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無辜女司機成為眾矢之的是后真相時代下網絡輿情的完整體現,事件的輿情反轉與發展值得我們思考。本文分析了“重慶公交車墜江”的輿情發展與傳播,從網絡群眾的情緒、刻板印象、網絡暴力和新聞媒體的媒介審判、競爭、新聞侵權等方面分析了為何無辜女司機會成背鍋俠。對“后真相時代”網絡輿情發展傳播的特點進行總結,并對輿情引導提出建議。
關鍵詞:后真相時代 重慶公交車墜江 女司機 網絡輿情
2016年底,《牛津英語詞典》將“后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詞匯,并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其實1992年,“后真相”一詞就已經出現在美國《國家》雜志中,2004年更有書名為《后真相時代》的書籍全文探討了“后真相”一詞。所以它不是一個全新的詞匯。網絡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變化,形成了“快餐式”消費和“碎片化”接受的信息模式,真相獲知的成本很高——需要時間、精力、深度思考、理性分析等,在真相到來之前,人們總要找個東西來相信,所以“后真相”演變成了“后真相時代”。然而后真相并不等于真相,所以謠言、網絡暴力、輿情反轉往往產生于此.“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無辜女司機成背鍋俠的便是后真相時代下網絡輿情的完整體現,其帶來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的輿情發展
10月28日10時08分,重慶萬州區一公交車在萬州長江二橋橋面與小轎車發生碰撞后沖破橋面護欄墜入江中,當時有圍觀群眾拍下事故現場畫面上傳。
10月28日17時,警方發布通報,經初步事故現場調查,系公交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行駛的紅色小轎車后沖上路沿,撞斷護欄墜江。
10月29日14時20分,公安機關走訪調查初步核實失聯人員共15人。事發時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女司機被多家媒體僅根據工作人員片面之詞以及動畫示意圖就斷定小轎車女司機逆行,并進行“小轎車女司機逆行導致公交墜江”的新聞報道。一時小轎車女司機本人以及“女司機”群體受到網民的聲討和譴責。
11月2日,公交車墜江原因公布,據車內黑匣子監控視頻顯示,系一女乘客與公交司機激烈爭執互毆導致車輛失控墜入江中。輿情反轉,大眾開始譴責報道不實的主流媒體并要求媒體向女司機道歉。
重慶公交墜江的整個輿情傳播路徑為:輿論集體審判女司機逆行——倒戈批判主流媒體報道不實及大V帶頭造謠——男女司機之爭——質疑媒體真實性。雖然整個事件從發生到澄清只有短暫的6天,但輿情發展的迅速對女司機本人身心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二、女司機成“背鍋俠”現象分析
(一)推波助瀾卻不明真相的網絡群眾
1、網絡情緒的宣泄與轉移
回看“重慶公交墜江”整個輿情脈絡,可以清晰的看到公眾情緒在整個輿情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并且在真相公布后進行了轉移。針對“女司機逆行”的傳言,大量網友在悲憤交加和正義感膨脹的驅使下,發出“害人精去死”“女司機牢底坐穿”等網絡言論。在黑匣子公布后,涉事者“死有余辜”、“全車人為不守規則者陪葬”等極具情緒的話語充斥著網絡,女司機和涉事者等眾多此次事件中被牽扯的人都成為網民語言暴力的情緒宣泄點。知微數據表示,“重慶公交墜江”相關話題在黑匣子公布前事件平均傳播速度為每小時183條,公布后達到每小時2020條的峰值,輿情信息量差距高達十倍。呈現出明顯“公民情緒主導輿情”的非理性特征,在負面情緒的強勢推動下,輿情熱度迅速攀升也迅速反轉。
2、刻板印象連帶“女司機”群體
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便是刻板印象,它對我們進行的社會信息加工起到很大的影響。這一概念正是對應了女司機的社會環境:被標簽化、被固定化。“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小轎車司機性別為女,身穿高跟鞋,媒體誤報其逆行等不完整信息,經過網絡的信息化加工和刻板印象的填充,在真相不那么重要的后真相時代生成了對“女司機”以及“女司機”群體強烈的網絡憤怒和輿論譴責。
2016年涉及交通事故的報道中提及男女司機事故的新聞報道比例為1:3.8,而現實中發生交通事故的數量中男女司機比例則為4.6:1。但是存在于民眾心中的負面刻板印象并沒有受到數據的影響,它憑借網絡的巨大傳播力不斷滋生,不只體現在此次“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還體現在網絡輿情發展的方方面面。
3、廣場效應下的網絡暴力
廣場效應是一種群眾心理,并且在網絡輿論中尤為突出。網民聚焦于相同的輿情事件,并處于群體聚集的公開網絡環境中,往往會表現出與日常生活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群體沖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群體情緒易夸張且單純,群體是偏執的,專橫的,多數情況下群體的道德比個人要低。這是勒龐在其《烏合之眾》一書中總結的群體的心理特征。聚焦“重慶公交墜江”的網絡群體,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輕信了媒體誤報小轎車女司機逆行導致大巴車墜江的假信息,把矛頭指向了女司機,網絡暴力現象也由此產生。侮辱性言語如:“女司機下十八層地獄”“小轎車怎么沒墜江”等詛咒類語言充斥屏幕;更有人肉搜索女司機姓名、身份證號、駕駛證、住址等個人隱私并發布于網絡,嚴重侵犯女司機個人隱私權,人人都有話語權的時代與后真相時代的疊加,衍生出來的除了網絡自由還有網絡暴力,網民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但也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責任感,否則只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助力者和毫無規則意識的“鍵盤俠”。
(二)缺乏核實卻急于發聲的媒體
1、媒介審判導致謠言綁架真相
其實整個輿論審判小轎車女司機過程的問題源頭來自于媒體的錯誤報道。可確定具體時間的比較早的報道為一篇10月28日上午11:19,標題為《重慶萬州22路公交車墜江 疑因一女司機駕駛私家車逆行導致》刊發在海外網上的文章。該文注明其來源于北京青年報,追溯北京青年報,其報道則引用了有明確信源的、更加權威的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另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援引萬州應急辦人員消息,事故或系一女司機駕駛的紅色私家車橋上逆行所致。”追溯萬州應急辦人員,則發現消息來源是萬州區應急辦人員在接受采訪時的猜測。
然而在尚未公布事故調查結果也并未核查事實的情況之下,多家媒體就對整個事件進行了媒介審判,斷定事故由小轎車女司機導致,并在第一時間發布消息稱:重慶公交墜江是小轎車女司機逆行所致。某些媒體甚至是主流媒體如:新京報、騰訊視頻、澎湃新聞為了爭奪頭條,引導輿論走向了錯誤的方向,不僅誤導了網絡群眾,也給小轎車女司機帶來了嚴重的身心損害。
2、主流媒體與自媒體間的競爭愈烈
10月28日下午,澎湃新聞、新京報發文稱從萬州區應急辦獲悉事故由“女司機逆行”導致,重慶青年報更在事故發生一小時后便發布消息“據傳小轎車車主逆行導致事故”,中國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等微信公號也發布了類似消息。某些媒體在事件暫未明確的情況下進行了報道,確實搶占了新聞先機,但卻造成了新聞不實。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讓主流媒體的地位稍有動搖,自媒體賬號這些年也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涌現。不論是主流媒體還是新媒體,為了保住更多的粉絲受眾、增加閱讀量和點擊率,都把時效性這一新聞特征看成了重中之重。爭做第一家或爭做獨家無形中成為了增加瀏覽量的有效方法。新媒體時代下各媒體的發展不只是競爭與獨大,還有共同合作與交流融合,共同促進媒體行業的發展前進。
3、新聞侵權行為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以《新京報》為首的幾個主流媒體關于女司機逆行導致公交車墜江的報道在幾個小時之后就被萬州區政府發布的通報證實為不實之詞,此次的嚴重失實導致女司機一時間遭受到了巨大的輿論暴力,而且掀起了“女司機污名化”的狂潮,侵犯了小轎車女司機的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以及個人隱私權等,并且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小轎車女司機的丈夫在接受采訪時表明希望媒體可以公開道歉。在發布采訪視頻的微博評論區,許多網友都聲討新京報、澎湃新聞等主流媒體不僅發布了假新聞,而且真相出來之后只是進行了失實報道的刪貼,并沒有明確的向女司機進行道歉,缺失媒體引導輿論和糾正錯誤的責任與擔當。
(三)“背鍋俠”之外的理性聲音
在“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雖然有一部分“鍵盤俠”到處傳播錯誤信息發泄個人情緒,但也有不少具有媒介素養和法律意識的公眾對事件進行了客觀公正的分析和判斷,反駁對“女司機”群體無端的指責和網友以訛傳訛的謠言,并提出了許多值得思考的意見,如:“呼吁加強全民公德教育,看到事情苗頭不對要阻止事態惡化”以及“建議隔離公交車駕駛位或者設置安全員”等。
人民日報身為主流媒體并沒有著重對“女司機”進行相關報道,而是報道了救援隊員周小波強忍父親遇難的悲痛進行救援的愛崗敬業,將周小波的盡職盡責、堅強與愛傳遞給廣大群眾,引導群眾關注案情與溫情,向敬業、關懷方轉移輿論焦點,充滿人道主義情懷。并且在真相公布之后,面對眾多誤報媒體只刪帖不道歉的行為,人民日報率先發文《人民微評:欠涉事女司機一個道歉》,并發表意見:越是眾聲喧嘩,越需善于求證。
三、后真相時代對網絡輿情發展的思考
在“后真相時代”,人們不再重視并思考事件的真實性,事實的重要性退居其次,人們對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和態度比事件的真相更加重要。輿情的傳播也因個體、群體以及媒體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1、公民提升媒介素養與公眾道德感
人手都握有麥克風的時代,平民主播可以一夜爆紅,每個被發表的意見都可能形成輿論的漩渦,在這樣的時代中,我們的公眾更應該有良好的媒介素養和公眾道德感。面對輿論事件用理性分析代替感性判斷,而不是做盲目從眾的輿論審判者和隱蔽在匿名化互聯網下的“網絡鍵盤俠”。公眾媒介素養和道德感的日益提升,網絡暴力和不合理的輿論審判才會減少,類似“小轎車女司機”這樣的事件也會隨之減少,我們所處的輿論環境才能更加開放包容、干凈透明。
2、媒體承擔起正確引導輿論的責任
首先,媒體發布新聞必須堅持的一點便是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不能因為媒體之間的競爭激烈就被蒙蔽雙眼片面追求時效性忽略了真實性。否則就會導致此次“重慶公交車墜江”中無辜女司機成背鍋俠的事件再次發生,謠言四散,媒體信任度也會減少。其次,為了防止謠言的產生,應該建立辟謠與發布的協同機制,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協同合作,做到信息互通互相監督、取長補短合作共贏,發揮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和自媒體的創造力,減少競爭加強合作。最后,媒體承擔起引導輿論的責任,引導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例如“重慶公交車墜江”中,人民日報報道了救援隊員周小波強忍父親遇難的悲痛進行救援的事跡,將周小波的盡職盡責、堅強與愛傳遞給廣大群眾,引導群眾關注案情與溫情,向敬業、救援方向轉移輿論焦點,將輿論向人道主義關懷引導。
3、國家規范與監管
“后真相時代”事實滯后于傳播的現象所導致的種種影響當然也需要國家進行一定的規范和管制。抖音、快手、斗魚等新媒體平臺被約談、800多家自媒體賬號被查封、出臺網絡管理新辦法等都是近期國家對網絡亂象和媒體監管方面進行的規范。“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也是平安萬州微博發布了警情通報才制止了女司機背鍋的這場網絡暴力。“后真相時代”,公眾不那么重視事件的真實性,而更看重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和態度。所以國家更應該通過法律法規、規范制度以及各種監管手段監督媒體去引導群眾走向正確的輿論方向,化解群眾對事件的情緒化和態度化,防止群體意見極化和極化行為的出現。
四、總結
“后真相時代”是謠言、網絡暴力、輿情反轉高產的時代,正是情緒、謠言、刻板印象、網絡暴力等原因造成了這次“重慶公交車墜江”中女司機的背鍋事件,其原因和帶來的影響是值得我們不斷反思的。在“后真相時代”公民如何提升自身素養、媒體如何引導輿論、國家如何正確監管都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段晉星:《 淺析“后真相”與新聞媒體職責》,[J].新聞研究導刊,第9卷第5期2018.03
[2] 劉雪琳:《后真相時代下的輿情反轉現象探究》,[J].傳播力研究
[3] 古斯塔夫·勒龐所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國商業出版社
[4] 李彪:《后真相時代網絡輿論場的話語空間與治理范式新轉向》,[J].新聞記者.2018第5期
[5] 陳宏欣,吳笑雯:《淺談后真相時代網絡輿情引導》,[J].新聞研究導刊
作者簡介:彭東浩,女,1995年1月,民族:漢,河北人,碩士學位,中國傳媒大學,研究方向:網絡新聞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