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央視新聞報道的截圖在網(wǎng)絡流傳,畫面中,一位與會人員貌似倒拿著會議手冊進行閱讀,一時間引得諷刺挖苦聲一片,稱其“裝模作樣”。兩天后,央視新聞發(fā)微博稱,為方便閱讀,一些國際會議的會議手冊是中英文正反印刷裝訂的。也就是說,那位與會人員閱讀方式正是英文版的正確閱讀方式。
圍繞國際會議手冊開展的一聲鬧劇,實是一場愚眾的歡宴,傲慢、輕度、無知一眾劣根性悉數(shù)蒞臨,惟不見謙卑之出席。
與會人員倒拿會議手冊所觸碰的興奮點,正是大眾與精英長久以來的對立。倒拿手冊者為國際會議與會人員,正是“精英”之標點;而倒拿手冊,恰迎合了庸眾對精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臆想。因而“倒拿手冊”比嚴重的學術(shù)錯誤更加可口,更加能引起群情亢奮的萬眾歡呼。這樣的歡呼,終究掩飾的是自卑。可以說,這一事件所折射的問題并不在于對裝訂方式的冷僻知識了解情況,而在于謙卑態(tài)度的缺席。
謙卑之所以缺席,緣于兩級臺階的殘損:一曰常識,二曰理性。
放棄常識者,用傲慢的目光打量世人。“倒拿手冊”與“國際會議與會人員”,從常識而言,它們的搭配就值得質(zhì)疑。然而,誠如周澤雄所言,愚眾“道義激情凌駕于智力要求之上,有時甚至放棄了智力標準”。殊不知,回歸常識是審視一切社會怪象的基點。擁有質(zhì)疑,語氣才會含納容忍、疑惑與謙遜。放棄常識,無疑放棄了疑問,空留斬釘截鐵的傲慢,淪落為一介智者的笑柄。
放棄理性,亦放棄了對觀點的尊重。約翰·羅爾斯提倡“公共理性”,要求公共知識分子走出個人舒適區(qū),以謙卑的姿態(tài)發(fā)表觀點。知識分子如此,具有煽風點火之魔手的網(wǎng)絡自媒體們亦應如是,因為他們在操控民眾的力量上甚至更勝一籌。一個個新聞事件令人錯愕的反轉(zhuǎn),恰是網(wǎng)絡言論溫度過高的體現(xiàn)。倘使觀點生產(chǎn)者們能不“以訐為直”,在嘲諷之歡愉之上更進一步,到達對尸位素餐現(xiàn)象的反思,縱使事件反轉(zhuǎn),觀點亦有回旋之地,其理性思考的閃光也不會泯滅。
該事件的反思,并非對民眾的苛責,而謙卑之缺位又一次鳴響了警鐘。倘若借此又對之前的嘲弄者加以嘲弄,與嘲弄者又何異?
我們的職責,是掀翻愚妄、無知宴席,把理性之光與謙卑之心,重新引回這文字的大廳。
作者簡介:黃森豪,2000年12月,男,漢,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新橋鎮(zhèn)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