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能保證企業的經濟活動按照正常的秩序運行,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本文主要是對以往有關內部控制的文獻進行梳理,明確我國的內部控制發展脈絡,以便促進內部控制方面的具體研究。
【關鍵詞】內部控制 評價機制 信息披露
一、關于內部控制的研究
所謂企業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與措施的總稱。張巖 (2010)提出在企業的管理工作中,內部控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同時它也是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它可以作為促進組織管理和經濟活動之間逐漸走向正規化專業化和規范化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企業能夠穩定健康的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
二、關于內部控制評價的研究
戴文濤(2013)提出內部控制和評價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內部治理機制極其重要的一環,因此,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研究是我國內部控制研究的重中之重。宋月霞(2009)和閻班英(2009)將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選取內部控制的五個要素作為定性指標,盈利能力償付能力等作為定量指標,并按權重對指標進行評分,最后對兩種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具備數據支撐,定性和定量雙方保證了結果的科學性和可比性。張先治、戴文濤(2011)提出更為科學的手段:結合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具有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模糊現象適度精確化、定性分析定量化和指數合成運算科學合理的優點。基于模糊分析方法,張堯,郭雪萌(2015)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運用模糊分析方法評估多樣本的內部控制。
三、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
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一種重要的內部風險控制程序,如果內部控制有缺陷,并且沒有及時發現,那么企業將會形成漏洞,產生重大問題。企業內部控制披露的信息對企業管理層和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很有價值,可以幫他們做出重要決策。楊慧文(2013)采用對比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注重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體系建設,并且大部分公司可以比較規范地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王月英(2013)研究發現,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過低,與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現狀明顯不符。馮曉嵐(2013)認為我國內部控制規范的一大特色是內部控制的范圍大于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范圍,但絕大多數公司在自評報告中僅僅提及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未提及到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也未就兩者的關系作出說明。根據我國學者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總體不高,內部控制缺陷評定缺乏明確的標準,重大缺陷的披露與現實情況相差較大。
在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方面,李少軒等(2009)認為股權結構是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最顯著的因素,股權越集中的公司,大股東對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強,大股東越有能力和期望要求受托人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越傾向于對內部控制信息進行披露。王環環等(2010)認為財務杠桿系數較大的上市公司負債水平較高,在披露信息時需要滿足債權人對信息的特殊需求。雷鳴(2011)基于邏輯回歸分析的方法,研究發現,出具無保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明顯好于出具其他類型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也有學者對披露后的經濟后果進行研究,余海宗等(2013)基于投資者的視角,衡量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發現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市場評價正相關,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越高,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越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越強,企業會計盈余的信息含量越高。
四、關于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研究:
龔雪,白亞龍 (2014)指出企業的內部審計功能仍然停留在糾正錯誤,防止弊端的基礎之上,對于企業目前的管理情況以及日后的發展和風險因素的分析,都沒有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而對于風險的控制和防范又可以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保障,因此,造就了目前我國的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出現了嚴重的缺失。曾小群 (2015)指出要想保障企業人才的水準,就應該建立公平公正的招聘制度,將任人唯賢、知人善任做作為招聘工作的基本準則,要保障人才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發展個人的才智和權力,如此才能夠確保人才價值的充分發揮,才能夠保證人才的價值能夠實現和應用到經營管理之中。
五、關于內部控制影響因素的研究
張先治和戴文濤(2010)的研究發現,董事長和總經理兼任、高管持股比例、獨立董事比例對內部控制的正面影響較大,而國有控股和股權集中度對企業內部控制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我國學者逯東、付鵬、楊丹(2015)以2009-2012年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媒體的關注度越高,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越好。可以看出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公司規模、公司成立的時間長短、審計委員會的能力和效率、公司治理機制、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交易及財務報告的復雜性、公司的并購重組、首席財務官的職業能力等。
六、總結
從相關文獻回顧中看出,我國理論界對內部控制問題很重視,既吸收了COSO報告的先進經驗,又對內部控制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對于內部控制尚未有一個統一認識,在研究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我國現階段內部控制比較落后,如何對其完善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有必要建立一套內部控制標準體系,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的完善,提高財務報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焱,姚海鑫.高管權力、審計委員會專業性與內部控制缺陷[J].南開管理評論,2014,17(02):4-12.
[2]樊行健,肖光紅.關于企業內部控制本質與概念的理論反思[J].會計研究,2014(02).
[3]逯東等. CEO激勵提高了內部控制有效性嗎?——來自國有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4(06).
[4]丁友剛,王永超.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研究[J].會計研究,2013(12).
[5]李穎琦等.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信息披露:問題與改進——來自2011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證據[J].會計研究,2013(08).
[6]周守華等. 2012年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研究[J].會計研究,2013(07).
[7]余海宗等.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場評價與盈余信息含量[J].審計研究,2013(05).
[8]陳艷利,喬菲.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J].財經問題研究,2015(10):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