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蜜
摘 要:2015年國務院提出在2030年時,將城市海綿系統的覆蓋率提高至百分之八十。自此,小區綠色景觀海綿化建設,被房地產開發建設方提上議程。經過積極嘗試總結,結合國內外多方成功案例,結合我國國情及環境,“滲”、“滯”、“蓄”、“凈”、“用”、“排”六個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出臺。內澇和用水污染是常見的環境問題,但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海綿城市體系的戰略構思,與以往的排水系統相比成本更低,影響更小,還有凈化、回收水資源的功能。
關鍵詞:綠色社區 景觀 海綿化建設 途徑
引 言
隨著近些年環保問題凸顯,國家越來越重視大氣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的治理,加大力度治理環境污染提升人居品質。
近些年,城市內澇問題凸顯,發生內澇和用水污染是在很多城市中都較為常見的環境問題,這也是決定是否能夠成功實現城市環境科學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城市版圖向外延伸的同時,高樓大廈的崛起也使城市地表硬化愈加嚴重,造成透水量大大減少,地表徑流量持續上升,也使得無處下滲的雨水直接涌入河道水體,嚴重污染城市水資源。為了應對上述問題,2014年11月,國家相關部門正式提出建設海綿城市體系的戰略構思。在這一戰略中提到的低影響開發系統與以往的排水系統相比,花費成本更低,對周邊建筑物影響更小。而其最大的優勢是新增添的凈化、回收水資源功能。然而,如何為建設海綿城市準備所需空間仍是困擾城市規劃方的一大難題,本文將概述海綿城市的相關內容,并對其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關方案。
一、海綿城市概述
2015年國務院正式刊印《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相關文件。文件指出:力求在2030年時,將城市海綿系統的覆蓋率提高至百分之八十,并使用科學手段,爭取可以將百分之七十的降雨回收利用起來。如今,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借鑒了西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及環境等因素,提出出“滲”、“滯”、“蓄”、“凈”、“用”、“排”六個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其中,“滲”代表提高地表透水量,力求成功將雨水引入地下;“滯” 代表在降水地將雨水滯留;“蓄”代表通過雨水濕地等先進方法手段儲蓄雨水;“凈”代表凈化水體,提高用水純凈度;“用”代表加大雨水回收利用率;“排”代表減少雨水排放的流量速度。
二、住宅區景觀綠地海綿化的可行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獲得高速發展。經過多年的更新換代,人民居住環境與條件都有顯著的提高,民眾的審美與環保意識提升,,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便更加嚴格。居住環境的居住品質是否優越,成為了居民選購房屋的重點考慮的關鍵點。為此,中冶置業集團將綠色與科技地產提升為企業戰略。。提出了九大住宅科技系統體系,本文就九大科技系統中海綿城市系統做重點闡述。
海綿城市技術路線在住宅區綠地景觀中的應用——以秦皇島中冶德賢公館為例
常見的海綿城市在住宅中的應用大致分為2大類四小類,兩大類分為海綿社區—雨水下滲系統、海綿社區—雨水回收利用系統。四小類分別為:下沉式綠地、綠色屋頂、透水路面與鋪裝、植草溝。
秦皇島中冶德賢公館綜合各方面設計條件及政府相關號召,在滿足雨水徑流量不超過75%的基礎上,全部采用海綿社區中兩大類,雨水下滲系統及雨水回收利用系統。其中具體設計方式為,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海綿社區雨水回收利用模塊。
下沉式綠地指可以調節、儲蓄,并有一定凈化功能的綠地,包括滲透塘、雨水濕地、調節塘等。下沉式綠地主要呈現為住宅區低于路面10-20cm的綠化用地。雨量充沛時起到調蓄與滯留雨水的作用,結合親水耐旱植物種植設計,打造植物群落的多樣性,提升居民的參與度。其中下沉式綠地設計總面積2614.14㎡,其中包括地庫范圍線內部362.31㎡,地庫范圍線外部2251.83㎡ 低于周圍鋪砌地面或道路在 200mm 有利于周邊雨水徑流的匯入和下滲的綠地,降低管道、溝渠等雨水輸送系統的建造費用。 綠地寬度較寬條件下,在下沉式綠地前設置緩沖空間,通過緩坡過渡連接下沉式綠地。
透水路面與鋪裝是極好的初步濾水及凈化水體的工程。
中冶德賢公館在綠建二星的標準下采用30%面積的透水鋪裝面積。實現保水,用水、凈化的三重目標采用卵石、透水瀝青等材質鋪設道路出來有著更強的透水性之外,還可以使道路顏色圖案變化豐富,提高小區環境觀賞性。另一方面可以為居民的日常休閑健身提供道路場所,使用觀賞兩不誤。
中冶德賢公館采用了海綿社區雨水回收利用模塊,雨水收集模塊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中的一部分,若干個雨水收集模塊單元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地下貯水池。在水池周圍根據工程需要包裹防滲土工布或透水土工布,組成貯水池、滲透池、調洪池不同類型 .
同是中冶德賢公館采用雨水收集模塊與自動噴灌系統相結合實現回收與利用的完美組合。回收與利用率大大提高。
四、建議與思考
最后,對于推進住宅小區綠地的海綿城市化建設,根據國家要求,結合國內外已有成功案例,本文還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國家相關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建設小區綠色景觀海綿化寫進房地產開發建設條例之中。加大對小區綠色景觀海綿化進程的監察,對成果優秀的開發商予以獎勵。第二,提高我國海綿城市建造技術的研究效率。因地制宜地根據各城市不同的地理條件,研發適合其建造的海綿城市模型。旨在幫助城市地產開發商科學建設小區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第三,實行多方聯合制建立小區綠地海綿城市。要順利實現小區綠地景觀海綿化,單靠設計師是不夠的。應當聯合市政部門、城市水利部門、投資商、工地建設方等多方力量。由政府部門及開發商牽頭,多方共同承擔、共同商議共同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建設。
結 語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極其具有科學前景的項目工程。將其與住宅綠化相結合,可提高居住區水資源利用率,凈化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污染及內澇問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楠,李雄,戈曉宇.因水而變——從城市綠地系統視角談對海綿城市體系的理性認知[J].中國園林,2017(6):21-25.
[2] 馬姍姍,許申來,薛祥山,等.城市在建小區海綿化實現思路的探討[C]//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8.
[3] 俞孔堅,李迪華,袁弘,等.海綿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區微觀應用實踐[J].山西建筑,2018(6):112-114.
[4] 楊青娟,羅斯·艾倫,梅瑞狄斯·多比.風景園林學在海綿城市構建中的角色研究——以澳大利亞墨爾本為例[J].中國園林,2017(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