
(四)改變原有的教育觀念。
新課改后呼喚更多的“新”教師。如何培養出“新”教師,首先加大培訓力度,讓農村教師真正的走出去,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理念,其次要敢于質疑。再次對外要合作,對內要反思。最后要注重校本培訓。當然有個“新”教師還要有“新”的家長配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這就要求家長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文化素養,還要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性格的形成很大一方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培養他們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生活中要為孩子樹立榜樣。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提高學校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先改造農村,而重點就是改造農村教育。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中央對于農村教育的重視,相信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村問題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1)作者:廖其發
[2] 《農村教育現代化》,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9-1)作者:鄒敏
[3]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9-1)作者:謝妮
[4] 《素質教育在美國》,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作者:劉燕敏
[5] 《教育觀念與教育出路》,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作者:劉中元,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