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倩
摘 要: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概念是人們進行抽象思維的基本元素, 人們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動必須通過借助于對概念的加工而進行。近年來,概念隱喻在各個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的相關實證研究逐漸變多。以定量研究為主,定性研究還相對較少。本文試從實用性,可行性等幾個方面分析我國近十年來有關概念隱喻實證研究優缺點。
關鍵詞:概念隱喻 實證研究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1. 引言
自從1980年,美國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將隱喻從“一種語言現象”引入認知范疇,并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認知的隱喻就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90年代以來,國內已經有部分學者嘗試關于概念隱喻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論的闡述,只有極少數人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論證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影響。20世紀初,開始有學者進行概念隱喻相關的研究。研究對象分別為初高中學生,大學生,研究角度可以是詞匯教學,閱讀角度等等。
2.理論簡述
Lakoff和Johnson (1999)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MT), 這一理論也稱為認知隱喻理論(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概念隱喻的主要觀點有:
(1)隱喻是人們用具體的經驗去構造抽象的概念, 是通過映射(mapping)完成的。
(2)隱喻概念具有系統性。
(3)隱喻的突顯和隱藏:在突顯目標域的某個方面的時候必然會隱藏另一個方面,比如ARGUMENT IS A WAR,在突顯有有輸有贏,有敵對雙方等方面的時候,會隱藏死亡,流血等方面。
(4)抽象概念具有體驗性,來源于我們的日常體驗。
3.基于概念隱喻的實證研究
關于概念隱喻的實證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接下來本文就近十年來有關概念隱喻實證研究分析一下。
目前有關概念隱喻的實證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個問題:1.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概念隱喻知識能否提高學習者的隱喻能力?2.課堂教學中采用概念隱喻的方法較傳統教學方式是否更有效?3.學習者的隱喻能力與學習水平存在什么關系?
3.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多為高中或是大學生,大學生又分為英語專業或者是非英語專業。在測試之前,可以先檢測學生的英語水平,然后通過一段時間的概念隱喻課堂輸入后,再測試一次。
3.2 研究工具
所比照的實證研究,根據研究的需要,主要使用相關英語水平測試卷,概念隱喻能力調查問卷,訪談問卷和SPSS 21.0。在定量研究中,給學生的調查問卷應該仔細斟酌問卷的信度。在確保研究工具的有效性后,再將問卷發給學生填涂。
3.21隱喻能力測試卷的確定
第一部分為判斷題,主要考察學生發現隱喻意義的能力。正確得1分,錯誤得0分,為了測試受試者能否真正判斷出某一句子是否運用了隱喻,受試者需要在其判斷為正確的句子右邊補充完整該句所表達的意義(中、英文均可)。該部分中有15題為隱喻性表達,5題為非隱喻性表達。
第二部分為解釋題,主要考察學生解釋隱喻流利性的能力。學生根據題中所給出的“A is B”的隱喻性表達,盡可能寫出A和B之間的相關性聯系,合理條件下越多越好,本題共5小題,每個解釋得2分。該部分中有15題為隱喻性表達,5題為非隱喻性表達。
3.22隱喻能力測試卷的信、效度分析
測試前需進行信效度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數可分析測試卷的信度是否可靠。如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請專家或是老師進行修改。
4.研究方法
4.1 量化分析法
主要是調查隱喻能力高、低分組學生的詞匯水平現狀,以及學生隱喻能力與
詞匯水平之間的相關性,且所有研究數據都真實來源于實地調查,同時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所得結果真實客觀。
4.2 質化分析法
該方法主要是按照質化歸納的方法進行的,即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和相關性統計分析得到的數據對研究問題進行驗證和歸納,并探討隱喻能力對高中生英語詞匯水平的作用和影響。
5.近十年實證研究介紹
徐柳明,劉振前(2014)以某地方本科高校201級1037名新生為研究對象,從詞匯的質和量兩個維度,對我國當前非英語專業大學新生入學詞匯水平及其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提出了教學建議。
葛孝浩(2015)的研究對象為江蘇省某高中的2個理科班的學生,從閱讀的量化和質化兩個方面進行研究。高二學生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結論會比較客觀。結論是將概念隱喻引入英語教學的班級閱讀能力更高,可以將概念隱喻引進高中課堂教學。
張麗(2015)的研究對象為福州市外國語學校高二的兩個班級,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進行測試,發現概念隱喻對文章理解有促進作用,能幫助學生培養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
倪建新(2013)以某所高中高二兩個班學生為受試者,學生英語基礎相差不多,在量化研究分析后發現在課堂引入概念隱喻能夠幫助學生建立隱喻意識,對學生的短語習得有所幫助。
王芳(2016)以某高中二年級2個平行班學生為受試對象,所有學生都接受了8年的英語學習。研究者為他們兩個班的老師。運用了概念隱喻教學的那個班學生的寫作水平要相對較高。
5.2實證研究對比
首先是研究對象的對比,近十年來關于概念隱喻的實證研究,研究對象多為高中生和大學本科學生。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對比,研究方法多為量化研究,偶有質化研究。
多數實證研究有實驗組和控制組,少部分未設有控制組。而且多數實證研究設有測前測后的過程,就是加入了前測試題和后測試題。此種設置有助于學生水平反應變化的直觀反映。
5.3 實證研究述評
關于概念隱喻的實證研究對教學有啟示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下面我就質化法和量化法的優缺點做一個論述。
首先是質化法:質化法主要是通過課堂觀察以及訪談的形式進行,在研究概念隱喻的引入對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的時候,有的研究者使用了質化法與量化法結合的方式,通過與學生訪談,能直接記錄學生的思想,學生的情況也能直觀反映。
接下來是量化法:量化法通過問卷的形式進行,在研究概念隱喻的引入對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的影響的時候,量化法是個不錯的選擇。有控制組的量化法相對比較客觀,有參照數據。有測前和測后卷更直接反映學生水平是否在短期內有所提升。然而依然不能排除學生的提高是學習時間變長而來的。
6.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近10年來概念隱喻在國內的實證研究,主要從質化法和量化法兩個方面討論,對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工具進行了分析。并分別提出了質化法和量化法的優點及不足。期待概念隱喻能不僅僅局限于英語教學,也被更加廣泛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Johnson.M.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d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Lakoff, G. & Mark T.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曾奮,2008.概念隱喻對高中英語詞匯學習的作用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5] 葛孝浩,2015.概念隱喻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實證研究[D]. 碩士論文,南京師范大學.
[6] 桂詩春,1985.我國英語專業學生詞匯量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外語(1): 1-6.
[7] 倪建新,2013.基于認知隱喻理論的高中英語短語動詞習得實證研究[D]. 碩士論文,蘭州大學。
[8] 束定芳,湯本慶,2002.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和研究課題機外語研究乂2):l-6。
[9] 王芳,2016. 概念隱喻理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證研[D].碩士論文,渤海大學。
[10] 徐柳明,劉振前,2013.英語詞匯量測試卷的編制及其信度與效度檢驗[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1): 79-85。
[11] 張麗,2015. 概念隱喻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運用[D]. 碩士論文,福建師范大學。