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蔓蓮 易夢姣 張可 李曉萍 沈鯨
摘 要:中部較發達城市養老問題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已逐漸凸顯,近年來我國異地養老在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實踐,為中部城市解決養老問題提供了實踐依據。根據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分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會趨向于選擇生態環境優良的地區養老,且對養老設施和服務的質量更加看重。
關鍵詞:異地養老 生態休閑養老 宜居地 永州市
進入21世紀,全球老齡化速度加快。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3億,占據總人口的16.7%。人口急劇老齡化,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為異地養老的發展奠定了人口基礎;隨著收入的增加,部分老年人或其子女逐漸具備一定的異地養老消費能力,養老的思想觀念也在與時俱進,人們對“異地養老”接納度提升;國家對養老這一社會問題高度重視,在金融、設施用地、人才培養等方面出臺多項政策,為解決養老問題提出若干指導意見。
近年來我國異地養老在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實踐,為中部城市解決養老問題提供了實踐依據。根據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分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會趨向于選擇生態環境優良的地區養老,且對養老設施和服務的質量更加看重。在此趨勢下筆者提出異地生態休閑養老,結合學界對異地養老和生態宜居地的理解,筆者認為異地生態休閑養老是指老年人離開現有住宅,到外地環境優美、適合老年進行休閑活動及群體居住的地方生活較長時間(1個月以上)的一種養老方式。
一、異地養老背景下宜居地生態休閑養老的發展趨勢
“異地養老”這一概念最早是在整合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養老機構閑置資源及緩解大城市人口壓力的背景下提出的。異地養老這種新型養老方式源自國外,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和日本等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的國家廣為流行,一種趨勢是原居住地緯度偏高、冬季漫長寒冷的老年人為躲避惡劣氣候多向氣候環境優越地轉移;另一趨勢是經濟發達去往經濟欠發達、物價水平較低的地區養老。
中國的快速老齡化,也給異地養老帶來了新動能,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如上海、廣東、大連、浙江等地異地養老產業正發展。2003年大連同泰老年修養中心的異地養老實踐被認做是國內機構服務式異地養老的發端;夏季酷熱地區的老年人選擇到北方養老,2015年黑龍江逐漸形成夏季“候鳥式”養老的品牌。冬季嚴寒地區的老年人選擇到南方溫暖地區養老,海南冬季“候鳥式”養老深受歡迎,發展前景廣大;2016年保定承接首都北京養老產業,同年云南省民政廳表示將大力發展“養生、度假、休閑+養老院”模式的旅游養老等。
在異地養老的轉移方面來看,國內外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老年人一般會選擇向生態環境優良、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OReilly等,1995;姜向群等,2012;袁開國等,2013)。 OReilly等通過調研西班牙海濱旅游地的退休移民發現地中海的宜人氣候是吸引北歐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退休移民者前來定居養老的決定性因素(1995),在這類舒適性移居過程中氣候、地形、水環境等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姜向群的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的選擇中,更中意那些環境優美、住房便宜、生活消費水平低、交通便利的地方(2012)。袁開國運用層次分析方法(AHP)定量評估長株潭地區異地互動旅游養老目的地適宜性,結果表明,城市周圍和自然景觀良好的周邊區域更適宜進行異地互動旅游養老(2013)。
二、永州發展生態休閑養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宜居地生態休閑養老的發展背景
中部較發達城市養老問題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已逐漸凸顯。以湖南省會城市長沙為例,截止2014年末,長沙共有養老機構149家,其中公辦養老機構9家、提供床位4500余張,民辦養老機構31家、提供床位5300余張,鄉鎮敬老院109家、提供床位12000余張。2015年末長沙全市共有養老機構161家,養老機構床位數2.3萬余張。2016年長沙養老機構床位數的需求量在5.6萬張左右,缺口在3萬張以上,養老機構床位數與需求量相比缺口較大(長沙統計局)。截止2017年,長沙市常住人口達791.81萬人,比上年增加27.29萬人,增幅為近年來最高,其中60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達到138.13萬人,占比17.44%。從經濟供給的角度看,一個地區的潛在增長率取決于勞動力供給、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而勞動力供給是使得生產效率提高的三因素之首。近幾年長沙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興產業的發展進程。
除長沙外,與湖南相近的一線城市如廣州,同樣面臨著嚴峻的養老問題。永州距廣州400余公里、距長沙300余公里,土地面積廣闊,且具備生態環境優良、安全事故少、市場物價穩定等一系列生態城市特征,適合老年人口居住。
(二)永州發展生態休閑養老的可行性
1.成本優勢
永州市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為318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為64平方公里,土地的建筑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5.57%,未利用用地占6.99%;與省會城市長沙619人/平方千米相比,人口密度僅有244人/平方千米的永州稱得上是“地廣人稀”。永州工業可用地價格較低廉,9200平方米土地的起始價格為287萬元,每平方米工業用地價格約為312元,而據長沙市國土資源局數據(2017)顯示長沙市市區工業用地價格在490-2120不等,土地價格較昂貴。低廉的土地價格能使投資企業減少投資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永州屬于五線城市,相對一二線大城市來說生活成本較低,在花費相同的情況下可獲得更高質量的消費與服務體驗。
2.區位優勢
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瀟、湘二水匯合處。永州東接郴州市,東南抵廣東省清遠市,西南達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西連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西北接邵陽市,永州境內通過湘江北上可抵長江,南下經靈渠可通珠江水系,自古代便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兩條國道、十條省道在永州境內縱橫交錯,衡柳鐵路和洛湛鐵路在永州境內實現交匯,永州是湖南通往廣西、海南、粵西及西南各地的門戶。
3.資源優勢
(1)自然生態資源
永州境內多山地,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永州林業局數據(2017)統計,永州現有林地面積154.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4.70%,在地區氣候調節、環境凈化、水源涵養等多方面效益顯著。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1%和12.45平方米,水岸、道路、村莊林木綠化率分別達到92.4%、86.6%和33.7%,重要水源地綠化面積46.92萬公頃,綠化率達93.1%。據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估結果顯示,永州環境質量指數高達93.15。永州擁有舜皇山、九嶷山、陽明山等八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以及多個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景觀資源豐富。
永州市共有大小河流733條,總長10515公里,境內河流分湘江、珠江和資江三大水系,其中湘江水系流域面積21464平方公里,占永州市總面積的96.09%,是全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2011年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和水利部認定湘江源頭在永州市藍山縣境內,作為湘江上游城市,永州水生態環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人文歷史資源
永州古稱零陵,具有2000多年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古陵、廟、樓、閣、塔、橋、古碑、石刻等歷史文化古跡2700多處,舜帝陵為代表的舜文化、柳子廟為地標的柳文化、以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為代表的理學文化、以懷素為代表的草書文化以及瑤族文化、碑刻文化、女書文化等造就了永州千百年的輝煌。
永州擁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為紀念柳宗元而建的柳子廟坐落于零陵區瀟水西岸、“九嶷圣地,德孝之源”的舜帝陵景區位于寧遠縣、八大碑林之一浯溪碑林位于祁陽縣、傳承中華瑰寶"女書文化"的江永縣女書園、道縣的“理學之源”周敦頤故里、還有極具特色的瑤民聚居地江華等。這些獨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資源,為宜居地的搭建奠定了文化基石。
4.政策優勢
(1)養老政策導向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指出,統籌城市和農村養老資源,促進基本養老服務均衡發展。統籌利用各種資源,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保險、教育、健身、旅游等相關領域的互動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91號)提到,到2020年,養老服務市場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和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大幅提升,供給結構更加合理。如今,中國“老齡化”加劇,養老問題形勢嚴峻。在養老產業方面,我國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養老模式,政府鼓勵養老形式多樣化。
(2)異地醫保政策推進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工作的通知》(人社部發〔2016〕120號)提到,2016年底,基本實現全國聯網,啟動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工作;2017年開始逐步解決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年底擴大到符合轉診規定人員的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在此背景下,湖南省人社廳也在不斷推進“異地醫保”相關工作落實。《湖南省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管理辦法(試行)》(湘人社發〔2017〕59號)明確,異地就醫費用醫保統籌基金支付部分實行直接結算。永州市政府積極響應相關文件,啟動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同時為進一步簡化優化就醫手續和流程推出了“取消所有就醫地簽字蓋章程序,取消選擇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取消非轉診(急診)備案人員限定備案有效期”的惠民便民政策。
(3)產業結構導向
《永州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上年的20.7:35.1:44.2調整為19.3:34.9:45.8,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數據指出,永州市政府在不斷深化產業結構改革,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占比。同時,永州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以市區為服務核心、主要交通干線為支撐、標志性景區為龍頭,進行全域化發展布局,構筑“一心雙核一帶三板塊”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力爭到2020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8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00億元。永州市政府不斷推進旅游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導向向第三產業傾斜。
三、永州發展生態休閑養老待解決的問題
(一)自身養老產業發展滯后
截至2017年年底,湖南60歲以上老人達到了1245.87萬。但據劉燕屏(2018)的,截至2016年12月,永州市各類養老機構共957 家,養老床位20138張,僅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2.14%。且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養老不再局限于滿足簡單的物質需求,越來越多老年人開始追求晚年生活的質量,永州多數現有養老機購服務內容單一,服務人員專業知識有限,作為承接外地老年人口的養老宜居地而言,其自身養老設施數量及質量遠跟不上養老需求。
(二)醫療條件落后
好的醫療條件無疑是搭建養老宜居地的一大關鍵因素。隨著生理機能的日漸衰退,老年人患病幾率高,診療時間長,看病就醫于老年人而言是頭等大事。先進的醫療設備、完善的醫療設施和成熟的醫療水平能對老年人選擇養老地產生極大的吸引力。據湖南統計局數據(2016),永州市醫院、衛生院共64個,醫院、衛生院床位共計9479張,醫生(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3370名,其中三甲醫院僅3家,集中在冷水灘區和零陵區,相較于一二線城市而言,永州現有醫療條件對宜居地生態休閑養老的搭建未起到推動作用。
(三)民間資本對養老產業投資意愿低
對于企業家而言,養老產業存在的局限很突出:投入成本高、資金回籠慢,責任風險高等。據民政局(2015)一月份公布的數據,51%的民辦養老機構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辦養老機構長年處于虧損狀態,能盈利的不足9%。在一系列因素影響下,許多企業家的對養老產業投資意愿低。從近幾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中可看出,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增速減緩,民間資本在養老產業投資上積極性不高。
(四)政策宣傳不到位
永州屬于中部地區五線城市,信息通達度較沿海發達城市低,許多養老新導向、政策落實不到位。雖然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支持養老服務行業發展,但信息在當地的普及度不高。民眾、企業對政策的了解渠道少、政府沒有針對性的將具體政策通知到位。
四、永州生態休閑養老開發策略
(一)整合利用現有資源,開發特色養老項目
永州市擁有優良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以及古樸悠遠的古代遺跡,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但永州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仍未出現,特色養老項目亦尚待發展。對永州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發展獨具區域優勢的“宜居地生態休閑養老”,能夠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形成專屬永州的產業品牌。開發特色養老項目,發展第三產業,激發經濟活力并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快速廣泛的優勢,對永州的特色養老項目進行宣傳,推廣永州的養老品牌。縱向上,深度整合利用優勢資源,開發永州的特色養老項目;橫向上,廣度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推廣永州城市名片,二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二)加大專項政策宣傳,規劃生態養老用地
異地養老本質上是一種公共服務,養老服務事關公民的老年生活幸福指數,但市場并不能夠保障每個公民的老年生活質量,唯有依靠政府,這才出現了政府和社會共同為老年人供給養老服務的局面。國家為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但相關企業對福利政策了解的途徑少,地方政府對于具體問題沒有詳細指導。所以應在相關專項政策下達的同時,有針對性的積極宣傳,拓寬宣傳渠道,加強對具體困難和問題的指導。
養老事業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需要統籌規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規劃生態養老用地,一是解決了養老用地缺乏的問題,且能夠保證土地租賃的穩定性和生態環境的優良;二是能夠提升服務質量,對其他養老機構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三)構建區域一體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永州市醫療基礎設施薄弱,僅僅依靠當地現有的醫療資源,還難以滿足老人的養護和醫療需求。永州醫療機構可與長株潭優質醫療資源通過合作辦醫、遠程診療、技術輸出、人才培養等方式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交流,提高永州當地的醫療技術水平,促進區域間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和醫療服務整體提高,減少選擇在永州生態休閑養老老人的顧慮。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改革現有的老年公共服務體系和社保福利制度,實現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一體化的目標。異地養老還存在跨區域的就醫治療辦理手續復雜的問題,同時增加了醫療成本。當地政府應進一步破除地域戶籍壁壘,努力實現與其原居住地政策福利的共享對接,簡化辦理手續,實現省內、全國異地就醫“一卡通”,努力促成異地就醫全國聯網系統。
(四)發展養老產業鏈,政企培育知名品牌
搭建單一的養老社區遠不足以吸引客源市場,相關及支持產業如餐飲、旅游休閑、醫療護理、養老用品制造等產業與異地生態休閑養老產業的發展應當是相輔相成,合作共贏的。只有搭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真正使異地生態休閑養老發展壯大。當地政府應當考慮受眾人群的特殊性,從老年人特性出發,鼓勵相關及支持產業的發展。
國內市場上現有的養老機構大多屬單打獨斗式,上海和佑養老集團、長沙康樂年華養老服務連鎖機構等較大型的養老服務產業品牌影響力有限,而國際上發展比較成熟的知名養老集團如法國ORPEA已開始進軍中國養老市場。永州缺乏代表性企業,老齡化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也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政府可與企業合資,或給予當地民辦養老機構一些政策性指導,培育一個或多個高質量、高信譽的知名養老品牌,減少受眾家庭異地養老的心理阻力,隨品牌聲譽的壯大可進行連鎖化經營,形成規模效應的同時通過“名牌效應”吸引更多需求市場。
(五)搭建綜合型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供給與市場之間應通過一個媒介實現信息的交換,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充當這個媒介的無疑是網絡平臺。將永州境內與生態休閑養老產業有關的信息通過平臺實時發布,政府對平臺進行監督,確保異地養老信息可靠性,方便受眾進行選擇。課題組成員曾就異地生態休閑智慧養老發表過相關論文,在對長沙老年市場的調研中了解到當前養老機構存在精神、環境及設施上的不足:精神方面未重視老年人的社區融入度;環境方面一般養老院綠化程度低,且休息受到廣場活動的影響;設施方面娛樂活動缺乏,監控設施不足,老年人的安全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證。基于這些不利因素,課題組成員提出要利用M2M、傳感器網絡、移動終端設備等智慧化媒介來搭建綜合型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 何陽.李芬.政府治理異地養老的理論與實踐啟示[J].青海社會科學,2017(01).
[2] 袁開國,等. 基于GIS的異地互動旅游養老目的地適宜性評價[J].經濟地理,2013(11).
[3] 袁開國,等. 國外關于異地旅游養老問題研究綜述[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3-12
[4] 郭亮,等.永州市珍稀樹種資源現狀及發展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8(11).
[5] 劉燕屏.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養老產業發展問題探析——以湖南省永州市為例[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8(02).
[6] 潘劍鋒,等.民辦養老機構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及對策——以湖南永州為例[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08).
[7] 王雯,張菲.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老年人異地養老服務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8(11).
[8] 張瀾.異地互動養老的產業化發展的政策研究[D].浙江大學,2018.
[9] 梅佳曦,等.泛在網絡環境下異地生態休閑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研究[J].中外交流,2017(12).
基金項目: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異地養老”背景下宜居地生態休閑養老的開發與實踐研究——以湖南永州為例》后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