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強 劉長青 史曉敏
【摘要】目的 探討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與分析。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25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靜脈注射,治療組25例患者采用胺碘酮靜脈注射。對比兩組起效時間及24小時室性心律失常轉復效果。結果 治療組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室性心律失常轉復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好,副作用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室早)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1
心血管急癥中,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威脅生命的疾病,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導致的臨床綜合癥。胺碘酮是一種廣譜的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對心律失常能夠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能夠擴張血管和抑制交感產生的興奮,讓心肌缺血得到改善,是一種有效的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安全性高,減少猝死,降低死亡率。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06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為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出現頻發多源性的室早、室早二聯律患者占42例,室早伴隨短陣室速的患者占8例。給予正規血管再通、抗血小板、調脂穩斑、心電監護等治療后,常規行心電圖、血檢、影像學等檢查,均無胺碘酮禁忌癥。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5例。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40~75歲,平均(57.2±4.1)歲。治療組:男17例,女8例;年齡42~78歲,平均(58.4±4.2)歲。將兩組的資料進行對比,結果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治療組采取胺碘酮靜脈注射治療,對照組采取靜脈給予利多卡因治療。治療組:在17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50 mg胺碘酮,稀釋后對患者進行靜脈推注至少10 min,之后再以靜脈泵入的形式對患者泵入胺碘酮,前6小時以1 mg/min藥物濃度泵入,之后18小時以0.5 mg/min泵入。對照組:給予利多卡因100 mg靜推2~3分鐘,后以4 mg/min藥物濃度靜滴維持,均觀察24小時,以上治療過程在心電監護下進行,密切觀察血壓、心律及心率變化,注意患者癥狀是否有心悸、呼吸困難等表現,動態監測心電圖。
1.3 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起效時間及24小時室性心律失常轉復效果。顯效主要表現為患者室性早搏及二聯律,在24小時內減少80%或完全消失、無短陣室速發生。有效的主要表現室性早搏及二聯律,在24小時內減少50%、無短陣室速發生。無效主要表現為室早沒有減少或仍可見短陣室速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加強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x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組25例患者中,顯效15例,顯效率是60%;有效治療10例,有效率是40%。對照組25例患者中,顯效8例,顯效率是32%;有效治療占7例,有效率是28%;無效治療10例,無效率40%。
治療組的起效時間(2.62±0.32)小時、短于對照組的起效時間(16.51±2.24)小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1968年胺碘酮作為一種血管擴張劑用于心絞痛的治療,1985年胺碘酮用于危及生命的反復發作性室速的患者,隨后胺碘酮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現已成為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基石[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極易并發室性心律失常其高發生率導致患者危險性增高,以前常用靜脈注射利多卡因治療,但因利多卡因有明顯的首過效應,所以利多卡因臨床療效較低[3]。而胺碘酮具有輕度非競爭性α及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作用,通過延長心房及心室的動作電位時程,而且不誘發除極電位,所以胺碘酮在維持竇性心律方面具有優勢。胺碘酮治療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顯著,患者產生的副作用小,在臨床治療中值得被廣泛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鐘南山,陸再英.內科學第八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6-242.
[2] 馬彩香胺碘酮與利多卡因對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5):134-135.
[3] 張國天,陳永生,梁海軍,等.胺碘酮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56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32-263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